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群英国科学家,在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要保证他们不被压碎的情况下,还能正常生长。
不同的南瓜,压上了不同的砝码,有的几克,有的几十克,甚至上百克。
随着南瓜不断长大,砝码也不断增加。最成熟的南瓜,被压上了数百千克的重量。
科学家们开始着手研究被压的南瓜。用刀剖,用斧子砍,除了最沉的南瓜,其他南瓜都被切开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成熟的南瓜居然用电锯才弄开。
检测后,科学家发现,这个南瓜的果肉的强度相当于一棵成年的树干!
不难看出,很多成绩其实是“压”出来的,即便普普通通的生命力,也可以非常顽强。
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 是压力有害的观念
从小到大,每当我们嘴边起个大泡、流了鼻血、晚上失眠、情绪不佳,习惯性得出的结论就是:我最近压力太大了。
只要感觉状态不好,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压力大惹的祸。
视压力为洪水猛兽,让我们无法正视压力,更无法排解压力带给我们的不安和惶恐。
当今,“正能量”被宣传得最多,如果你表现出了悲伤、怨恨、焦虑、绝望、抱怨,就会被周围的人贴上“负能量”的标签。
我们的“负能量”不能与人倾诉,亲近的人逐渐对我们敬而远之。痛苦充斥着我们的内心,所有这些情绪都是压力的一种表现。
压力真的那么可怕吗?如何才能把压力消除?或者怎样才能变坏事为好事?
美国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它帮助你实现与压力共存,实现自我的救赎。
20多年前,3万美国成年人参与一项问卷调查:你认为压力有碍健康吗?
8年后,研究员发现,3万参与者中,高压力提高了43%的死亡风险。
值得琢磨的是,死亡风险的提高,只在那些相信压力有碍健康的人身上适用。
图书封面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对一群中年人跟踪了20年,对变老抱有乐观心态的人,比抱有悲观心态的人,平均多活7.6年。
杜克大学做过,关于信任如何影响人寿命的研究,超过55岁的一群受访者在15年中,有60%认为他人值得信任的人还活着,而对人生持怀疑态度的人已经死去。
也就是说,你越给压力定义为有害,它越能伤害你。
因此我们需要转换思维,改变对压力的看法,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
压力的背后 正是生活的意义
作者这样定义压力:你在乎的东西发生危险时引起的反应。
它反应了一个事实,压力与意义密不可分。
回想下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所有让你倍感压力、焦虑、甚至抑郁的事情全部都对你意义重大。
辛苦付出后面对升职加薪的竞争、迫切要给孩子优质教育的担忧、让父母安度晚年生活的愿望、对自己财务自由的憧憬......
想到和我们朝夕相伴的人,内心就会升腾起为他们拼搏的动力。
柴静的《看见》中曾提到过主持人白岩松安慰过她的一句话: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15年前,研究人员通过调查121个国家的人们后,发现全世界的压力指数平均值是33%。菲律宾排名第一,美国43%;
而压力指数越高,国民幸福度越高。最幸福的人,是那些压力很大,但不消沉的人。
不去经受压力,你就无法开创富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压力是追求幸福和人生意义下的必然产物。
你无法挣脱它,逃离它,你需要敞开怀抱接纳它,而不是刻意回避。
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设计了标签,挂在服务员的休息大厅,并告诉服务员,这项工作等同于锻炼,对身体有益。
另一部分服务员,也接收到了运动有益的提示,但没告诉他们这项工作等同于锻炼。
一个月后,情况发生了明显不同,被告知工作等同于锻炼的人,健康状况明显好转,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没有做其他的调整,改变的正是他们的观念。
作者得出:人们的期望,会影响哪个结果更容易出现。你期望的结果,就是得到的结果。
你看,你如何看待过往和当下的经历,它对于你的意义,决定着你的情绪,和日后的一系列反应。
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创建的ABC理论,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应对压力的办法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意识到压力的产生,大脑就自动开启“积极”的解决思路了。
例如,你面对升职的压力,开始琢磨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是否要改变工作方法或者思路,需不需要问问前辈的意见,要不要报个辅导班,提升一下业务能力。
以上种种,都说明压力会给你带来积极正向的一面,并促进你做出实际的改进。
调查发现,有不少人承认,压力带给自己一定的好处,自己在压力下表现更为出色。
相比于逃离压力,摆脱压力带来的感受,转向酗酒买醉、沉迷于网络游戏,我们更应该接受压力、认清事实、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办法。
1. 将压力视为资源和动力
罗斯福说:外在压力增加时,就应增强内在的动力。
作者提出,改变思维模式,把压力视作对自己有益,进而引发行动,带来持久的积极变化。
我们习惯认为人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客观环境,才能改变自己;
而思维科学证明,过程是相反的。改变思维是其他变化的催化剂。
改变思维首先要学习新的观点,守在一个旧框子里,墨守成规,无事无补。
我们需要加强练习,鼓励自己接纳和运用新思维去考虑问题;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研究早期的生活压力,对松鼠猴的影响,他们将松鼠猴与母亲隔离开;
最初,猴子的反应是情绪不稳定,但也正是压力,提升了他们的抗压能力,为日后要经历的风雨打下了心理基础。
人也是如此,遭受过的挫折不会只是伤害,它会在我们顽强抵抗的过程中,成为生长在体内坚实的一部分,形成保护机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早年经受压力的人,长大后更加坚强,能应对变化和挫折;而长期处在温室里的花朵,一个打击后就一蹶不振。
富兰克林罗斯福,曾在扑灭一场大火后,跳入冰冷的水里,而落下了终身残疾,他曾痛不欲生,整日买醉;
痛定思痛几个月后,他强迫自己走进嘲笑他的人群,强迫自己参加骑马、打猎一类强烈活动。在压力下,顽强成长,成为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
开始经受压力,我们需要缓好长时间,处理压力的过程也许让我们痛苦,但接下来再遇到压力时,我们就少有慌不择路和惊恐了。
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同样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压力是可利用的资源,不要排斥它带来的动力。
2.转化紧张为兴奋
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我们当众演讲时面临着压力。人数越多,场合越正式,我们越害怕。
自己的发言会不会结巴、语无伦次?
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办?
万一中途有人向我提问,我不会回答,该怎么收场?
衣服形象出糗怎么办?
记得自己在小学时,读过一篇作文,说的是男主长的非常难看,但当他在安徽西递村旅游时,见到自己心动的姑娘,决心要“秀”一下“诗人”的才华,吸引姑娘注意。
紧张之余,他充满自信地即兴发挥:西递,我为你哭泣,我哭你的盘龙飞凤间,无奈染上了世俗的铜臭……
后来,他发现,当你“口吐莲花”时,根本没人注意你的大龅牙和丑面孔。
人们只会为你的精彩表现鼓掌欢呼。
这里要提一个概念: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我们老觉得,自己的举动会被人注意到,精神高度紧张,而焦点效应告诉我们,没那么多人把目光放在我们身上,从容的发挥自己就可以。
科学发现,当情绪绷紧时,身体会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来帮助我们逃离危险的环境,也能让肌肉和大脑,更好地接收信息和使用能量。
在演讲前大喊“我现在很兴奋”,效果很好,它能调动你所有的细胞,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即将到来的活动中,展现最好的自己。
就像我们学生时代参加考试一样,考的好的往往不是最紧张和最消沉的,而是刚刚有一些紧张,能产生兴奋感的人。
3.友善待人
塞林格说:“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人在压力下,往往需要与人联结。
在自己最失意的时候,失恋、失业、失去亲人、经济潦倒时,我们会有与人倾诉、渴望关怀互动的念头。
不知道你注意没有,很多文学名著或是纪实报道,都是作者在经受磨难后,自发地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
因为压力会提升关怀,当我们在意的人生病、遭受打击时,我们会表现出无所畏惧,不能放弃的特质。
在你与人为善,互助友好的时刻,你能体会到一种紧密的联结,自己不再是孤单的一个人,身边人的陪伴和交流让你觉得放松,充满温情的力量。
不知不觉中,压力就被逐渐缓解了。承受压力的同时,试着照顾别人,关心他人,是释放压力的有效方法。
写在最后:
1. 抛弃压力有害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态度
2. 压力正是生活的意义,压力不是敌人
3. 视压力为资源和动力,对我们有保护的作用
4. 面对压力时,转变紧张为兴奋
5. 友善待人,感受生命的联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