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关系中,我们体验过痛苦、悲伤、害怕,也体验过幸福、快乐、无畏。我们都渴望建立长久稳定又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受伤。
然而,作为人类,我们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活在社会“分工合作”的结构中,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是“情非得已”也罢,终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关系的:作为“主体”的“我”一直在寻找“客体”的“你”。
我们与其被迫去面对关系中的痛苦,不若主动出击寻求关系中的幸福!
那么,我们在关系中,如何做才能更幸福呢?
二
想要获得幸福,我们就要了解“幸福之源”。
关于幸福,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给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他提出了“心流”的概念,认为幸福是“心流”的附属品。
心流,你可以理解成:个体获得最优体验时的一种状态。
所谓“心流”,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在他的“心流”著作中,还引用了“熵”的概念: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反之,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
而生命是“降熵”的过程,即从“无序”走向“有序”。“心流”的产生,源自于内心的秩序,即“降熵”的过程。
根据这个规律,你会发现,生命中很多痛苦的事情,都与“熵增”有关,即从“有序”变得“无序”,这也是大部分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
比如,你不主动收拾房间,东西会变得越来越乱,然后,你总是找不到东西,心情容易烦躁,做事越来越没章法,压力也越来越大……
又比如,信息量庞大的互联网,如果你不主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屏蔽掉部分信息,任由信息泛滥成灾,严重干扰你的大脑,你就容易变得“焦虑”,甚至“神经衰弱”……
三
同理的,当关系出现问题,很可能是发生了“熵增”;当关系变得友好,则可能发生了“降熵”;
良好的关系,就来自于“降熵”,换句话说,创造关系中的“心流”,能给亲密关系带来幸福。
那么,心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米哈里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从米哈里对“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的概述中,你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关系中,你做以下这些事,能令彼此更幸福,因为这些做法都在“降熵”:
1、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
当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时,你的意念,全部都与对方有关,这股意识流变得有序,这是“降熵”过程。情感专家们,常提倡的“高质量的陪伴”,说的就是注意力在陪伴对象身上。而我与你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
2、建立共同的目标和意愿。
搭建我们的“共同区域”,你我对此区域了如指掌,意味着有序。所谓的“志同道合”、“三观一致”,指的就是共同区域;没有这些,就是“三观不同”、“性格不合”。
3、给予对方即时的反馈。
“输出→反馈”,这是有序。但是,输出没有反馈,输出会变得混乱,这是“熵增”。如,情侣间最恨的事情——我和你沟通,你沉默以对,我和你吵架,你冷战疏离。
4、专注于我们当下的事情(与注意力有关)。
一心一意的陪伴,总比三心二意的相伴,更让人难以忘怀。哪怕吵架,也别翻旧账,专注于当下的小问题,你怎么吵,都不会造成太恶劣的影响。
5、此时眼里只有你的存在(与注意力有关)。
这个更不用说了,谁不喜欢“星星”的眼睛,扑闪扑闪的呢?这在集中意念输出信号——你很重要的。你能感受不到这份炙热吗?你能不心生欢喜吗?
四
看到这里,你是否已经get到如何创造关系中的“心流”了呢?如果你还没get到,那你只需要记住一个关键词“有序”。
当你面对关系问题时,不妨这样想,如何做才能让关系变得“有序”?若一下子想不到答案,也可以这样思考,他人给的建议是否符合“有序”?符合就去做吧!
比如,建立心理疆界,这是符合“有序”的,所以要去做,为了“降熵”。
又比如,提前制定双方共同意愿遵守的规则,这是符合“有序”的,也可以去做。
简而言之,幸福源自内心的秩序。当我们的意识、情绪、行为,变得更“有序”,幸福就离我们不远了,但生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要想想“如何才能有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