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以为鲁迅写的是小说,长大后发现他只不过在做记录。
《祝福》中的祥林嫂我第一次不是在课本上见到,而是在电视机上见到。那是三月八日,播放的正是祥林嫂的故事。
后来学到了那篇课文,多年前的记忆瞬间复苏。祥林嫂是一位高挑利落的女人。丈夫死了,婆婆为了替小儿子娶妻要把她卖了。她逃了出来,来到一个大户人家做女仆。很辛苦,没日没夜地做活。她反而白胖了许多,口角也有了笑影。可见她之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啊!
不过她还是被婆家的人捉了回去,卖给深山的猎户贺老六做妻子。礼堂上,她以死抗争。到底没能死,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如果仅仅是这样,她倒也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然而,贺老六不幸病故,独生子阿毛又被狼叼走吃了,大伯吃绝户,把她赶走。她回到了旧主家。
然而,现在的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勤快利落的女仆,她经常精神恍惚,别人也经常因为她嫁了两次而议论纷纷。在一位“好心”的仆人的指导下,她拿出了自己的工钱,为自己捐了一道门槛赎罪。她步履轻快,神情轻松地回来了,却被主母的一句话浇灭所有希望。做事越来越差,看到幼童会不自觉地想起惨死的儿子,被一些无聊的人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当“我”再次见到她时,已经是一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乞丐了。却只想知道,人死后是否还有魂灵。“我”一时语结,敷衍过去。不久就听到了四叔的愤愤然的话,从长工那里得知祥林嫂在祝福的这一天去世,走完了悲惨的一生。
鲁迅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当然,这里不是指真的吃人。而通过这位悲惨的旧时代女性的遭遇,我们可以知道吃人的是腐朽的封建礼教。
祥林嫂勤快善良,面对把她当货物的婆婆,她不是没有反抗,反抗失败也不是没有做过抗争,明明她没有想改嫁,人们却只怪她不守妇道。她被捉走后,“我”说为什么不报官。人们说这种事很常见,官府也不会理。这让我想到,高楼大厦间,人们就算听到女子的惨叫声,也会以为是两口子间闹矛盾,不会去管。结果可怜的女子被歹徒杀死都没有人知道。很多时候,生为女子就必须背负许多不公与无奈。
她很可怜,更可怜的是从没有人想帮帮她。她逃了出来,却轻松地被抓走。像货物一样被卖掉,没有人解救她。即使撞桌角把额头撞个洞,依然做了别人的妻子。丈夫儿子都死了,如果不是被赶出来,再苦也能继续下去。然而大伯又不可怜这个悲惨的女子,连房子也要收。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中,人死后如果没有儿子,财产大多给了侄儿之类近亲,被女婿得到了很少,而只有孤儿寡母的经常被族人欺负,许多没有男丁的财主死后,财产会被乡人瓜分。这就是比踹寡妇门更狠的吃绝户。祥林嫂没亲没故,只能生生被掠夺。
而回到旧主家,原以为能有瓦遮头,有口饭吃。可当初就嫌弃她是个寡妇的人又怎么能容的下这个改嫁的女人?只是她实在比后来那些女佣好,太太一时间又被她的伤心事说动,才留下她来。
而她又怎么能和以前一样,在别人的闲言碎语中,她再次做出了努力和抗争,依旧失败后,她绝望了。不能再做女仆,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发呆,一遍遍地诉说悲惨供人取笑。她最终还是流落街头,暴尸街头。
谁害死了她?好像没有人害死她,又好像所有人都参与了。至始至终,只有“我”对她的命运悲哀过。也许是因为“我”还是有些与众不同,所以“我”也不敢向四叔多问一些,生怕被牵连。
四叔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得知祥林嫂的婆家来抢人,他很生气,因为打狗也得看主人。这些泥腿子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不过他没有解救她的意思,只是为失去了一个这么任劳任怨的好女工而有些失落而已。下人猖狂地讨论祥林嫂改嫁的事情一定有他的纵容,因为他自己一定也是这么想的:这是个不详的人。而祥林嫂在这一天死去,打扰了祝福的气氛和他的心情,于是他不顾形象地大骂一个刚刚死去的可怜妇人是“谬种”。同为底层的长工不耐烦地说她“老死的”,他们都不知道,促成她毁灭的人里都有他们。
在祝福的这一天,为这个死去的,看起来是得到了解脱的妇人而悲哀的。只有“我”,所以他不能接受与四叔共用饭,在漫天的喜悦中仔细体味那一分悲哀与不解。
人之所以丑陋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丑陋,人之所以愚蠢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愚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