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婚姻育儿
我们都不喜欢教条主义,却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我们都不喜欢教条主义,却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作者: 无为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3:26 被阅读93次

昨晚有长辈到家里来,其中一个阿姨向我们诉苦,有一个远方的亲戚到他们家来拜年,带着两个调皮的小孙子,也不小了,上二三年级了,正是上房揭瓦的年级。

俩熊孩子极尽所能将这位长辈家里搅得天翻地覆,诸如穿着鞋子在沙发上跳、将盆栽里的桃花摇到几近凋零、窜到人家床上把被子披身上假装舞狮子,这阿姨说这些的时候,还捂着心脏,紧张地回头瞅一眼,生怕这熊孩子从身后窜过来。

我这个人天生有个毛病,就是别人不能跟我说孩子,一说孩子,我这个好为人师的劣根性就蹦出来了,于是我嘴欠说了一句话,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我说:“这孩子调皮成这样,他的爸妈不管吗?”,阿姨说:“管啊,但是根本就管不了”。

接下来的我,就是脑子进水了。

我又来了一句:“这孩子平时是爸妈带,还是爷爷奶奶带呀?”

阿姨又说:“爷爷奶奶带,这孩子都被爷爷奶奶宠坏了。”

坏了,我忘了这是一个爷爷奶奶级的聚会,一回神,一帮的爷爷奶奶,浑身焕发着慈爱的光芒望着我,看我怎么接这话,我赶紧悬崖勒马。

我能说什么呢?如果我顺着阿姨的话说:是啊,被宠坏了。那基本上这个聊天就到此为止了,以后的聊天也都到此为止了。

但是你要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绝境中,再愚笨的人,智商也会间歇性的增长,终于我还是用我那三寸已经烂了两寸的舌,化险为夷,扭转了乾坤。

我说:“就是嘛!平时父母不带孩子的话,小孩子跟父母没感情的,父母说的话,小孩子不会听的,自然就不听父母的管教喽。”

听到我没有批评爷爷奶奶,阿姨就心满意足的笑了,一屋子的爷爷奶奶们也心满意足的笑了,我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机智了一回。

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投机取巧,只不过我最近正好在听傅杰教授的论语课,傅老师博学多才谦逊有礼,对不同观点的点评让我折服不已,于是抱下大师大腿,勉强学以致用。

同听课的有一位老教师发了一段关于毕业生跳槽引发的感慨,傅老师对此进行了回复,傅老师既没有一口否决老教师的观点,也没有顺势倚老卖老指责年轻人,而是…哎呀!一两句话说不清,先附上老教师的言论:

《论语·学而》中曾子有一段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天两个曾经优秀的学生,刚毕业没半年,已经跳槽1-2次了,听起来都到了蛮不错的单位,他们回来看望老师同学,本应该是高兴事,但我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我们的教育看是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实现所谓的个人抱负,但实现抱负却不顾团队的得失,无起码的诚信,不怀感恩之心,怕是我们越培养越是偏离了道德的轨道,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我希望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不应该是见利忘义之人,我们的新时代呀,什么时候可以恢复见贤思齐、见利思义,甚至见义勇为的仁义之风?

年轻人,读一读我们的先贤杨升庵老人家的临终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这是怎样坦荡一生的浩然正气!怎样躬亲垂范的如履薄冰啊!

我认为作为老师长辈,该讲的道理一定要讲,但路还是要孩子一步步的走,如果学习经典不能将其中的道德准则用于今天的生活,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研究,学术层面的交流,我认为是偏颇的、虚荣的,甚至是功利的,还是要省吾身、传不习乎。

这话没毛病,但是作为年轻人,我免不了觉得他有些老生常谈倚老卖老,如果有老师长辈这么跟我说教,我的理智会认可他,但心里实际上是会默默的诽谤他老顽固,并不会心服口服。

但是傅老师的回复就不同了,他首先肯定了老教师的观点,肯定了《论语》的是研究和学术交流价值,也强调了《论语》对中国人道德生活的影响,在中国《论语》已成了很多人的人生准则。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首先要先把《论语》当成历史和文化的文本,让读者产生兴趣,进入了那个历史,认同的那个文化,然后他接受起来才不是勉强的,才是自觉。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要拍手叫好,这两天中小学生都陆续的开学了,让各位家长都闻风丧胆的作业又要来临了,其实我们都可以学学傅子,首先要让孩子学习产生兴趣,进入了那个状态,认同了他的作业,他自然就能自觉的学习了。

再比如说我,读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背诵,尤其是《论语》这样的古文,弯弯绕绕,读都读不通,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看都不想看一眼。

长大了倒是认识到了这些国粹的重要性,但是就算是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其中的缘由大概也是因为没有接受他吧,但是傅老师的课我反复回听也不会觉得厌烦,大概也是因为被傅子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吧。

关于那个老教师说的学生频繁跳槽的事儿,傅老师的观点是:当今社会选择是多元化的,频繁跳槽也不代表什么,只要该坚守的底线坚持住就行了,可以说非常理解我们年轻人。

接着傅老师还一条一条的引用《论语》里的话,既讲解了经典,也教导了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既没有教条主义,也让人心服口服。

总有人跟我诉苦,说孩子不听话,其实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很多孩子对父母非常的依恋,他们最初都是把父母当做全天下最厉害的人,然而随着时间的增长,孩子对父母能力开始有所怀疑,这就是分歧的开始。

更何况有时候因为表达方式的问题,很多时候,就算父母说的有道理,孩子也会犟嘴,不愿意去听。

老教师说的杨升庵老人家的临终遗训,我理解的并不是特别透彻,但是深有感触的是为人父母当真是如履薄冰啊。

时代在飞速发展,早已不是过去那个用棒喝就能管教孩子的年代,我们都不喜欢如唐僧一般的教条主义,孩子也一样。

愿我们都成长为睿智的父母,

愿我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共勉。

//全文完//


往期回顾

“你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人看?”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

“我真的不想跟家人发脾气,但就是忍不住。”

北大学霸万字长文控诉父母“过度关爱”,6年亲子决裂是为何?

那些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调皮妈妈

一个有社交恐惧的成人,

一个比孩子还调皮的妈妈,

一个喜欢心理学和做衣服的中年少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都不喜欢教条主义,却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vb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