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控制狂相处总觉得很受折磨:他们不停地给出建议,严格地执行他们的日程、计划与时间;他们爱对别人指手画脚,要求以特定的方式把碗碟放入洗碗机中。他们会提前安排好感恩节或者圣诞节的每一分钟该怎么过。如果计划被打乱或者你没有按照你的计划行事,他们就会变得暴躁又愤怒。
透过表面现象,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真实想法:
这无关控制,只是焦虑。
虽然有一些控制狂是因为他们具有权利或者觉得自己有资格才表现出控制行为,希望整个世界都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运转,然而对于大多数的控制狂来说,他们“控制”的根源是焦虑。控制虽然是个糟糕的解决办法,但至少也是个办法。通常情况下,这类控制狂在混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父母很焦虑甚至还有虐待倾向。作为孩子,他们只能如履薄冰,时刻观察着父母的情绪。因此他们变得高度警惕,时时刻刻处于警戒状态,无时无刻不在预测是否会出现问题。
控制即计划好事情的发展方向,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情,知道别人正在做什么,日常活动与规则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控制可以降低他们的焦虑感,使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产生情绪上的安全感。毕竟,当你凌驾于一切事情之上时,糟糕的事情就不能轻易地偷袭你。
控制狂一般都不觉得自己是在控制。
大多时候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控制行为是“正常的现象”,“负责任的行为”又或者只是简单的“提前计划”,“考虑事情的轻重缓急”“乐于助人”(尤其是在给出建议时),或者“在做所期待的事情”。如果一件事情对他们来说极其明显并且(或者)极其重要,但对他们周围的人来说却没那么明显并且(或者)也没重要时,他们就会觉得很失望沮丧。
他们总是自我批判。
他们怎样地批判你,往往就会怎样地批判自己。凌驾于一切事情之上的需要使得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因此就会因各种原因谴责自己。
他们很难灵活应变。
许多控制狂在周一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周六要做什么了。如果你在周六早上告诉他们说,你的哥哥要过来吃饭,他们可能就会向你抱怨你的哥哥,抱怨他为什么“总是”过来,但实际上,只是这件事破坏了他们已有的计划,让他们感到慌乱而已。
压力之下,一切都会变得更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压力的增加会导致焦虑的增加。对于控制狂来说,更大的压力则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他们会变得更严格、更沮丧,并进行更多的微观管理。
如果更好地与控制狂生活在一起?
你需要明白他们的行为是由焦虑引起的。告诉你自己(时刻记得)真正的问题源于他们的焦虑,这可以让你觉得少受些伤害,不会觉得他们自己就像对待一个十岁的孩子,又或者可以少受些责骂。
与他们谈论焦虑的缘由。不要陷入抱怨你伙伴的行为是多么荒谬又多么地具有控制性之中,而是去询问他们在担忧什么。你要避免毫无意义的诸如“你只是在控制我”,“并不是在负责任”之类的关于事实的争辩。他们的控制与自己相关的,这是他们应对焦虑的办法,而你要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
提前告知他们出现的变化。如果你想让你的哥哥周六过来吃饭,那就早点比如周三或周四时说出来。只是说出来,然后让你的伙伴“考虑到这件事”。这就给了对方一些重新调整他(或她)的周末安排,这将使他的情绪变得稳定,并有时间来考虑这件事情。与此类似的还有比如你迟到了等。尽可能地给出更多的提前通知,来帮助他进行预测与转变。
设定自己的底线。在你的伙伴要求你做完晚饭后给整个厨房消毒,或者要求你严格地按照四个步骤折叠内衣时,你就需要考虑一下这些让你觉得是否舒服,你又是否乐意这样做。你的心态再次表明了你对他(或她)的焦虑是多么敏感,而不是陷入你被当成了一个由不靠谱的父母养大的小孩的感觉之中。清楚而又平静地说明你的底线。
坦诚地交流那些让你感到烦躁的事情。是不是无法忍受他的指手画脚了?他是不是有太多你并未询问的建议了?周六的安排是不是过于严格了?试着就这些问题进行一次理性的、成熟的谈话,不要在你沮丧,或者他(或她)被激怒的时候进行。同样要避免戏剧性地场面,你要问一问对方在担忧什么,然后尽量在适当的妥协下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
考虑寻找辩护。如果你们不能进行这样理智而又成熟的对话,比如你太容易激动而提起各种事情或者你们的谈话很快就进入了杰里·斯波林格( Jerry Springer)脱口秀中疯狂的模式之中,那就不妨考虑寻找辩护,即使只有几个辩护者,也有助于你们在一个更安全的环境中协商这些问题。
当然,所有的这些建议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就像许多的人际关系问题一样,你需要在问题之中寻找真正的问题,换一种方式对待对方,然后变得理性成熟,即使你没有报任何期望,但是由于你在乎对方,你在尽力做到最好,对方也就会神奇地发生改变。
网友评论
焦虑和抑郁已经是普遍性的心理状态了,第一条“真实想法”写成长期极度焦虑会不会更贴切?
第二条“真实想法”在大部分以己度人的普通人身上都是成立的,毕竟,并没有那么多“艺术作品”中的坏人对吗?
第三条我怎么觉得你是在夸他们,P,难道我也是个控制狂么
第四条“真实想法”个人认为举例子并不妥当,从事物中找到规律并描述下来可以让我更理解这一条
第五条“真实想法”,我有疑问压力会造成病症加重而不会造成崩溃吗?这一条如果成立,并不像是“想法”,而像是特点
看到这里,我真的有点看不下去了,然后我百度了这篇文章,顺藤摸瓜摸到了psychologytoday去,原来是个有着40年临床经验的 中年 人写的
我英语略差,也没详看原文,不过这篇文章真的是令人担忧
另外,作者怕是没有遵从“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这段话吧
希望简书能规范一下转载
@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