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岩初问高峰:“日间浩浩作得主么?”次问:“夜梦中作得主么?”三问:“正睡着无梦时,主人公在甚么处?”今人便向第三问,以情识卜度,错了也。汝且日间作主不得,又何论最后极深深处?不如就初门着紧用心,以次理会去未晚。虽然,若于第三问了悟无疑,白日间、夜梦中无不帖帖地矣,过量人前,又不可以格例拘也。
现代人每一天都很累很烦。从早上7点到晚上24点,每个小时,都在看微信,收邮件。新闻上说马云爸爸宣布退休。东哥案件怎么样了?老板催我今晚交报告。自己负责的产品运营数据出现了波动。今天教师节,其他家长给老师送礼了吗?外卖小哥怎么还没到,饿死了,催他。下班晚高峰,那辆车想别我,是不是找死?于是你再也按捺不住,开始猛按喇叭往前挤。
我们每一天,都不断地被外界刺激着。是不是感觉,自己脑子已经被塞满了,越来越焦虑,烦躁?而这些负面情绪,都来自于我们的大脑。
人的大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叫大脑边缘系统(黄色部分),它是一种生存系统,掌管情绪。所谓“食色性也”,我们通过食物和性来获得快乐,遇到灾祸迅速逃离,这部分与其他动物并无不同。然而人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是因为我们还有另一个部分,叫大脑皮层(蓝色部分),它负责思考、分析、规划,想象。

这两个部分就像两个小人,常常打架。举个例子,当加班到晚上七点,我就面临两个选择:是应该吃晚饭,还是应该去健身呢?大脑边缘系统呐喊:“不吃饭怎么有力气减肥?”大脑皮层则说:“你今天摄入的卡路里已经超标啦!”当两个小人作斗争的时候,这时你抬头看到了广告牌:“肯德基晚餐半价,套餐只要19.9元。”于是大脑边缘系统瞬间把皮层K.O了。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商业世界。随着互联网无孔不入的渗透,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新闻,海量的广告,海量的解决方案。“XX一下,你就知道。”“XX外卖,送啥都快”,“我要的,现在就要“,“买了XX,生活才会更幸福”。

一切来得如此容易,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被宠坏了。对解决问题的耐心大大降低,更渴望即时反馈;精力更分散,更加浮躁,凡事走心不走脑。结局就是,我们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然后说“如果当时……那么现在就好了。” 似乎会有一个平行时空,有另一个我生活在别处。他更容易做出英明的决定,会过上比现在更幸福的生活。
如果?可惜世上没有如果,有的只是“主人翁意识”。
正如西方哲学所说:“我是我的观察者。” 此刻,那个观察者在哪?
正如东方禅宗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此刻,掌管你身体的那个人在哪?
我是自己的主人翁,指我的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同时作用在自己的身上。我双重感知,双重觉察了自己。我既可以为外界环境所影响,也能清晰的分析这一切:“此刻,我的喜怒哀乐是发自本心,还是被外界刺激而来?”
举个例子,当我聚焦于当下此刻的文章编辑,不再想着刷微信朋友圈,我不再容易走神,心情也平静了。
保持凝神静气的状态,我们就更容易分析眼下事物,做出合理的决定,也更加不容易后悔:“要是当时我没跟那辆别过来的车蹭上,就不用花2000块返修了。”
时刻保持双重觉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于是,我制定了两个训练方法。
一是限制感官通道,集中精神于当下的选择。吃饭的时候心里想“我正在吃饭”,而不是一边吃饭一边看剧。看书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正在看书”,而不是一边看书一边聊微信。很累很烦的时候,深呼吸一次,暗示自己“此刻我很累很烦”,当你察觉到的那一刻,你已经选择了解脱。
二是每天给自己留十分钟放空。不是回顾一天的得失,只是安坐或冥想,觉察自己的当下。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在此时,此地。我是自己的主人翁,我全权掌管着这幅身体,感知眼前的花开,日落,体悟生命的一呼,一吸。
生活在此处。此刻,我是自己的主人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