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20篇原创文章。 本文约1700字,阅读需要约3分钟。)
这是一篇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观后感,略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书先生是个电影迷,对电影拍摄中的新技术尤其感兴趣。对李安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采用4K、120帧技术拍摄的电影,自然是要一睹为快的。
于是,上周末,书先生和路夫人一道飞往上海,在中国唯二的能够播放4K、3D、120帧的影院之一——上海影城——感受了这部开创未来的影片。
印有**万卷书和万里路**的电影票观影的感受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值,无论是技术还是故事。
120帧所带来的临场感,没有亲见,是难以描述的。书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真实和自然。
画面展开在你面前,那远的、近的都在他该在的位置。对,就是这种感觉,一切都在他该在的位置。
而这种真实和自然延伸到了剧情里,每个人扮演着他该扮演的角色、说着他该说的话、活在他该活的世界里。
有人批评这部电影情节太平淡,没有起伏、没有高潮。他们说得没错。可这正是这部电影的精华——用4K、120帧的画面向你展示一个平淡得可怕、真实得残酷的世界。
如果导演安排主角有一个心理的变化,从想要离开军队到坚决要返回军队,再配合一系列促使他下定决心回归的事件,这样的故事就有冲突、有高潮了。
可是导演没有这么做。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比利·林恩和他的战友们就活在同周围人不同的世界里。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们就知道比利会回归部队。
观众应该期待的不是什么促使他回到部队,而是可不可能有东西让他愿意回归平民生活。而李安的残酷就在于,他把可能让他留下的理由一件一件撕碎给你看——用4K、120帧的镜头。
亲情?比利不过是这个糟糕透顶家庭唯一值得炫耀的东西。他们需要他继续做英雄,这样他们可以继续炫耀。比利的姐姐倒是希望他留下,不过是以一种赎罪的心态,并非真心为他命运着想。
人民?看比赛的观众在意的只是他们是不是同性恋、跳舞的人嫌他们站在舞台中央碍事儿、橄榄球员只想知道不同的子弹打在人身上的区别、球队老板想的是廉价收购他们的故事、而好斗的保安们不过是一群一点就着的疯子。
爱情?菲姗不过是想要有一段和英雄邂逅的回忆。所以,当主角仅有的一丝犹豫出现后,菲姗像个吓坏了的兔子,转身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每种人都想和这群士兵扯上点关系,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可是没有人真正去关心这群士兵在想什么。
可能在某些人眼中,这不是一个好故事,因为没有悬念、没有高潮,平淡得好像一部未经过加工的纪录片。可,这就是生活!
主角注定要回归军旅生涯,只不过在他回归之前,用他在橄榄球场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一下不同人眼中的士兵。如果李安想要借这部电影向我们说一句话,我认为是下面这句:
The ultimate understanding is that the complete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is understandably impossible.
终极的理解是,出于某种可以理解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
语言学家韩礼德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互相理解,是因为我们对“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有相应的预期(expectation)。
韩礼德说的是语言上的理解。如果把语言扩大到情感、信念等更加抽象的概念,相互理解就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俄国数学家马尔科夫的理论,每一个现在的状态都是所有过去状态的集合。如果不能了解所有过去的状态,又怎么可能理解一个人现在的状态呢?可是,一个人又怎么可能了解另一个人所有过去的状态呢?
电影的主角做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他只声明自己的立场,而甚少为之辩解。哪怕连最后爱情之梦破灭,他也只是淡淡一笑,岔开话题。
他知道,寻求他人的理解和试图理解他人一样,是徒劳无功的。更明智的做法是,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定地站在和自己有更多交集的人一边。这些人虽然也不能完全理解你,但至少能更加理解。
我不敢确定这是不是李安想要表达的主题,因为我不敢说自己能够真正理解。我只能说,这是我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如果你能理解我的感受,也不是因为我写得有多么清楚明白,而是你我本来就交集更多。
与其辗转于各个不同的世界,焦灼地试图理解他人或者寻求他人的理解,不如珍惜和你同一个世界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创造更多的能够增进理解的回忆。
对比利·林恩来说,这些人就是他的战友。对你呢?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