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一学期又过去了。我和我的孩子们又一起经历了一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探索。在此做个总结盘点。
改变
与上学期期末成绩相比,几乎抹平了与前一名的差距。上学期平均分与前一名相差4.35分,优秀率相差14.01%,合格率相差5.29%;本学期平均分与前一名相差0.18分,优秀率相差8.8%,合格率则相同。与班级成绩的进步比起来更让我欣慰的是来自同事的评价:一次公开课后,年段同事随口对我说“你班上随机抽起来的学生回答得都很好啊。”,是哦,要上公开课我居然没有考虑万一抽到的学生不会答怎么办这个问题。要知道,这可是以前最担心的问题。同事的这一句才让我意识到,现在我和班上的孩子们已经习惯了随机抽人,基本每个学生都做好了准备,都敢说、都能说。我离全员投入的课堂又进了一步。
与上学期偶尔使用反馈器不同,这学期每节课几乎都使用了反馈器。上课使用反馈器可并不仅仅是只考虑投票那么简单,当一节课要使用反馈器时,我总是想如何能够抛弃熟悉的传统的讲授型课堂,重新去探索去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的课堂:我会去考虑如何设计合适的选择题从而获得全体学生的思考;去考虑问题的层次性满足不同环节、不同学生的需求;去考虑小组交流的规则,交流的时间,以便全体学生都能够自由投入的参与学习……为了能够提高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水平,我努力践行王绪溢博士提出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做好的四件事:
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做好的四件事而这四件事,正如陈蕾老师在《教学写作的价值》中提到的
这四件事看似挺简单,但每一位教师真的都能做到做好吗?尤其是最后一件“写作”,很多老师可能会很自然地把它当成名师、专家的标签,殊不知这才是“上好一节课”、“做好信息化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王博士的鼓励下,本学期我坚持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从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至今已经坚持了15周,从原来的不自信自己能完成到现在似乎开始享受深夜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反思自己一周来的课堂得失,以及期待自己在下一周的课堂中检验自己的新思考。我会坚持写下去……
展望
班级后进生还比较多,下学期希望能够将后进生的成绩再提高一个层次。反思自己,可能在使用同侪教学法时没能够做到位。
同侪教学法的判定树从同侪教学法判定树中可以看出,当答对率为>70%时,则教师简单解说就进入了下一概念。然而因为我班生数比较多,达到57人,即使正确率达到80%,也有近十几个学生还没搞清楚,而这十几个学生靠教师接下来的简单解说肯定还是搞不清楚的。而课后教师常常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及时对这十几个学生进行辅导,久而久之这几位学生就开始逐渐掉队了。因此,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问题,正确率是否就要求要达到90%以上,才能进入下一个概念;对于课堂上剩余的部分没搞懂的学生,是否可以发动已经搞懂的学生课后去教没懂的学生……,这些问题等待下学期去实践。
总结
继续保持品读、保持实践、保持深思、保持写作。“只一自反,天下没有不可了之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