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作·3|隐式创作

作者: 大龙_0415 | 来源:发表于2018-05-05 08:54 被阅读192次
    谈创作·3|隐式创作

    文/大龙

    现在我们谈谈隐式创作,一种达成被动创作的方法。

    在《被动创作》一文中,我已经指出,被动创作是最有机会创造出一部杰出作品的方法。被动创作的程度越深,这部作品的杰出程度也会越深。虽然表面上来看,被动创作的过程本身毫不费力,因为它是一部作品自然而然的孕化过程,但是要达成这个过程,却需要一点难度,这需要靠隐式创作来达成。

    正如同被动创作一样,隐式创作不仅适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也适用于音乐美术等其它一切艺术作品和人类一切心灵/智力成果的创造。因此,这是一篇进一步谈论创作过程本质的文章。

    1 隐式创作的基本概念

    在《被动创作》的结尾,已经把隐式创作,比喻为作家或创作者和他未来的一部杰作相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隐式创作可以认为是被动创作的寻觅和准备过程。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我们曾把被动创作喻为胚胎,把被动创作的过程喻为胚胎的孕化。无疑,这个比喻准确的捕捉到了被动创作的两个核心特征:自然而然和活的生命。

    现在我们又以爱情来象征隐式创作,以相恋来比拟隐式创作过程。这无疑给隐式创作披上了一层理想而浪漫的面纱。我无意通过这种方式,激起你对创作的情愫。虽然也有一点点这方面的意味。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用爱情来象征隐式创作,也是因为爱情同样准确捕捉到了隐式创作的几个核心特征:

    忠诚:你必须对你的恋人,你未来的相恋的作品,足够忠诚专一。不能随意移情别恋。

    体贴:你必须对你的恋人体贴和呵护有加。

    艰辛:恋爱的过程有喜悦,也有泪水。你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可能经历一些痛苦。但你需要有能力穿过痛苦。

    方法:你需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以追寻到你的恋人,并让恋人的心靠近你。你还能够有办法维持这段关系。

    心意相通:在恋爱的高潮和稳固阶段,你们两个人是心意相通,心灵高度契合的。你懂她,她也懂你。

    缘分:你是否真能追寻到你的恋人,还是和她擦肩而过?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

    这几个方面都是隐式创作准确不过的特征。后面再具体阐述。

    2 隐式创作的内涵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不竟要问,隐式创作到底是要做什么?

    其实就两个字:生活。或者五个字:充分的生活。

    没错,隐式创作的内涵就是充分的生活

    如果我们要加上一些定语的话,那可以说是充分的,有深度的,完整的生活。

    什么是有深度的生活?就是,对于一个作家或创作者而言,不能只浮于生活的表面。这并不是说你要脱离日常生活,也不是说你要不碰柴米油盐。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对你都应该是有深刻意义的。你会为寻求某种深刻的目的而生活,尽管这种目的有时候并不是不言自明。你应该有意识的生活,而不是由生活主宰或奴役。在这种深度生活里,你需要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同时还是观众。我把它称为一种有觉知的生活

    什么是完整的生活?并非人类的一切生活方式,你都要去参与和体验;并非别人创业,你也创业;别人结婚生子,你也结婚生子。或者,你故意和他们不同。不是这个意思。完整的生活是针对你自己而言的,并非跟随他人生活的脚步,或者不跟随。一个人,如果他有充分的觉察力,如果他能经常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个声音就一定会告诉他,他生命中所残缺的片段是什么。所谓完整的生活,就是听从你内心的声音,补全你生命中这个残缺的片段。

    当一个人决定要这样去做的时候,勇气会是他的一个最主要的武器和力量来源。普通人也许会缺乏这样的力量,但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和创作者而言,这却是必不可少的。

    注意,完整的生活,并非密不透风的生活,也并非完美和完善的生活。当我谈论残缺的时候,并不是在贬损它。相反,残缺也是一种美,犹如维纳斯的手臂。如果某种残缺,你却始终追寻不到,最终,它就很可能成为你作品的灵感和深度的来源。但前提是,你真的为此做出过努力。所以,不要错失生活给予和未给予你的一切。否则你可能就错过了和你的未来一部作品的缘份。

    深度的和完整的生活,就是一种充分的生活。

    3 隐式创作的组成要素

    如果我们把充分的生活再进一步分解,就可以得出下组成要素。

    1. 主动而深度的阅读(思考)
    2. 有觉知力的生活(修行)
    3. 对真理和神的追寻(修证)

    注意,这三个组成部分,是对一个优秀或杰出的作家必不可少的,且深度越深越好。这也正是作家有别于其他人的生活很不同的地方。

    先来看看阅读。

    当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是否真正思考过何为真正的阅读?

    首先,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宁静和安静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阅读向身边的人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你是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是一个生活安静的人。但是,在公开场合谈论它却会让你感到很难为情。因为,根本上,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也许,阅读是一个有涵养的人保持他的个人空间的最后一个堡垒了。所以,知道你在阅读的人越少越好,你也应该尽可能少地谈论它,除非在一些必要场合,或在某本书里。

    当一个人说,为阅读而阅读的时候,就如同他说为写作而写作,为生活而生活一样,他实际上是不知道阅读为何物的。一个人该抱着何种态度和目的去阅读呢?当一个作家去阅读《红楼梦》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写出一部媲美《红楼梦》的伟大作品。

    同样,这个目的只应该你自己知晓,应该秘而不宣。这就是我为什么说阅读是一件极隐秘的事情。但同样,它也是一件极为骄傲和自负的事情,这种骄傲也只有你自己才知晓,同样是秘而不宣的。

    一个作家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读懂一部上乘作品。什么叫读懂了?就是,当他宣称自己读懂了《红楼梦》的时候,他就可以写出和《红楼梦》一样伟大的一部作品,否则他不应该说自己读懂了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样,当他宣称自己读懂了,李白,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雨果,托尔斯泰的时候,他就可以写出和他们一样杰出的作品。当一个美术家宣称自己读懂了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毕加索的时候,也就可以创造出和他们同样杰出的作品。当一个音乐家宣称自己读懂了贝多芬,巴赫,莫扎特和肖邦的时候,他也能创作出和他们一样杰出的作品。如果他不能这样宣称,他就还没有真正读懂他们和他们的作品。他就要继续为之努力。因为本质上而言,阅读和创作是同样一件事。一个懂得阅读和欣赏的人,他必然也懂得写作和创作。对一个作家而言,阅读的真正目的,是和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作家进行沟通,这个沟通的目的,除了心灵上的契合以达成审美需求外,对作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提升为和伟大作品的作者同样的水平。也就是说,诚实而恭敬的接受这部杰作的教育。这种方式的阅读就叫主动的深度的阅读。因此,阅读是作家受教的一种美德。同时,阅读也是作家的一个极为困难的任务,一个必须跨越的障碍。这个障碍不仅是方法和技巧上的,而且也是目的态度以及心理和德行上的。

    如何发现一部作品可以让自己受教呢?一,读不懂或有读不懂的地方;二,有和自己观点或想法不一致的地方;三,有自己没见识过的地方;四,很精彩或很绝妙。但大多数人通常只会关注第四点,而忘了前三点也是真正重要的。人们太愿意去找有共鸣的书,而不愿意去碰那些令人皱眉的书。假设一个人交流的对象,都是和自己相同或类似的人,他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呢?他除了证明有他的一个同类存在,什么也学不到。一个人,发现书中观点和想法和他不一致,他为什么会想着去辩驳呢?如果他对自己足够自信,他应该同情和怜悯对方才对,如果不是,那就应该大方的接受教育,否则,那就只是在为了证明自己而已。一个盛满水的杯子,是没办法再往里面加水的,唯一的办法是让旧水清掉。

    什么叫真正的好的阅读?这种空杯的心态就是好的阅读的前提。当一个人读一本书之前,他还是学生,他愿意接受一个老师的教诲;而当他读完这本书之后,他自己就变成了老师。这就是好的真正的阅读。因为这时,他就和作者处于同样一个水平上了。注意,这里我说的,同样一个水平,并不是说你完全同意他的观点,而是说你达到了和他同样的理解力水平。如果你愿意,你现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和他水平相当,甚至超越他水平的一本书。这也就是好的自我成长。当我谈论阅读的时候,谈的其实就是作家的自我成长这件事。很少有人能理解,何为真正的自我成长?真正的自我成长就是,如果你足够真诚,你会感觉到现在的你和上一刻的你有了很大不同。这一个月的你和上一个月的你有了很大不同,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有了很大不同。这个不同并非指外在的名声地位财富,而是你内在的觉察力,理解力,见地,视野,眼光,领悟力和思想深度。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成长。你要么不懂得何为成长,要么就是没有去做这件事,或者没有找到方法。

    成长是一件需要承受痛苦的事,并不是处处处于舒服和愉悦的处境。阅读既然是一件有关成长的事情,它当然也处于同样的境地。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去读自己读不懂的书,尽可能去读难啃的天书。因为,从读得懂的书里,你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难懂的书才教会你东西。一个作家,应该去读老子,读苏格拉底,读但丁,去读《存在与时间》,去读《相对论》,读量子力学,读经书。否则他就不能说自己在读书。因为他还没有学会如何挑战不可能的事情,如何面对真正的困难和未知的领域

    但究竟如何做到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部谈论阅读的经典永恒之作,给出了上述部分答案。一个作家如果不阅读这本书,会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因为它就是在谈论如何让一个人,提升到和作者同样的水平,如何让一个人,掌握一种阅读的方法,从作品,这个不在场的老师那里,让自己真正成长。不过有点小小的遗憾,就是这本书没有谈论到如何阅读金刚经,楞严经,圣经之类的经书和神性书藉,这是人类阅读中最困难的一种,对某些人而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我的《阅读神性品质的书》则试图补全这个缺憾。

    下面我们再来谈有觉知的生活。这个话题确实是太大了,所以我准备在《觉察:一种有觉知力的生活》中用一本书的篇幅专门谈它。这里就简单谈一谈。

    前面我谈到,一种充分的,有深度的生活,是既要做演员,又要做导演,同时还要做观众。而有觉知的生活,就是达成上面这种生活的方法。

    一个作家,首先是演员。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生活的演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有很少的人才知道演员的真实意义。每一个真正的表演者都知道,他自己永远也无法成为自己所演的那个角色。一个演哈姆雷特的人,是不会成为真正的王子的,这个表演者很清楚这点。但一旦他上了舞台,他就要真的让自己”成为”王子,他要做到足够逼真。一个人,在生活中要逼真的表演好他的角色,但永远不能成为那个角色本身。他要始终和那个角色保持一个适当距离,这样他才不会沉迷于那个角色,从而迷失他自己。这就是我说的”演员”的真正含义。这个通过什么来达成?通过导演和观众这两个新的角色。导演可以控制演员和剧情的进展,知道什么时候继续,什么时候喊停,什么时候要做出改变,什么时候杀青而结束演出。而观众呢,永远不会把自己和角色混为一谈,他只是在看而已,看的过程中也许他也会沉浸其中,掉一两滴眼泪,但出了影院,他马上变回他自己。

    因此,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懂得如何将自己合理的分裂。确实,某种程度上,他是一个”精神分裂者”。他一人饰演好几个角色。这和深度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知道自己深陷分裂之中,而作家知道这点。精神分裂是患者的无意识的一种病态行为,但作家却把它当成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有作为的高级生活方法和技巧。精神分裂患者无法整合他的各个角色,所以才会患病,作家却要锻炼这个能力,让自己能够的自如的分裂和融合自己各个角色。如果作家做不到这点,就很难体验到更深度更完整的生活,也很难从各种生活中出入自如,他可能会让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或者迷失其中,甚至真的变为病患。在《觉察》这本书中,我再详细谈论这点吧。

    作家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自身是一个矛盾综合体。他们的内心,其实很骄傲自负,桀骜不驯。他们质疑一切传统,挑战一切权威。但有时又表现的温情,谦逊。他们和社会似乎格格不入,似乎有意和世俗世界保持距离,但另外一方面,当他们全情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人比他们更热心更有热情。他们对朋友甚至不认识的人侠肝义胆,对亲人有时反而又显得冷漠。他们有时候和孩子一样童真,有时又世故的让人不忍卒视。我并不愿意指出这是一种缺陷,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作家与众不同的一点。一旦缺少这些特质,作家反而会沦为一群无病呻吟的人或所谓御用文人。但我同时也不应该去赞扬这种特质,或许,把它当成作家的一种宿命更贴切吧。换句话说,作家是一群承受苦难的人,这种苦难不仅表现在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和他周遭的世界上,也表现在他的内心上。被身边人和世人误解,是他日常生活的常态,而孤独和苦闷则是他内心的常态。当他生活得越深,扎根越深的时候,这种冲突和程度就会越加剧。

    我为什么要谈论起作家的特质来?这和创作有什么关系吗?大有关系。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这种冲突和张力,正是他作品的冲突、张力和深度的源泉。当作家丧失这点的时候,也正是他创作枯竭的时候。

    所以,作家是一个很不幸的群体。当他要变成正常的人的时候,就是他要告别创作的时候。当他要正常创作的时候,他就要和人间的幸福保持距离。是的,一个寻求生活幸福的作家,就会和他的创作形成冲突。根本上,作家的生活,不是一个寻求人间幸福的生活,而是一种被迫寻求苦难的生活。这也是我为什么把这种生活称为修行的原因。当然,修行这个词确实被滥用了。谈起修行,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些出家人或隐士所做的。尽管我所谈论的修行不是指这类修行,而是作家在世间的修行,但在对待人间幸福这个问题上,确也有某种类似处,不过也有很大不同。作家要么在其间摇摆不定,要么把自己继续分裂成两个演员:一个演员尽力扮演好人间幸福这个角色,另一个演员则扮演好苦难深重的作家这个角色。

    无论作家修行到哪一步,终有一天,他会发现他的根系无法再下探了。他的根系被地底某块石头挡住了,无法再深入一步。这样,他这棵大树也就没办法再长高一步了。他作品的高度和深度在这里也就停止下来。他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有些作家,包括不少杰出的作家,在这一步,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这种方式选择和世界做最后一次沟通,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除了对此表达尊重之外,我仍然是要表达一点点遗憾的。他们实际上迈出了非常勇敢的一步,就是追求真理和神性的那一步。他们甚至已经瞥见了一丝神性之光了,但因为黑暗太深太重,最终未能穿过这道旅程。

    所以,当我谈论作家的第三种生活--追求真理和神的时候,其实是抱着非常复杂的态度的。因为,这种生活更加远离人间的幸福,苦难会更加深重,甚至会将一个人引入深渊。但另外一方面,当根系正式冲破坚硬的岩石的时候,它确实深入更深的深渊了,同时,地表的那部分也长得更高了,现在,他真的成为参天大树了,不用惧怕世间的一切风雨甚至闪电。

    许多人都说自己在追求真理或神,但只有很少的人真的做好了准备,有勇气走向这趟艰难和未知之旅。所以我该怎么谈论这种生活呢?也许在这里我该就此打住了。

    4 隐式创作和被动创作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也许会得出一个印象,隐式创作,并不像是一个美好的爱情,痛苦似乎比甜蜜更多。也许吧,但这只是反映出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不同罢了。爱情,除了它本该有的浪漫和美好这个普遍的印象,谁又能说的上,对它有真正的了解呢?

    现在我们该谈谈隐式创作和被动创作的关系了。如果我们考察一个作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发现它是由隐式创作,被动创作,形式创作(如动笔写作),和作品的宣传,几个过程来完成,分别代表了作品的准备期,孕育期,制作期和宣传期几个时期。在第二种性质即基于经济和商业利益的产品创作中,后两个过程,即形式创作和作品宣传占有很大比重。但在第一种性质即基于真和美的表达的创作中,前两个过程,即准备期(隐式创作)和孕育期(被动创作),占有主要的比重。

    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以一个长跑型的恋爱为测算基准。这个恋爱期可能会长达十年或更久,这也就是一个人隐式创作的时间。而从爱情的结晶,到孕育生产,整个孕育期是怀胎十月。而正式的生产可能也就几个小时,当然,一部作品的动笔写作可能时间比这长。但整个大致的比例,差不多是这样的,隐式创作可能会占到五分之四甚至更多。所以可以看到,隐式创作的时间有多长。

    这也说明,一个作家过早成名并非好事。因为这可能阻碍他进入到更深入的隐式创作中,因为一方面,著名作家这个身份并不利于他深度体验各种生活,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活动也会占用他大量时间,而且,迫于推出作品的压力,他可能会把很多时间用于形式创作即写作中,由于用于隐式创作的时间太少,这样他推出杰出作品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了。除非他主动放弃所谓“作家”这个身份,或者不让这个身份阻碍到他。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不应该追求作品数量和虚名,而应该在作品质量尤其极少的上乘佳作上下功夫的。他应该期望他的下一部作品极大超越上一部作品(不是也不介意社会评价,而是内心认为),否则,他就不应该轻易动笔。这就要求他加大隐式创作和被动创作的时间和力度,同时保持足够克制和忍耐。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作家长期把自己关在书斋用于写作是很不明智的。他的养分会很快枯竭。他的下一部作品也并不比上一部作品更佳,很多时候他只是在吃老本而已。这是很悲哀的。

    请不要误解,我并不是在谈论,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请注意,创作,不可能高于真正的生活。而一个作品的深度也不可能超过作者的深度。如果我们同意杰出的作品只是一种表达,是自然而然的孕育,那么它就和作家生活的深度和作家的深度处于同一层面。即便是虚构的作品,但在真正的作家的世界里,他一定相信它是真实的,是活生生的,是必然会发生的。所以,我这里谈论的生活,并非普通的生活。表面上简简单单或纷繁复杂的生活均非真正的隐式创作。真正的隐式创作,只有一条轨迹,那就是,是否在真的成长,是否在走向更深和更未知的领域,是否在接近真理和神性。

    在具体呈现上,隐式创作和被动创作有可能呈线性方式:一个人经历很长时间,如数十年的隐式创作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才开始进入被动创作和形式创作。也有可能成交叉或螺旋方式:一个作家推出了一些作品之后,又进入了长时间的沉寂,即隐式创作中,然后突然间在一两年内推出一部重磅作品。然后,他又进入下一个隐式创作周期中。

    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是有可能经历多个这种螺旋式周期的:在第一个创作周期,他完成了一部半成品。然后,他会进入下一个隐式创作,以便补全剩余的材料和片段。如此循环,直到最后成品的完成。

    当然,一部作品也是有可能流产的。这就是准备和孕育的失败。这并不稀奇,作家只能重头再来。在生活中,爱情失败和怀孕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隐式创作和被动创作也同样如此。但也并非真的失败,可能只是走了一些弯路而已,这个过程仍很宝贵,因为将来仍然会成为他新的成长的契机和下一部作品的素材。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作家,似乎不务正业的时候,如果他正在全身心的生活,这表明他正在进行隐式创作,他可能在准备他的下一部杰出或伟大作品。当一个作家长时间沉寂的时候,他也可能在进行隐式创作和作品孕育。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冷静和宽容。相反,对那些频繁不断的推出一般作品的作家,反而是应该感到担心的。

    5 结语

    对隐式创作,我们已经讨论够多了。但似乎又意犹未尽。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讨论的,其实是一个创作者或一个作家的生活这个宏大主题。某种程度上,这篇文章并不是给作家提供生活指导,而是,正如在《论创作的本质和性质》一文中指出的,给作家的创作指明方向。每个人,包括作家,终究要完成他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明空如月_QD:🌹🌹🌹🙏🙏🙏
      • 大龙_0415:@刀子豆腐 今后也许我对这个主题再多谈谈。对我而言,写作不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真正的写作是生命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是生活和生命本身。以前我也去提炼去总结,但现在不这样去做了,我只需要让文字自然的流淌出来就可以。
      • 夕喆:(我们)指谁?代表的是何人?那个群体?
        大龙_0415:@夕喆 哦,这是一种惯用的写法,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如果用我的话,显得太自我了一点。)
      • 嗯_5d65:对我很有启发,谢谢老师!受教了!
        大龙_0415:@嗯_5d65 🙏😊
      • 清水河:理论性强,深入浅出。像是中文系教授,不像是学心理的。
        大龙_0415:@王星梅 😊😄
      • 刀子豆腐: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只有充分的生活,才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精髓,此为创作的所在。
        大龙_0415:@刀子豆腐 不过不是本文的看法。😊
        大龙_0415:@刀子豆腐 是的,你这个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本文标题:谈创作·3|隐式创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rs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