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电影《推销员》在2017年获得第89届最佳外语片奖,它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另一部影片《一次别离》在2012年也同样获得了奥斯卡奖。
伊朗电影不像好莱坞电影那么引人瞩目。一些很优秀的作品也不会主动地展现到人们的眼前,一是因为国情问题,二是因为没有炒作。作为伊斯兰国家,它的电影也充满那个地方的特色,音乐、信仰、服饰、话语,无不展现出浓浓的波斯文化。如果我的先生不是伊朗人,如果我不是为了学习波斯语,我可能不会这样有规律地观看伊朗的电影。在我观看的过程中,我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很不一样的电影艺术。他们还保持着最质朴的电影追求。这种质朴,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 一个知名导演可以只拿着一个照相机,在一辆的士里完成了一部电影,还获奖了。
❖ 一个知名导演拍着拍着,演员“耍赖”不拍了,就直接偷拍演员走回家的样子,活生生地把影片拍成另外一部影片,也获奖了。
❖一个导演可以用最少的经费,最简单的道具来拍出让人思考的片子,一样获奖了......
❖电影没有华丽的场地,演员没有花俏的打扮,没有吻戏,床戏,不露肩,不露胸,甚至男女演员之间都没有肢体接触......
❖所有的导演,都不会告诉你结局。是的,每一部都是,别指望你会看到结局了!结局是让你(观众)自己去想的。这才是伊朗电影的特色,仿佛是约定好的,可见这是一种独特的电影文化。在那个国家,这种心照不宣的电影文化,让每一部出来的片子都保持着电影艺术的纯洁。
接下来,我将以导演为主线,来介绍一下我看过的11部片子,或许你也会开始留意它的电影风格:
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阿斯哈·法哈蒂 Asghar Farhadi
阿斯哈·法哈蒂是一位全能的电影人,从2002年至2016年期间共导演了电影7部,编剧12部。其中四部最重要的作品《关于伊丽》、《烟花星期三》、《一次别离》和《推销员》都是他自己导演和编剧的。另外,他还担任监制、服装设计和艺术指导。2012年被《时代》杂志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我看了他两部作品:《一次别离》和《推销员》。
《推销员》
《推销员》此片荣获了今年第8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片名表面上和电影内容没什么关联,恰是这种没关联,让你观影之后更有冲击感。前一天晚上刚看完这部片子,第二天就出结果了。所以,对它的印象很深刻。同时,也对它的获奖感到实至名归,确实是一部好片子。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布满了悬疑,一直揪着观众的心:“到底是谁进了卫生间?”;“妻子拉娜除了摔破了头,还被冒犯者做了什么?”;“妻子拉娜为什么一直否认她看不清楚那个人的脸,而随后发生的事情又显示出她在撒谎。她为什么要隐瞒事实?”......
导演非常巧妙地利用一些特写的镜头,让一些重要的细节在你眼帘一闪而过。当你回过神来,那个镜头已过去。这是要给观众一点分析的线索,但是埋藏得很深,不注意的人会容易忽略。比如:角落里孩子的画,前房客的衣服(特别是那件红色的),袜子,钥匙,手机等等。观众不得不一边看,一边分析:这个乱闯入卫生间的人是谁?而拉娜一直不肯报案又是为了什么?
片子疑团重重,迫使你屏住呼吸一直往下看。影片除了悬疑,肯定也有表现现实社会的某些现象。比如: 妻子拉娜为什么不想报案? 这个也跟伊斯兰文化有关。女性和非自己丈夫以外的男性授受不亲。在卫生间洗澡,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闯入,任何一个女性都不愿意让这种事情公开。同时,艾麦德对这位闯入卫生间的人那么气愤也显示出了一个男人对女人最基本的保护。他必须要找出这个人,不然妻子和他之间也有挥不去的阴影。
然而,当真相大白时,拉娜决定原谅那个人,而丈夫艾麦德不肯。最后拉娜以“离婚”要挟,如果不放过那个人,她将会永远离开他。到最后,那个人真的因为种种原因而当场死亡,影片又回到那个话剧演播室,夫妻两人又要一起演出,但是拉娜真的会离开他吗?没有结果,伊朗电影永远不会给你结果,这就是伊朗电影。
《一次别离》
《一次别离》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已故的婆婆,因为她也曾经像影片里的老人,一个人在伊朗的家里由保姆照顾。不禁让我也猜想,会不会婆婆当时也会遭遇过这种情况?现在想想,心都酸酸的。
整个影片的基调比较沉重,开篇就是闹分居。这部戏体现了几个社会现象,我归纳了一下:
❖穷苦人们的生活一难接着一难
❖夫妻之间的问题可以引发其他很多问题
❖宗教信仰对一个人道德上的约束,比如:
❖女仆纠结于要不要给老爷爷洗澡,还要打电话给教会征求同意
❖女仆觉得有疑惑的时候不敢拿着古兰经发誓
❖在宗教律法影响下,那个家教最后改录了口供
因为一对夫妻闹分居,在一周内发生了一场场悲剧。情节紧凑,气氛沉重,把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很深刻。
《推销员》里的男主角和《一次别离》里的男配角都是同一个人。这个男演员在《推销员》的演绎非常出色。
《推销员》获得今年奥斯卡奖,由于美国新总统禁止伊斯兰国家公民进入美国,导演没有去领奖,而是委托了两位在美国的伊朗朋友来代领。这两位代领奖人来头不小哦!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人的资料:
★Anousheh Ansari女士伊朗人后来移民美国
她是美国第一位自费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
★ Firouz Naderi 先生 伊朗人后来移民美国
他曾是NASA的高级管理人员,主修电子工程,在南加州大学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负责美国在火星上的探勘项目。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让两位代领奖人为他在颁奖典礼上致辞:
"My absence is out of respect for the people of my country and the other six nations whom have been disrespected by the inhumane law that bans entry of immigrants to the U.S.," Farhadi's statement said. "Dividing the world into the 'us' and 'our enemies' creates fear."
粗略翻译:我的缺席是对我的国家以及其他6个被不人道的法案禁止入境美国的国家的尊重。他还说,把世界搞成分裂的,把“我们”变成“我们的敌人”这样的思想会制造恐惧。
我喜欢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严谨和细腻。这种品质在一些细节上可以体现,也需要观众留心品味。
阿巴斯·库亚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阿巴斯可以说是伊朗电影界的鼻祖人物,他在伊朗备受尊敬。目前还在世的知名导演贾法.帕纳西曾经是他的学徒,在拍摄《橄榄树下的恋人》一片时,还见到他小伙子时期的身影在帮忙搬动摄影器材。
他从小学习绘画,到成年才开始学习电影。在他的介绍里,你会看到他是一个画家、导演、诗人、编剧、摄影师等头衔。确实,他就是一位才华非常全面的导演。他写的一部剧本《白汽球》由学生贾法.帕纳西指导,获得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奖。随后会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我看过阿巴斯三部电影《樱桃的滋味》,《橄榄树下的情人》和《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三部也是获奖最多的三部。
《樱桃的滋味》
《樱桃的滋味》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无明的压抑感,一个中年男人以重酬来吸引人来为他死后添一铲土,而没有人愿意。人们都以各种原因逃离他,感觉他有心理问题。我也一直弄不明白,他挖个坑,自己躺下,既然想自行了断,为什么还要人去添几铲土呢?也许是宗教信仰影响他对死亡的认识。也因为这样,迫使我看下去,因为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这样。后来,有一个老人跟他聊了一整天关于生命的话题。夜晚,他独自开车来到那棵樱桃树前,躺在自己挖的洞穴里,仰望着茫茫夜空,渐渐露出了平静的微笑,发现生命的滋味宛如樱桃般美好。这部片子1997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一座金棕榈奖杯。
《橄榄树下的情人》
《橄榄树下的情人》剧情真的非常的平白,就是围绕一个话题“男孩想娶那个女孩,但是女孩不同意。”整个影片来来回回就在一片橄榄林下。其中人物的对话能让你了解当时人们对婚嫁还是出于物质考虑居多,“没有房子,我是不会让孙女嫁给你的”。然而,女主人公一直在电影里沉默,真的,她没有说上三句话。到最后,以一首音乐不同的气氛来表现事情的结果。从音乐由伤感到喜乐的节奏,观众可以猜到小伙子终于取得美人归了!这个结尾很特别,没有语言,用的是超远镜头,只用音乐的变化来表现。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何处是朋友的家》是一部儿童电影,讲述一个小男孩为了给同桌还作业本,不惜在两个村子之间来回跑几趟,从天亮跑到天黑都无法找到他的故事。伊朗的儿童片真是深入人心,另外一部在中国也很出名的儿童片《小鞋子》也是这样,通过儿童的世界反映现实的世界。
《何处是朋友的家》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孩子跑来跑去,问路,找人。但是在场景和对话中能了解当时在伊朗的农村,人们的生活状况以及成人对孩子的态度。影片虽然平白,最后那朵镶嵌在作业本中的小菊花让观众的心猛地被揪一下,所有的情绪迸发在这一个细节上,影片就完了。
阿巴斯的风格就是这样,没完没了的平白无奇,感觉很闷的电影,到最后一刻给你重重的一锤,告诉你:“嘿,别觉得看我的电影是在浪费时间,我让你坐下来是有价值的!”这是对他作品的最深印象。千万要耐住性子,最后几个镜头能让你回味几天!
贾法·帕纳西 Jafar Panahi
贾法·帕纳西是一名导演、剪辑、编剧、制片、艺术指导。2015年凭借电影《出租车》获得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他获奖的作品不少,每一部制作费都非常低廉,像《出租车》几乎是零制作费。
他是非常有个性的导演。由于他的作品多数反映伊朗现实社会问题,目前还被国家软禁,不得踏出家门半步。但是,这样也无法阻止他拍电影。他在家里完成了两部著名的电影《闭幕》和《这不是一部电影》。
《这不是一部电影》还是装在一个U盘里,藏在一个蛋糕中偷运到法国戛纳才呈现到人们眼前。这部影片我没有看。我看过他四部电影:
《出租车》,《镜子》,《白汽球》,《闭幕》。
《出租车》
《出租车》是2015年上映的,拍摄过程很简单。他开着车去接侄女下课,扮成出租车司机,在车内架了个相机,拍摄那些坐上车的人之间的对话。没有导演,没有剧本,故事情节完全是真实的。在一台小小的出租车里,在路上短短的几个小时,真实地记录了伊朗人民的生活。那个男子对罪犯的看法;受伤男人还考虑要妻子继承他的房子;那两个固执的老奶奶要在12点前把小金鱼送到某一个地方......活生生的一部影片。这部片子获得第65届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领奖时因为他处于软禁时期,只能由片里的那个小侄女去领奖了。 下面是小侄女领奖的照片:
《镜子》
《镜子》这是另外一部拍着拍着就变成不跟剧本走的真实片。原因在于小女主角米娜(大概6、7岁的样子)拍着拍着生闷气,怎么游说就是不肯拍了。本来影片是要拍一个小女孩迷路的故事,现在米娜不肯拍,剧组人员“威胁”她说:“如果不拍,就不送你回家。”倔强的米娜还真的一个人回家了,影片就从虚构变成真实了。剧组人员一路跟拍,由虚构变成非虚构,将错就错,产生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真实的比虚构的更震撼。片子用《镜子》命名也有它的涵义,“镜子”可以反射另一面,而虚构和现实也是不分家的。而片中的小女孩米娜也是另一部影片《白汽球》里面的那个小女孩,同一班人马。
《白汽球》
《白汽球》这部影片是他早期的成名之作,剧本是他老师阿巴斯导演写的,于1995年上映。它获得第48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这部影片的情节并没有太牵引人心,以小女孩买小金鱼过年,却不小心把妈妈给的钱掉到下水道了。整个片子就是围绕怎么把钱从下水道取出来的事儿了。
影片以《白汽球》为名,然而整个影片连汽球的影子都没有,直至到最后的几个镜头。我一直纳闷,为什么一直没有汽球,又以《白汽球》命名?原来,最后是一个卖汽球的小男孩用自己仅有的汽球换取了一块口香糖,把口香糖粘在棍子里,伸入地下水道把钱给吸上来了。然而,小女孩和哥哥却拿着钱去买鱼,留下那个卖汽球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原地,来道声“谢谢”都没有。那个男孩手里仅剩的一个白色汽球在随风飘动,场景有点凄凉。这部影片要表达的主题埋得很深,以这种小孩之间的事来映射出社会上那些不感恩,冷漠的人,也映射出社会低层人的生活状态。
《闭幕》
《闭幕》是一部现实与虚构,时间错位的电影,非常难懂,看第一遍没看懂,后来还要借助相关介绍。该片荣获第63界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它是一部富有隐喻气氛的作品,里面的人物都不是表面的,都是代表导演在软禁期间的各种心理活动。比如,男人代表他自己,女人代表现实给他的压力,狗,房子,等等都有一些隐喻,需要观众细心揣摩,确实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影片。这部影片是在他家里拍摄的,剧本自己起草的,道具就是家里的一些家具了。
贾法·帕纳西的作品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每一部风格都非常不一样,他是一个非常敢于创新,富有创造力的人,是我最喜欢的一位导演。
马基德·马基迪Majid Majidi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偏爱用儿童做主角,是拍儿童片的能手。1998年的《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成为首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影片,扩大了伊朗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马基德迅速成为伊朗人心中的民族英雄。他的作品现在网上能看的不多。另外一部儿童片《巴伦》因为太旧,画面和声音都不清晰了。
《天堂的孩子》
该影片最感动我的地方:
❖兄妹做作业的时候互相传纸条的情景
❖女孩下课急速跑回家,鞋子掉水里
❖哪怕家里穷得叮当响,煮了食物也分给更困难的邻居
❖特写镜头在“一双球鞋”的字眼上。哪怕一等奖远远比二等奖的奖品要丰厚得多,他为了得到一双球鞋,拼了命就是为了得二等奖。当他知道自己得了一等奖,闷闷不乐。
结尾,池子里鱼的颜色和一闪而过的爸爸买的鞋子的颜色呼应,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和其他电影一样,结尾只有细心的观众才能猜得到。
这是我看过最深刻的儿童片之一,他的另一部儿童片《天堂的颜色》也同样非常深刻。
《天堂的颜色》
《天堂的孩子》结尾是光明的,大家都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而《天堂的颜色》这部影片的结尾是需要观众去猜的。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一个盲童如何遭父亲的遗弃的故事。盲童那种纯洁、听觉的敏锐以及对大自然的敏感刻画得非常深入人心,同时也会激起观众的同情。父亲对儿子天生的缺失的嫌弃,儿子对父亲的期待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但是,孩子的存在是受到上天的护佑的。在影片末尾父亲从河里救起了儿子,抱着他的身体,他的手指随着啄木鸟的声音开始数数,我相信他又活过来了。一个父亲当他真的面对要失去儿子的时候才知道他的重要。我想,因为那一次,他父亲再也不会遗弃他了。这部影片的小演员真的是一位盲童。
拍摄儿童片要展示孩子的天性——纯洁、无暇、有别于成人的思维并不那么容易。而马基德·马基迪在儿童心理描写方面做得很好。因为这一部是描写盲童的,有很多对耳朵、手势的特写,更加让人体会到盲人的生存方式。这部片子会激发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怜爱。
以上是我看过的11部伊朗电影。我在看完每一部的时候,快速地记录下我当时的感受,然后再做整理。当然,伊朗还有很多优秀的电影,我们可能在国内是看不到的。我还查了一下每部电影的制作经费,对比好莱坞、宝莱坞和国内的大片,他们的经费真是不值一提。几万美金的已经算是高的,有些甚至都不需要费用的。这让我开始思考,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电影,造价有些都要几个亿的,可他们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呢?电影艺术必须要花大价钱才能体现出它是“大片”吗?
我很欣赏和敬佩伊朗电影人对电影的质朴追求,通过画面去诉说故事,仅此而已。他们坚守的电影艺术让我们对电影有着另外一种视角。如果有足够的才华,没有创作经费,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手法来展示这种艺术。艺术的展示不依赖物质,依赖创造力。
以上11部作品,值得推荐的是:
《推销员》,《一次别离》,《出租车》,《闭幕》,《天堂的孩子》,《镜子》,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天堂的颜色》。
夜莺
一只用电影唤醒人们的鸟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