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昨天在车上听了一个关于管教孩子的小故事:作者带孩子在一家餐厅吃饭,邻桌有两个孩子也在吃饭,但是边吃边玩闹。结果,两个孩子在玩闹中打翻了作者这桌刚上来的一盘凉菜,好在因为盘子是不锈钢的,没有碎。
两个孩子的家长只是过来拦住孩子,让孩子向作者说:“对不起!”然后拉回座位坐好,继续进行语言上的教育,什么要有礼貌,不能在吃饭时玩闹,做错了要道歉……却无视被打翻在地的盘子及散落一地的食物,甚至在作者跟自己的孩子一边收拾地上的菜,一边发出的邀请:“要不要过来帮忙啊?”的启发,大点的一直在看着作者收拾残局的孩子毫无愧色地反问:我都已经道歉了,你还想怎么样?
作者的提醒并没有启发到孩子的家长,而作只是看了看作者,继续在语言上教育着自己的孩子,并没有让孩子帮忙收拾残局,自己也没有动手帮忙。
试想,这样的管教对孩子会有效吗?
我敢确定地说,孩子以后还会继续犯类似的错,而且还会觉得犯了错只要口头上道歉了就已经解决了,不过是多听家长训几句而已!孩子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会觉得需要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
这次的所谓管教一点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的。
管教孩子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出错后要及时收拾残局,知道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任。
如果孩子打翻的是一盆热汤,孩子会不会受伤?受了伤后孩子的家长还会不会要求孩子道歉?还是家长会反过来觉得邻座有错呢?
说到底,所有的熊孩子都是由不负责的熊家长教出来的。
2
在所有的角色中,只有父母这个角色不需要培训就能上岗。当了孩子父母的人就是成年人了,就要担负起管教孩子,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
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已经成年的父母自己还是一个巨婴,又何谈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六七十年代,经济不够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但是,大多数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却毫不留情,不会因为孩子小而舍不得管教他们。
那时候小孩子做错事轻则训斥,重则鸡毛掸子,棍棒伺候。虽然说,体罚孩子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反对的,但是纵观历朝历代有所传承的大家族中,请家法是训诫子孙的必要手段。因此,孩子对家长,对老师长辈都有敬畏之心,所以不敢恣意妄为。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罚孩子被教育专家所摒弃,但是从小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明白守规矩的重要性,对人对事要有敬畏心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敬畏心不是凭空就会产生的,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管教。
比如,上面那两个闯祸的孩子父母,在孩子犯错后,不应该只讲道理,最需要做的应该让他们去找来工具把残局收拾干净,并且家长不要参与帮忙,等收拾完残局再对孩子讲道理。
要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行为首先是不礼貌,需要道歉;其次是不安全,需要保证不再重犯;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事必须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要自己动手收拾残局,以后这种情况父母绝不会代替他去做。
这样,孩子在有了这一次的经历之后,下一次在外用餐就会牢记这次的教训,避免了管教的无效性。
换作是我,我还会在回家后,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惩罚,比如收拾一周的房间,扫一周的地等等,要让孩子时刻牢记在公共场合不可以任意妄为,要有礼貌,守规矩,遵守公共秩序,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有错必改!
3
网络上,新闻中经常会看到关于熊孩子的报道,比如知乎上比较火的“熊孩子猛推孕妇,只因想看她会不会流产”。腾讯新闻推送的“熊孩子踢飞电梯门,家长却说物业应该感谢我儿子”的事件。
对此类情况的发生,我觉得: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孩子天生顽皮,可能不懂得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不能做,此时大人们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的行为反应的是一个家庭的教育观,不懂事和没教养是两回事,不懂事可以教,可以引导;而一味的宠溺,只会让孩子变的毫无教养,是非不分,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教育观,从小注重对孩子的正向管教,不溺爱孩子,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不因为孩子小就放任他们的错误行为。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时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所以,从小就要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在懂规矩,守规矩的前提下快乐成长,健康发展,成为对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做父母必须树立的教育观。
古语说的好:惯子如杀子!小恶与大恶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你不舍得教育孩子,等孩子长大点,等孩子走上社会,总会有法律,有规则,有别人替你狠狠地管教他,到那时,做父母的将悔之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