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国学经典读书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五章 不明智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五章 不明智

作者: 红林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22-03-05 08:54 被阅读0次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五章 不明智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上一章韩非子告诉我们天下乱术的根源,就是民众思想不正,社会共识不正。按韩非子的话说就是既认可于尧舜汤武式的贤能,又认定烈士的刚烈。我们知道韩非子在之前几章已经说明尧舜汤武式的贤能只不过是“弑君曲父,危君非亲”,而烈士的刚烈也只不过是“进不臣君,退不为家”,世人尊崇这样的人社会能不乱吗?尧舜汤武与烈士是一世之人,而他们所宣扬的思想却是传世之学,可见其危害性有多大。这就是韩非子反对儒家孔学的实质原因。

韩非子认为人们所称颂的古代烈士“进不臣君,退不为家”,其实就是进则反对君主、退则反对亲长的人,而且这就是乱世绝后的行为。韩非子界定的忠臣是不使君主陷入危险之境,孝子是不背叛亲人,而孔子所尊崇的尧舜汤武显然不是,世人所尊崇的烈士更不是。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韩非子的论说依据是《竹书纪年》这本书的记载,具体内容请参阅前章。

其实,抛开韩非子所讲的“尧舜汤武”与“烈士”,单就 “进不臣君,退不为家”的行为看,就是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都是有背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与思想价值。抛开所谓的封建标签,我们自古讲“忠孝”,进朝为官要臣服君主,不让君主处于危境之中,这本身就是为国为民的体现,退家为子要富家乐父,改变家境让父母开心。

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讲忠孝,要忠于祖国,要孝顺父母。即使在市场经济讲个人主义的时代,我们也讲消费者忠诚度,也讲员工忠诚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忠孝都是社会关系中为至高的表现,臣忠诚于君,子孝顺于父,这既是自然关系的表现,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韩非子讲完了“天下乱术”后,依然没有放过舜与其父瞽瞍,继续深挖其恶。韩非子讲道“瞽瞍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意思是:舜是舜的父亲,却被舜流放了;象是舜的弟弟,却被舜杀死了。而现在比较正式的说法是: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

韩非子的说法只是其中极不寻常的一种,他据此而论“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意思是:舜流放父亲、杀害弟弟,不能称为仁;把君主的两个女儿娶来做妻子,从而取得天下,不能称为义。关于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的事,正式的说法是《尚书·尧典》记,舜 “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历史的真想是什么我们可从证实,关键是我们能从历史的记载中获得什么,用于指导当下的我们。

我们就按韩非子的依据而说,就是按现在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看,舜确实不仁不义,既囚禁了尧,使其避位于己,还霸占了尧的两个女儿为妻,放在现在也是让人发指的事,人神共愤,得而诛之。可就是这么一个不仁不义的人却被世人“为是而法”,真正是“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韩非子彻底揭穿了舜的真面貌,打碎了世人所尊崇的对象,这就是前文所讲要想打倒一种学说与思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到这种学说与思想所树立的榜样。

韩非子最后的结论是“仁义无有,不可谓明。”意思是:仁、义全然没有,不能称为明智。反过来说,明智的人都是有仁有义的人。明智者,必是世俗者,既正视现实,又期许未来,既是实事求是者,又是理想主义者,他们基于现实而努力改变,只为实现美好而崇高的理想。

【瞽瞍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仁义无有,不可谓明。】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加之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俗世界里,人之常情要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事要做,为了生存适应不同的环境的心要有,总之,明智者必是环境的适应者,问题的解决者,人情的实践者,社会准则的执行者。完全按“礼制”去机械地执行,这不是仁义之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十五章 不明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vv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