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北京大学人文社科历史
《薛氏忠谏堂》源头考略

《薛氏忠谏堂》源头考略

作者: 薛崔愿 | 来源:发表于2018-02-22 20:28 被阅读249次

    薛广德,字长卿,西汉沛郡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是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千户侯的薛鉴的第5世子孙。

    薛广德是西汉大儒,也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曾任博士、谏大夫、谏议大夫、淮阳太守、长信少府等职。后来又继贡禹之后任御史大夫,位及三公。

    薛广德为官敢于直谏。汉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薛广德脱掉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皇帝无奈之下采纳了他的谏议。自此薛氏家族产生了《薛氏忠谏堂》的堂号。

    薛广德自幼即以精通鲁诗而名闻海内。萧望之为御史大夫的时候,征其为自己的属官,薛广德议论很有见地,因此,萧望之很器重他,并推荐薛广德为朝廷效力。

    薛广德上位以后,曾参加石渠论经,倾力普及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督促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

    薛广德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类似于“三纲五常”等怀柔政策。使汉宣帝时期的很多社会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由于薛广德的坚守,汉宣帝时期儒家逐渐升为国家政治和文化、教育的主流,朝廷中精通儒家经典的官吏越来越多,而且大儒很容易获得帝王的信任,升任要职。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西汉灭亡,儒家从汉武帝后期开始走入大汉的朝堂,薛广德的儒学理论犹如一剂温补的药,对千疮百孔的武帝王朝有着明显的疗伤功效,再加上汉昭宣时期的坚守,使得大汉国力达到鼎盛。

    不可否认,儒家在此期间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当一个事物不断壮大的时候,它的阴影也在不断扩大,最终西汉死在了儒家的温柔乡里,被一个标榜儒家的伪君子王莽温和的结束了这个王朝。

    薛广德宣弘儒家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骄不纵。史料记载,薛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在御史大夫的位子上,坚守岗位操守,“直言谏争”,以儒家标尺衡量着帝国的运行。

    汉元帝朝没有他老子那么幸运,一天到晚有那么多祥瑞降临,到了汉元帝这里,祥瑞都降完了,剩下的只有频仍的灾异。因此,朝堂上时刻都处在诚惶诚恐之中。

    汉元帝改元永光的那一年春日,元帝驾幸甘泉宫,郊祭泰畤,仪式结束了,大约看着这美好春光,元帝兴起,便想在那里狩猎。

    薛广德便上书:陛下,你看现在关东困极,人民流离,哀鸿遍野,饿殍满地,而你呢,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这样怎么能够得到上天的宽恕,百姓的支持呢?元帝听罢便摆驾回宫了。

    现在我们使用的成语《流离失所》就从此而来。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汉书·薛广德传》中的原句是:窃见关东困极,人民流离。

    是年秋天,汉元帝去祭祀宗庙,出了便门,元帝就想乘坐精雕细刻的楼船前往,这是不合礼数的。广德急忙建议坐车,并免冠顿首。元帝很不爽,冷冰冰扔了一句:大人还是戴好你的帽子吧。

    薛广德听出来了话外之音,继续叩头说:陛下不听老臣的话,那我就自刎你的驾前,以老臣之血溅您的车架,让您今天进不了宗庙。

    元帝勃然大怒,岂有此理,不就是坐个船吗,至于搞得这么血腥吗?光禄大夫张猛同样是一位刚正的良臣,他看出了元帝的心思,急忙进言说:陛下啊,我听说只有君王圣明,臣工才敢于直言进谏。  乘船去有危险,不如坐车安全,陛下贵为一国之主,您不能拿自己的安危开玩笑的。还是听薛大人的吧。

    元帝迫不得已才听从了薛广德的建议,坐车去祭祀宗庙。

    《汉书》记录了薛广德的两次进谏,从而充分反映出薛广德的“刚直”。

    薛广德始终以儒家理念作为自己行动和匡扶大汉的准则,为民为君为礼,这是儒家的核心。百姓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官要始终记得“与百姓同忧乐”,要深知百姓疾苦,以身作则,努力改善百姓生活。不能放纵自我,浪费民脂民膏。礼是完成整个社会架构的骨架,只有在礼的框架内才能运作出一个健康向上的帝国。而在这个帝国里,君王无疑就是个头儿,他也必须在礼的范围内为天下做出表率,以天下为自己的担当,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坐享太平。

    薛广德是西汉时期儒学的代表,儒学源自春秋时孔子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文化的道统。所谓道统,就是把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人类生存原理流传下来,为子子孙孙所遵守,只要中华民族不断的要求生存,则中华文化的道统自然永久存在。

    中华民族珍视此一道统,数千年来代代相传,自战国以后,历代的治乱兴亡,难以尽言,有时政统可断,而道统始终不断。就因为道统不断,所以每次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重建国家新秩序的人,大多是确信儒家思想的学者。而且历代都有大儒,继承儒家的正统思想而发扬光大之,都发挥适应各该时代的作用。

    从汉代的薛广德、董仲舒,隋代的王通、唐代的韩愈、李德裕,宋代的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朱舜水,清初的顾炎武、黄梨洲、王夫之等等莫不如此。

    今天我们研究薛广德等历代大儒的思想,就可知他们一直都能把握历史演变的契机,使中华道统得以维护,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

    真理永不毁灭,没有时空的限制、阻碍,薛广德所固持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人类共生共存的真理。自然不受时间变迁的影响,亘古常新,所以薛广德被称为“圣之时者”

    薛广德的主要观点认为,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因为人的四周尽是人,其相互关系甚为复杂,归纳之为五大类。其上下的关系,在内为父母子女,在外为君臣;其前后左右的关系,在内为夫妇及兄弟姊妹,在外为朋友;其余的可照辈份、地位、年龄的不同,比照归人五类之中,儒家称之为五伦。

    这五伦关系,万古相同,人与人间相处之道,叫做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的称谓,孟子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谓“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大学》中申述止于至善时,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其他用之于伦理的德目大同小异,其基本精神皆归于仁爱。

    自从汉代尊儒以后,经薛广德等历代大儒极力推广,在中国形成了以儒家仁的教育为中心,以明伦为主的价值观,千年来未尝稍变。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这其中的酝藉这个词语的典故就来自薛广德。

    西汉史学家班固二十四史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薛广德篇中有这样的记述: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及为三公,直言谏争。

    薛广德在御史大夫的位子上仅待了十个月,由于耿直,他以他的直言广为朝堂赏识,更为天下百姓礼遇。由于频仍的灾异,让大汉帝国不停地进行各种礼仪式的消灾攘难得程序之中,汉元帝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退居次殿,吃斋祈福,而三公、二千石等大臣也不得不在频频责己之后,告老还乡。

    薛广德与丞相丁定国等一同上书告老,汉元帝“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

    听说薛广德要还乡,沛郡太守亲自到郡界迎接薛广德,那辆元帝赏赐给薛广德的安车成为沛郡乃至整个薛氏家族的荣耀。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东观汉书》《中国历史研究法》《国史新论》《吴越春秋》《汉书》《淮北地方志》《史记》《后汉书》《汉记》《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和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的《剑桥秦汉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汉斯的《汉朝的中兴》等史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_大家好:👍👍“流离失所”成语之出处。这是我读到的、有关忠谏堂广德公最丰富的历史记录了。

      本文标题:《薛氏忠谏堂》源头考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gz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