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时,司考刚过,工作很顺,时间充裕,突感无聊,于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看起了闲情逸书。其实那只是延续了查证小时候人生疑问,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于是我也傻笑着开始了看书的历程。
其实人的意义就是为了幸福,而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每个人都在寻找她。我所认为的幸福可以是这样的,它是建立在你的个人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并籍由此手段迈向你所设定的每个人生目标,在此过程中收获的一切及实现目标所感受的快感,并给周围的人带去社会规范所认可的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其间所有的一切自我内心确证的正面感觉就是幸福。幸福,它是一种内心感受,所以因人而异。
刚开始,我看的是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老师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的方法》,其在最后给出的建议是多看看古代先秦中国时期的经典,虽然以前上课时有所听讲,但基本处于模糊状态,好像略知道点什么,但具体又说不出任何内容。于是我花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去概略了解了一下先秦时期,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称的人类“轴心时期”中国大地上的各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汉代以后的哲学思想可以了解、参考,但因禁锢太多,其逐渐僵化而丧失了生命力。
先秦时期的哲学流派主要有易、儒、墨、法、道、名、纵横、阴阳、杂、农、兵等,最主要的其实是三家:易、儒、道。法家是实用之学,其对“势、术、法”的运用诡谲难测,非我庸碌之辈可学。墨、名、农家都已湮灭,踪迹全无。名、纵横、阴阳、杂家也已嬗变,难窥其原貌。兵家之说非我兴趣所在,也无动力学习。
那只有显学的三家可供学习。但易学深奥,没有扎实的社会经历很难有深入的体会,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得在五十岁后才学易,所以直接放弃。道家讲“无为”,探讨“无中生有”的形而上的内容,玄之又玄,是谓妙门,完全没能力与实力“登堂入室”,推后再说。最后只剩下了儒家,儒家的始祖是孔子,他主张“述而不作”,所以他没有自己的著作流传于世,学习儒家主要从四书五经入手,《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辑录他言传身教的书,最能反映孔子行事准则与精神风貌。因此细读《论语》成了我那之后的一项重要事务,至今阅次已三十有余。
最近几年,总想把自己的读书心得略作记录,但因自己的懒散而一直停留在想想的阶段。前几天被雅痞老师狠狠批评了国文水平的低下,惭愧异常。是不能躺在以前的老本上浪费光阴了,再说老本之薄犹如片纸,本无所可倚。遂拿起以前的书,重温一遍,札记所想、所得,一则自励奋蹄,二则雁过留痕。
但怎么入手呢,很是费神。之前看到过一段文字《倒看西游》,感觉挺有趣的,可以效仿之,倒读《论语》。只是倒读不好听,故采用“倒”字第三声的同音字“导”——《导读论语》,于是框架底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