自我意识与意识自我面对面:
高屋建瓴№
现象: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衍生: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语用:偏正式,作谓语、定语,
源起:《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生成:西汉初期,刘邦听信谗言,用谋士陈平的计谋,在陈地诱扣楚王韩信,将他贬为淮阴侯。大臣田肯向刘邦道贺,建议刘邦在关中建都,那样就像站在高屋之上向下泼水那样势不可挡。刘邦十分高兴,大赏了田肯。
高:事物的特性。
高本是古代高楼的象形示意,分为三个部分,上部是尖顶,中部是城楼,下层是有门的护城高墙,这是字形来源,字音为gao,平声,发声机理是在舌面后部抵住软腭阻碍气流而形成的舌根音,主要是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形成的闭塞环境而气流迸裂而出,爆发形成的不送气的清塞音,它和开口呼又带元音韵尾的前响复元音ao在有调值的声调协同下拼合所生成的音节,这是语音生成机制,就语法而言,高这一语素在句子中承担的语法意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词性,在古代主要有有三种词类范畴,名词,动词与形容词,分别充当主宾语,谓语与定状补语,由此看来,高这一语素其实已经语用通达了,并不是所有的语素都会语用通达,语用通达往往说明该语素的应用广度,认知深度和心理化程度,要在句子中承担成分语素必然会成词,因为词是语言中独立应用的最小单位,没有句调的能搭配词组合的短语是比词大一个层级的语言单位,而词的构成是语法中最基础的规则,也是渗透语言各层次的一以贯通的普遍规则,词的构成就是语素的结构关系,词之所以能独立应用在于他的音义一体结构,而词义不外乎理性概念义和附属色彩义两种,附属色彩义往往是词义引申发展的主要方式,高这一语素有多数的词义都是附属色彩义,而理性概念义的发展往往逊色,这与汉语应用思维特征有直接关系,汉语的发展多是文学或儒家文化推动的,情感和形象色彩浓厚,而西方语言中理性概念义发展则相对丰富,理性意味突出,可以说现代大多数普遍学术概念皆源自西方,在理性义上生发出了最小意义单位—义素的认识,义素有共同义素与区别义素之分,而两类义素的聚合又构成一个语义场,由此才有词汇分类的词典编辑的出现,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类属与同反义语义场,还有特殊的顺序与关系语义场,而发展词义即是推动人本身认识,最好的语言方式就是语用,而语用的两大推动机制就是句式句型与语境修辞,句式句型有单复句之分,而复句是区分的单句的关联词的逻辑组合,最终构成段落文章的正是多个单复句的群聚,通过解构语言本身才能回到语言的原初,重塑意识自我,而手语更是语言的生成原初,通过追溯手语更有助于重塑并丰富语言自我,就如高的手语是一手平身,掌心向下,向上举过头,崇高同样可以这么表示,说明手势动作其语义指示是对语言的解构式诠释!语言分析与解构必将成为一种新的综合科学!
人类自我:
作为自我,可以是语言的原生者,语言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还可以是语言的实用者,更可以是语言的解构者,进而是语言本身的存在绵延!这一切都基于自我所处的立场视角,而在普遍的人本身的意义上,自我又属于社会,历史和人文创造体验觉识生成中的人类无限化整体!
一体共生:
人类自我有具体与普遍之分,正是这种区分蕴含着人类自我的多重主体性,因为人类主体的范畴是独立型多元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不同文化源流的主体都是有明显特质,层次与领域等诸种差异的,但这种差异都是一体贯通的,因为在普遍的大历史之中,所有的独立型差异都在这一大历史中源起流变,而且也正是这种大历史的一体性,才使得多元主体的延续发展有着互存共生的同一环境生态的调和交互!
终极梵伊:
无论自我还是主体都有自己的象征心理称谓范畴,至情价值取向和赤诚理想追求,无上奥义归属,而这些便是人本身的心理精神底蕴,更是预设于人类社会—文化历史中最深层的认主独一的神圣之途,这些是最具体而普泛的,象征心理称谓范畴是最表层,最细节的表现,反映在对具体人与事物的隐喻称谓上,而至情价值取向则是表层之下的深层,最形象的表现,反映在具体情感与判断选择上,赤诚理想追求是深层之上是顶层,最意向的表现,反映在具体而普遍的人格与理念认同上,无上奥义归属是顶层之下的底层,最广义的表现,反映在普世而终极的意义与人道寄托上,每个自我,每类主体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是不可化约的,但正是这种不可化约性说明了归途的神圣体认的终极同一,不同就是另一种同一,泛觉,泛善与泛我的泛爱同一,是为终极归途上的梵伊如一,正是这种神圣体认的无上如一,才使普世人道共信的实现得以可能,全人类终极的福乐与虔诚共感有同心凝聚的可能!
无限化如一:
如此便可知大历史之中存在意义上的人类自我——主体是语言符号伴随的心理精神的生成表达,从而聚合成一体共生的人类文化的无限化如一之整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