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知识,习得智慧
今晚再次拜读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结合群内第三章《自由和训练的节奏》的导读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怀特海说: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是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模糊却伟大,而且更重要——古人称之为“智慧”。没有一些基础的知识,你不可能变得聪明;你轻而易举地获取了知识,但未必习得智慧。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知识”和“智慧”。你如何理解怀特海所说的“智慧”?请你参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与“知识”相关的一些建议,谈谈苏氏对知识获取的理解与怀特海的智慧的理解有何共通之处?对你的教学实践有着怎样的启发?
怀特海说:没有一些基础的知识,你不可能变得聪明,你轻易而举地获取了知识,但未必习得智慧。这说明习得智慧的前提是获得一些基础知识。这让我想起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书读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强调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读,这指的是读书的方法。但“温故而不知新”是获取知识,而不是获得智慧。再比如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东西,也只是获取了知识而不是获得了智慧。那么怎样通过知识来获取智慧呢?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就是智慧,是可以获得最本质的自由。”也就是说,给学生传授知识时,老师应该有方法,有选择。使其获得自由和训练这两个教育的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要教会低年级学生阅读,使他们学会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中高年级的顺利学习首先要取决于自觉学阅读的能力,即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的能力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快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快些、顺利些。上课时堂堂都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他提倡教学过程中要加入游戏。如果说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则告诉我们怎样训练学生的智力。他们都提到了“兴趣”。即通过方法激发兴趣使其获得知识习得智慧。
反思我的课堂,特别临近期末的复习阶段,为了改变学生刷题的枯燥乏味低效率。我尝试着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延长他们的浪漫期。比如,训练专注读书、根据一个词语在文中找句子、运用思维导图识记各个单元知识点……等,课堂上出现了乐学、善学的景象。只于期末考试成绩会怎样?那不是我所担心的,我所知道的是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这,已经足够,不是吗?
【菊言菊语】关于《教育的目的》思考(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