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人里,有九个人读完《1984》,都会心头一沉。那种灰暗的,阴沉的,毫无生气,毫无希望的心中被巨石压迫的感觉,是我读完这部小说最大的感受。
《1984》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
《1984》与1932年英国赫胥黎著作的《美丽新世界》,以及俄国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反乌托邦的三部代表作,通常也被认为是硬科幻文学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无疑,她并不是那种“激光+飞船”的传统意义的硬派科幻小说。没有任何探讨人类征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内容,恰恰相反,她描述了一种倒退。而这种倒退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变革,是一种社会学的科幻小说。记得看《三体》时想到,人类再过二十个世纪,不论自然科学有怎样的飞跃,社会科学,社会学没有本质的变化。《1984》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截然相反的未来世界。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温斯顿,故事的主人公,从他的眼中,我们看到一个极权国家日常的种种。温斯顿虽然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但他既不是那种狂热的爱党仇视敌人的极端分子,也不是毫无思想,如蝼蚁般生活的无产阶级,其思想深处厌恶极了这种毫无自由,极端无聊的木偶生活。他知道真相尚存在于人间,渴望得到真正的自由,而不是生活在那无处不在的电幕下。然而,他所做的仅仅是买了个日记本,记下1984年的种种,并未做过多的非分之想。
一个女孩闯入他的生活,改变了原来的一切。茱莉亚比温斯顿隐藏的更深,她表面是狂热分子,内心却更狂热的要和现实作对。她能分辨出哪些是她的同类,是可以给她带来片刻自由欢愉的对象,而这次就是温斯顿了。随着和茱莉亚交往的深入,温斯顿愈来愈近的靠近那个雷池,并毫不犹豫的跨了过去。和女孩幽会,租下一间老房子作为心灵港湾,以奥布兰为反抗的起点。爱情,真正的事业接踵而来,温斯顿看到了原来不可触及的希望。
但这一切在那一句“我们已经死了”,以及紧接着一句“你们已经死了”之后,都结束了。奥布兰警官(思想警察)的钓鱼执法,查林顿先生的请君入瓮使得温斯顿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爱情没有了,事业完蛋了,甚至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也将会完结,因为他看到了太多的人间蒸发,甚至包括他的妈妈和妹妹。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精华的部分,就是最后对温斯顿思想的改造。正如奥布兰所说,党并不关心个人的生命怎么样,而是关心个人的思想怎么样。思想正确,活着就不是威胁。
所谓“书中书”的描述堪称精彩,借助书中书,奥威尔向读者解释了几个大国的形成历史,同样的极权主义,同样的思想控制,同样的经济衰败,同样的科学倒退,同样的相互战争有限的消耗彼此又难以真正打破平衡。以大洋国为例解释了阶级的构成,极少数的内党党员是特权阶级,75%的无产阶级是国家的主要被控制对象,其余的外党党员起到维持国家基本运转的作用。最终作者向我们解释了到底什么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最后奥布兰对温斯顿的改造堪称党的思想控制的典范。通过酷刑,达到指鹿为马的目的,把叛逆者脑中仅存的自由意识彻底抹除。爱党,爱老大哥,而不仅仅是供出同谋者,或简单一颗子弹解决问题。思想正确,犯罪停止,这才是党最关心的,改造人的思想比消灭人的肉体更有助于维护这么一个极权社会。并非如我们所想,如中国近代的白色恐怖,这才是作者在这里表现的独到和笔锋犀利之处。
《1984》整部小说在一种灰暗,阴沉的叙事氛围中展开。虽然其中有对爱情的描写,但和整体压抑,死气沉沉的气氛比起来微不足道。茱莉亚是否真正爱温斯顿,我持怀疑态度。他不过是她发泄压抑的本性(乃至性本能)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正是由于她描述的世界,讲述的故事让你看不到任何希望,尽管存在异端思想,但在强大的思想控制下简直不值一提。那一粒日记本上的灰尘都会在复原时摆好,这样一个社会,希望,是其不能承受之重啊!
作者在1949年完成这部小说,通过这些略带幻想的描写,实际在那条错误的道路上设置了一个大大的、触目惊心的警示牌,每一个走上这条道路的人,都会看到如果一个国家沿着极权主义的方向发展,那《1984》描写的世界,就在路的尽头。也提醒着每一个人要捍卫自由,抵抗极权,不要走上那条路,否则人类终将走向毁灭。新话词典上不会有“希望”二字的!
那句提及最多的评价就是《1984》最好的注脚。
多一个人看《1984》,自由就多一份保障!
题图版权:亚马逊Kindle阅读版本(2016年5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