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正儿八经的产假开始了,我的读书清单也启动了,估计我未来的文字会更多的与读书有关。我的书单没有很复杂,也没有什么育儿书籍的安排,主要涉及我个人比较有兴趣的领域: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和历史。今天先从一本心理学经典开始——个体心理学代表人物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界与弗洛伊德齐名。各位看到这个生卒就晓得这本书绝不是畅销书,而是百年留存,里面的很多观点现在看来,有不少是偏于当时的价值观或者传统的。
通读下来,阿德勒在全书两个观点是贯穿始终的。一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外部,他把一切人生的失败归咎于对社交、合作方面的漠视,比如各种碌碌无为的人生、精神类疾病乃至犯罪;二是童年的影响贯穿人的一生,这些影响可能来自父母、兄弟姐妹、老师等等。全书从什么才是人生的意义(观点:通过与他人合作实现对社会的贡献)出发,先是深入探讨了童年对人的影响,而后许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对梦境体现出心理征兆也进行了阐述,后面就分别对个体自身、个体与家庭、个体与教育、个体与社会等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表达了他的观点。
关于写作风格,我个人认为整本书全部是结论,所提及的证明案例其实是立不住脚的,基本都是个案。当然,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有通识性结论的学科,即便有实验,也是很容易被反驳,毕竟人这个物种实在是太过于复杂。
内容么,我捡几个我印象深刻的聊一聊:
关于家庭,阿德勒认为父母对待子女的宠爱程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总的说来过于漠视和过于宠爱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孩子在兄弟姐妹中的顺序也是对自身心理发展有影响的,一般长子或者幺儿要么很优秀,要么很失败,这与父母在处理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方式有关。
这些观点本身不新鲜,但其中一个现象让我比较认同。一个暴戾的父亲和一个温吞的母亲所组成的家庭,女性地位极其低下,这个家庭中的女儿会产生对性别的极大不认同感,潜意识里会仿效男性的做法,尽可能的抹杀自己的女性特征,这将导致她一生无法做一个合格的妻子和母亲,比如她会认为做家务、照顾孩子是地位极其低下的行为。同时,也会导致在这样家庭的男性延续这种暴戾与优越感,造成下一代婚姻的失败。结合他在最后一章“爱与婚姻”的阐述,其实这个社会中有些人是不适合结婚的,比如无法认同婚姻中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无法认同婚姻中恰恰不能肆无忌惮反而要在合作的基础上不断的自我修正的……很难想象这是百年前的观点,个人认为当代社会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的。当然,其中也不乏我个人不太认同的看法,比如阿德勒认为婚姻的责任就是教育培养下一代,偏颇了一下。
关于教育,其中有一个观点我是认可的,就是人的潜力并不是一纸智商测试结果可以说明的,作为教师也不应随意对一个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武断的下定义,内心强大的可能会走出这一心理暗示,而更多的孩子会受这一判断的影响,一生自我设限,碌碌无为。在这部分阿德勒关于教育发展阶段的表述让我想了很多,我个人认为也是值得现代教育引以为戒的。他说教育最初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虽然现在也是),更多的是教授工作技能,让底层工人可以更好的创造财富;随着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这些,社会开始提供艺术、文学等等形而上的教育内容,人们的思想开始逐渐丰富,人类社会也更趋文明和道德。但是,关于个性和心理的教育至今都没有发展成熟。这一教育现象在当今社会似乎越来越明显,科技在发展、艺术文学等等似乎都在蓬勃发展,但人却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不幸福,换而言之,人自小从家庭到学校学会了在社会环境下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但没有学会如何做自己。
当然在这部分阿德勒并没有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建议,因为他自己也许都没有意识到,他的观点本身与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冲突的。根据现代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改善这种自我迷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自我价值的判定权由外部转向自身,所谓纠正“依赖性自尊”的倾向,转为“独立性自尊”或者“无理由自尊”。所以在本书中关于通过关注自身对外部贡献与价值以改善抑郁的建议,我个人是持保留态度的。
关于工作,阿德勒认为对于工作本身的价值是需要引导和教育的。工作是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主要方式,不论家庭还是学校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为其树立正向的工作观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引导孩子拥有自己的理想或者梦想。这种理想或者梦想倒不一定多么宏伟,而是正确的看待努力、劳动与职业。比如,不能让孩子认为劳动是一种低贱的行为,应该让孩子了解任何一种持续的努力都是值得尊敬的,工作的目的不是金钱,而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对社会的贡献。孩子应该在中学以前就可以清醒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谈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意识到,在这个部分我们欠缺了多少。当今社会还有多少孩子能够说清楚自己除了考大学以外以后要做什么,甚至在找工作的时候都说不清自己想成为谁。高晓松怒斥的清华高材生也恰恰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作为名校高材生,即将步入社会,不但没有报国之心,反而连做什么都没有想清楚。这不知道是他自己的悲哀,还是我们全社会的遗憾。
总的说来,本书读下来还是可以引发一些思考的,但确实不是很严谨,对读书很挑剔的读者,我不建议通读。但如果您跟我一样有对心理学各流派都想了解一下,这本书如果不看,恐怕算是缺一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