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小的时候,对于端午节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就只知道会有几天假期,还不能睡懒觉,天刚蒙蒙亮,就被家长揪起来,睡意朦胧中,被逼着吃下一碗难以下咽的伤力草打鸡蛋。奶奶说,这是一剂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良药,必须在五更天之前吃完,草尖和鸡蛋还都得是单数的。晓风清凉,晨光熹微,大院里,老树下,一家六口围坐在小圆桌旁,享受着这份短暂的闲暇时光。豫东地区,端午也伴随着麦收,物质匮乏的年代,劳作基本靠人力,一碗鸡蛋汤,是对炎夏农忙时节的宣战。
到了高年级,学过了端午,学过了屈原,才算初步了解了这一传统节日。每每神往于赛龙舟、熏五毒、雄黄酒等习俗,又迷恋于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高邮红油鸭蛋,总盼望着能有一天可以亲身体验。童年的端午是轻松自在的,一早起来便能吃上家人买来的热腾腾的粽子。打发了早餐,一溜烟跑出去,喊上小伙伴一起玩,走家串户,不时还能看到有人洗苇叶、包粽子,感觉新奇有趣。玩累了就去看电视,最喜欢的还是“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的片段,又害怕又想看,不肯放过每一个细节,一伙人还乐此不疲的讨论着。
端午,二佬遇见了翠翠,而我们遇见了高考。仍记得老师专门带着我们观看了翻拍的电影《边城》,秀丽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可爱的人们、凄美的爱情,无一不让正处青春期的我们心驰神往。读《边城》,总能找到一种内心所追求的安宁。可我们却来不及细细品味与思考,不管是麦收、端午还是高考后的离别,一切都不待我们细想,就只是被推着向前,强聚精神去应对将要到来的鏖战。
大学时,再读屈原,比较偏爱故事性强、情节丰富的传记,就读了本《屈原传》。他再不是那个刻板的抱石投江的忠臣,也不是插画上正气凌然的英雄,他也曾年少轻狂,指点江山,在六国会盟时大放异彩;他也曾灰心失意,在家人罹难时一蹶不振。他也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凡人。郢都被破,他悲愤交加,癫狂欲绝:“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披头散发、衣衫褴褛,杜衡芳芷焉在,三闾大夫谁识?朦胧中得一时清醒,入目尽是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挥泪诀别,伏清白以死直;江水汤汤,载英魂而东逝。
工作了,端午节,柜员要轮流值班。爸说:“年轻人,多干工作,多值班,没事。”妈说:“没事你就值班呗,三倍工资呢。”每到节日打电话,总会有些许难过,不是因为不能和家人一起过节,而是心疼爸妈“谎言”背后的心酸。奶奶会说:“没啥事,不用回来了,就是你也不能吃一口家里的伤力草打鸡蛋······出去买个粽子吃,一个人在外边跟个星星一样······”
空暇下来,总是会想:“节日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端午节来源说法多样,名字也有多种,各地的民俗也不尽相同。历史是不断变迁的,节日的传承却一直被铭记着,即使是在最艰难的年代。无论是豫东还是湘西,无论是灾害还是战乱,无论怎样的传说或习俗,每到这个节日,人们自然而然地传承着祖辈的风俗习惯,歌颂着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古圣先贤,祝福着远方的亲人并祈祷着国家的太平久安。
节日的传承中,延续着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血肉精髓,保持着文明古国自强骄傲的民族气节,凝聚着中华儿女五千年不变的家国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