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应常静。无文无武。动观自在。静养中和。
精神内蕴。怡养谷神。积至久久。诚至明生。
——《太上心印经》
常,即是超级视角。
常应常静:此超级视角对于映现在它之中的“视界-世界”,常应常静。应,是回应、响应、应对。静,是宁静、寂静、清静。
超级视角本体,是常应常静的。首先要深入地体悟这一点。这即是超级视角的本自清净,本自灵明,灵明清净,清净灵明。
实修训练时,则安住于超级视角,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常静常应,常应常静。
注意,对于超级视角的安住,始终不离当下。所有的安住,都是当下安住。离开了当下,即非安住。
当下安住,当下应,当下静。这即是当下超越。超级视角是当下超越的,而不是事后超越。
常,亦不在它处,只在当下,尽在当下。当下即是常。
本质上而言,“太上智光,烛照太虚,独此真阳,永劫常存”,皆涵融于当下,而不在它处。
所有的修,都是当下修。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修,只要把心收回当下,反观内照,安住于当下的寂静,安住并观照寂静,即是非常好的修。
不仅能够安住并观照寂静,还能够在观照寂静中体悟到“太上智光,烛照太虚,独此真阳,永劫常存”,那就更好了。
体悟到之后,就安住于这种体悟之中,继续观照,并用这种“太上智光”烛照一切,常应常静,这也就是最好的禅修了。
无文无武。道家实修训练中,有文火和武火的说法。什么是火?心即是火。心的注意力即是火。文火,即是坦然、放松、平淡的心态。武火,即是高度集中、专注、强烈的注意力。在观心修行中,更加倡导一种“无文无武”的观照方式,也就是前面说的“寂而长照,照而常寂”。
但在实修中不能过于死板地执行,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比如当杂念比较多的时候,这时就要加强对寂静的安住和体会,深入体会和感受寂静的深远、广袤,从而让杂念渐渐地消融于广袤而深远的寂静之中。当发现自己比较昏沉的时候,就需要提高警觉,加强观照,集中注意力,观照和聆听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做这些调整的目的,仍然是让心回到“寂而长照,照而常寂”的状态,但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善巧地使用一些或文火或武火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无文无武,是一种高度和谐的本觉智慧状态。
动观自在,在各种运动变化的情境中,始终不忘安住超级视角,观照超级视角,观照寂静,观照超级视角如如不动的寂静之在。
静养中和,在宁静中涵养中和之心,涵养超级视角的中和之光。中,是鲜活的、不定义的智慧状态,是超越而清净的智慧状态。和是和谐,是融于万物,随顺万物,与万物和谐共存的智慧状态。中,代表超越,和,代表随顺。
《中庸》中说,七情未发谓之中,发而皆有节谓之和。这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面对情绪问题的实修指导。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致力于始终安住于内在的寂静,观照寂静,都是不应忘记的重点。
动观自在,静养中和——这八个字把超级视角在生活中的妙用状态表达得非常到位。
在万物之中随顺万物,在万物之中利益万物,在万物之中和谐万物,在万物之中超越万物。
精神内蕴。超级视角,始终保持着自观自照,自明自觉,自涵自养,自蕴自藏的特点,精神内收,而不放逸,精神内蕴,不断升华。
怡养谷神。怡,是一种内在的是精神快乐。怡悦,源于内在的圆满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在这种快乐中涵养谷神——超级视角。谷神,是超级视角的异名,其所指的是我们生命的本体——与道合一的智慧本体,或者说,谷神就是道本身,是我们生命中的道和道体。
《道德经》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我们生命的本体有两大特征,一个特征是像空谷一样深远、空寂、宁静,另一个特征是在这种空寂之中还有一种灵明、灵性、灵能、灵觉。将这两个特点合二为一,老子用“谷神”这个意象来象征我们生命的本体。老子说,这个谷神是不死的,而且它还是万物之母,是生养万物的生殖之门。老子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生命本体的能量性、生机性和创造性。
怡养谷神,即是说,在由内而发的快乐中不断涵养、增强和提升超级视角的智慧妙用,让超级视角在我们生命时空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直到全然地遍满于我们生命的时空。
积至久久。这种涵养的功夫日积月累,超级视角的智慧光明就会不断地增长,定力和观照力都会不断地提升。
诚至明生。直到有一天,我们的生命和超级视角完成全然地融合,我们的生命时空中再也没有超级视角缺席的地方,我们的心就是超级视角,我们的观念就是超级视角,我们的思想就是超级视角,我们的生命就是超级视角,此即为真正的诚——纯然无杂,真一精诚。诚至明生。能够如此至诚,圆满的智慧光明必然随之显发,犹如太阳,耀于中天。
此过程犹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对于实修来说,最终目标的达成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平时的实修训练。《太上心印经》,通篇都可以视为实修之宝典,我们应注重领会其精神,掌握其要诀,融入实修训练中,精进修行,默默耕耘,不问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