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老师的《玩水的童年》,令我深深地怀念起自己的童年。
小孩子对于热是不害怕的,我那时和伙伴就赤脚在白哗哗的盐碱滩上踩。有时父亲和哥哥们去河里摸鱼,我就自告奋勇前往。提一个袋子在岸上,将他们扔上来的活蹦乱跳的鱼,抓进袋子。其实,没有我的话,他们自己照样能行。放一个盆在水里,将鱼扔进去。边走边推,盆漂到远处,就随着它换一个地方。
有时,他们嘴里叼个布袋子,有鱼了就放进去,这样不用分散注意力,但嘴里面,就多了泥沙的味道了,时间长了牙齿也难受。
有我在场,他们只管扬手扔鱼,我就成了他们手边的盆,口中的袋了!而且我是追随着他们的。鱼虾多的时候,我就捡大个的装,小的留在地上了。有时会呆呆地看黑青的虾逐渐变成红色,忘记了自己的任务。直到走远的父兄们喊我,才缓过神来,再追过去,地上早已散乱了好多鱼,弄得我手忙脚乱。
再大点的时候,我也自己下河捉鱼了!脚窝里的鱼,最容易捉到,因为它像呆在罐子里似的,不好挣脱。逮别的地方的鱼,需要掌握些技巧。撒开的手,要逐渐的向一起慢慢合拢,犹如收紧了网。小鱼撞到了手就狠命压下去,摁入泥里,连泥带鱼的抓起。经常在解袋子的空儿,它从手里崩跳着逃离,给我留下满脸的泥点。惹得其他的小伙伴们,笑上好一阵子!
我有时也能捉到蟹,无论手脚触到硬壳,就不管不顾,冒然下手,这样,常常被蟹的钳子夹伤。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教训,让我吃到了不少苦头。后来,就学得聪明起来。先停下来,试探性地摸索,遇到锋利的夹子,赶快收手,转到相反的方向,摁住硬壳,避开它的武器,趁它晕头转向时,将它提起来,它再怎么张牙舞爪,也成了我囊中之物了!
将我从浅塘带进大河的,是我小学的老师——汪小兰,她是下乡的知青。
我们几十个孩子,在她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奔向双龙河。
在我的眼里,这条望不到边,望不到头的河,就像是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汪老师首先带我们唱起这首好听的歌。
河水真的很清凉,我们小孩子只能呆在浅水区,拍水里的沙子,有的挖一些弄上岸,做沙饼——不像泥似的沾手。有的就坐在水里,扑通双脚,让水花飞溅,玩得乐此不疲。
会游泳的学生,跟在老师的身后,自由自在的畅游。忽而水上,忽而水下。有时调皮些的,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我们的身边,用手猛的挠一下我们的脚,吓得我们妈呀妈呀,连滚带爬地跑上岸。
过不了一会儿,又不由自主地下了水。
看着汪老师,仰在水里,轻飘飘的,我好羡慕。试着想过去,“咕咚”喝了几口水,被老师拽了回来,“在岸边先练狗刨,学会了再过来。”
我乖乖听话,手抓住沙子,两脚拼命踢蹬……
后来,学会了游泳,但没再有机会去过那条大河。
与水为伴的童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