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不仅谋士献策,将军用计,就连读书人亦不甘寂寞,希望凭着自己高深的学问说退百万雄兵,以此建功立业。乱世之中,人人都想建立功业,流芳百世,特别是诸侯并起之时,更是策士文人用武地。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足智多谋,得到欣赏和重用,他们都非出身显贵,和平时代,恐怕都未必能够崭露头角,而在乱世之中,因为有真才实学,并不是纸上谈兵,通过智慧谋略,为其主攻城略地,成就霸业。自然身居要位,功成名就。然而,诸葛亮等人虽是博览群书,却并不能仅仅以读书人视之。颇负盛名的建安七子,以才思敏捷著称的杨修、孔融,都非大谋略家。不以文名的诸葛亮,两篇前后出师表,名动古今,感人至深,虽仅有两篇遗世,亦足以称之为文学大家,非一般腐儒可比。何况长于谋略,举手抬脚之间,嬉笑怒骂之时,即用计谋,既谋大势,又谋细节,大可以为长远国策,小可以胜具体战争。相形之下,所谓的文人学者就不一样,他们往往食古不化,秉持一端,不知变化,以此劝人责人,不仅无力,有时反而为人所算,入人之彀中。诸葛亮与王朗,基本是这两种人的代表,他们的一次经典对骂,最终以王朗的失败身亡而告终,被人活活骂死,恐怕史无前例,而能骂人致死,诸葛亮可谓千古奇人。可见,真正的谋略家即使骂人,也能一语中的,专揭人之痛处,使其痛彻心扉,甚至丢了性命。王朗本是汉献帝时期的大臣,后曹丕篡位,王朗是个坚定的支持者,早在曹操未死前,王朗就曾劝进,只是因为曹操想效周文王之事,没有亲自夺位。后来曹丕受禅,王朗官居司徒,位列三公,成为曹氏新朝之重臣。曹丕死后,子曹睿继位,本来王朗作为几朝元老,可以安享晚年,适逢诸葛亮伐魏,王朗临朝推荐曹真总督兵马以迎战诸葛亮,同时还自告奋勇,以七十高龄随军出征,既非武将,更非谋士,人老年迈,偏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真是自寻死路。
时诸葛亮一出祁山,北伐中原,连下三城,大破魏驸马夏侯楙,夏侯楙告急京城,方有王朗推荐曹真、并与之共征之事。曹真率军来到前线,与大家共商退敌之策。未料王朗胸有成竹地说:明天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让蜀军看看我们的军威,然后,我亲自出马,只需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想来,王朗高龄随军出征,估计主要是针对诸葛亮而来,而且事先必是准备好了一番说辞,自己掂量着立论正确,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定能打动诸葛亮,如能以一书生之言,说服诸葛亮百万精兵来降,那比西汉郦食其还要传奇,岂不成为千古佳话!然而王朗想法太过理想,书生毕竟是书生,总认为自己胸怀宇宙,可成大事。
魏蜀两军对陈,各展雄姿,各张英风,都想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威武雄壮,暗示自己才是真正的王师,代表了正义的一方,在背景上为诸葛亮和王朗的对话作好了准备。对垒双方不是要看猛将厮杀,而是要看两个书生的唇枪舌战,只是王朗准备已久,可张嘴即来,诸葛亮临时才意识到王朗将有所说辞,只好随机应变。
果然,王朗有备而来,一开口就质问诸葛亮,说你既知天命,又识时务,为什么要兴无名之兵?意思是我魏国乃堂堂一国,你无缘无故就发动战争,师出无名,怎么解释呢?诸葛亮回答很简洁巧妙,说我奉诏讨贼,何谓无名?意思是,我是奉了皇帝之命来讨伐你们的,我们蜀国才是正朔,而你们魏国立国名不正,言不顺,讨伐一个没有立国依据的非法国家,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王朗当然明白诸葛亮的言外之意,将预备好的道理有条不紊地说来。首先他强调,事物都是变化的,江山也是可以易主的,天下总是归于有德之人,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立论似乎很正确,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并非只有刘氏才能拥有天下,只有姓刘的才能做皇帝。确定天下可以易姓的前提后,王朗开始说明汉朝衰微的过程和原因。他分析说,自从汉桓帝和灵帝以来,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特别是到了建安之年,董卓谋逆篡权,董卓死后,他的部下李傕和郭汜又残暴肆虐,使得朝廷尽毁,天子蒙难,大臣凋零。好不容易天子迁都于许都,刚刚安稳,袁术又在寿春僭号谋反称帝,袁绍在邺土称雄称霸,刘表占据着荆州,吕布虎吞了徐郡,诸侯割据,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幸亏魏太祖武皇帝曹操,带兵四处征战,剿灭群雄,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天下老百姓都心悦诚服,四方人士都敬仰曹操之德。这一切都不是凭着权势获得的,实乃天命所归。文帝曹丕,承继曹操的英明神武,应天合人,得天下之心,汉献帝效法尧舜,禅让帝位给曹丕,遂立国大魏,魏国地处中国以临万邦,既合天意,又得人心。魏国实在是名正言顺的泱泱大国。王朗分析说明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告诉诸葛亮,既然天下并非一姓,有德者可以居之,曹操父子上承天意,下得人心,继承了大位,建立了魏国,就是合理合法的改朝换代,而且魏国地处中原,四方来朝,不像蜀国和东吴,地处偏僻,算不得正统。讲完道理,王朗接着就开始以上国天朝的口吻责备诸葛亮,说你既然蕴大才、抱大器,自比于管仲乐毅,应该是个聪明人,为什么非要逆天理、背人情,与魏国作对,难道没听说过古人的话:“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责备之后是威胁利诱:现在我大魏国带甲百万,良将千员,兵力雄厚,你们蜀国就像腐草之萤光,我们魏国就像天心之皓月,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怎么能够相提并论。还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如此则蜀国国安民乐,你诸葛亮也不失封侯之位,岂不是皆大欢喜。一番宏论,说理清晰,逻辑明确,环环相扣,语势十分流畅,恩威并施兼用,确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绝妙说辞。王朗恐怕说完后十分得意,以为诸葛亮必然无言以对,即使不立即投诚,至少会理亏而退。那知诸葛亮听后哈哈大笑,当即出言反击。
先是一阵讥讽挖苦:我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哪知却是如此地鄙陋不堪。然后话锋一转,对王朗的说辞一一进行反驳。既然王朗从桓灵二帝开始说起,他也顺着王朗的话题,从此驳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当权,朝政不理,祸乱不断,四方扰攘。黄巾起义之后,董卓、李傕、郭汜等祸乱接踵而起,他们劫持汉帝,残暴生灵。庙堂之上,为官者个个像朽木一般毫无用处,殿陛之间,拿着俸禄的人跟禽兽无异,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荒废,生灵涂炭。
讲完形势后,诸葛亮开始矛头直指王朗:我对你的底细了如指掌,你世居东海之滨,因为举孝廉步入仕途,身受国恩,理应匡君辅国,安汉兴刘,报答国恩君恩,结果你不仅不思回报国家和汉帝,反而帮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忠君正直之人,都对你恨之入骨!幸好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刘备继统西川。现在我奉奉嗣君之谕旨旨,兴师讨贼。你既然愿意做个谄谀之臣,只应该潜身缩首,苟图衣食,躲在家里别出来,怎么有脸在两军对垒之时,大谈特谈什么天命天数,你就是个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像你这样一个无君无父,为了富贵权势而不顾礼义廉耻的人,将来归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帝,还不快快滚回去。这一顿臭骂,随机而发,却又针锋相对,句句骂到王朗的痛处。像王朗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向以忠君报国自诩,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几朝元老,率先投诚魏国,应该是识时务的表率,可以以自己为例,说服诸葛亮来降。哪知却正被诸葛亮以此为攻击点,抓住要害,迎头痛击,王朗本自认为是个忠臣,哪里受得了别人说他是个贼臣。听罢诸葛亮一番激骂,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竟活活被诸葛亮骂死,成为千古笑柄。后人有诗赞杨孔明:“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