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依然在那儿
稻田
问世间真情何在,恐怕是现今很多人的感叹和疑问,台湾歌曲《绿岛小夜曲》的流传或能形象的回答。
《绿岛小夜曲》广为传唱,经久不衰,但在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背后,曾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一是作者之争,有人说是台湾中广电台的潘英杰,有人说是关在铁窗中的囚犯;其二是地点之争,有人说绿岛就是台湾岛,有人说绿岛是台湾东面的离岛,又名“火烧岛”;其三是意旨之争,有人说是多情男女倾述相思之情,有人说是暗指台湾政权,歌词“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是说台湾政权之船将倾,;其四是情节之争,歌曲先是在当时的“马来亚”唱火的,当地媒体演绎了一个争风吃醋的囚犯表达爱意的故事,另一个说法本人可用亲身经历来说明: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正坐在行驶于台湾花莲公路的车上,窗外是碧波荡漾,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这时车载音响流出了《绿岛小夜曲》的柔婉旋律,我正沉醉于旋律营造的意境之中时,地陪小伙给我们讲述起歌曲背后的故事来:“……歌里有一个爱情故事,窗外就是太平洋,那里有一个长满椰树的小岛,就是绿岛,绿岛在禁严时期是关押政治要犯的地方,有一对年轻恋人也关在那里,男女囚犯是分开关押,禁止往来的,男的见不到恋人,在牢房里写下了这首歌……”故事讲到中途的时候我就激动得几乎颤栗了,以前只是陶醉于歌曲的柔情,现在则因其凄美执着而震撼了,那时候,感情全面地占据了理性,对此传说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别说思考,连一想的念头都没有,时过数年,虽心已平复,仍认为将理性稍稍请出都是对美好的亵渎。
对以上争论,其实看看资料,再稍加思考,答案不难得出。说起来有趣,歌词是潘英杰写的,曲是周蓝萍配的,当年在台湾刊出时就写的明白,本无需争论,记者后来专访过潘英杰,他已经说的很清楚:当年创作《绿岛小夜曲》的缘由很简单。1954年盛夏某夜,他们在单身宿舍聊天,谈到外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夜曲,但华人尚缺,喜爱文学的潘英杰建议以“抒情优美取胜”的小夜曲来创作一首流行歌,得到周蓝萍的和声。潘英杰说,他当年一到台北,看到高大的椰子树,觉得很新鲜。此外,他觉得台湾是个绿油油的岛屿,因此歌词中的“绿岛”指的就是台湾。潘英杰把歌词交给周蓝萍,正处热恋的周蓝萍看了相当满意,”有深获我意之感”,在爱情甜如蜜的企盼下,立刻谱成《绿岛小夜曲》。这是一首以“绿意盎然”的台湾景观为背景,描写恋爱中男女的患得患失、起伏不定的心情的歌曲。
一个本无需争论的问题却争得沸沸扬扬,且旷日持久,排除政客神经过敏的臆测不值一谈外,在于两类人的思维不同,一类是可作为笑谈的“考据思维”,例如“火烧岛的典型植物不是椰子树”,“用于监管的囚室不会有窗帘”等,这类人犯了一些读书人的傻气,与质疑李白没有量具怎知瀑布有三千尺一样可笑,忘记了文学作品讲“情理”不讲“学理”的常识,或者是虽未忘记,却“好为人师”,以此来消除寂寞。另一类人就是广大的民众,他们其实无意于参加争论,他们从心底愿意相信那个凄美的故事,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对恋人的绵绵倾诉之中,沐浴在明媚的月光里,尽情地接受人间真情的陶冶,并无尽地辐射、拥抱着父子情、夫妻情、朋友情,他们是在用喜爱回应争论。歌曲不因争论干扰而传唱就是明证。
问世间真情何在,答案已经明了——在人们的心里。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和疑问呢?这或可借同是台湾歌曲的《酒干倘卖无》的两句歌词来回答:“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从来不需要想起”,放到实际生活中,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时刻在心头,所以永远不会忘记;一是看似已经忘记,其实深埋心底,永不可磨灭,后一层或许是人们生疑、感叹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了,因为物质的强势,物欲的干扰,虚荣的上升,生活的奔波,真情像一块箱底的美玉,被掩盖、被挤压了,但美玉依然在那儿,永远无法忘记。
说到此,关于真情的感叹可消,关于真情的疑问可除,等待我们的任务很明确:带着乐观,揣着警惕,去翻整,去擦拭,去供奉。
作者:稻田
联系方式:136009451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