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历史有意思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曹操战功卓著仍至死都不称帝,为何曹丕功劳不大却要立刻称帝呢?

曹操战功卓著仍至死都不称帝,为何曹丕功劳不大却要立刻称帝呢?

作者: 崔浩畅谈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17-10-03 22:35 被阅读129次

在本人看来,功勋卓著的曹操至死都不称帝,原因如下:

战功卓著仍至死都不称帝的曹操

其一,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种种窒碍导致曹操不能称帝。

物质方面,曹操一家,祖父曹腾受汉桓帝、汉灵帝宠信,父亲曹嵩被汉灵帝因钱授官为太尉,曹操本人亦是以汉献帝的名义屡加尊位官至丞相、爵至魏王。可以说,物质层面上,汉朝皇室对曹家三世均有提拔重用之恩,所以曹操不方便对如此厚待己家的汉室行此忘恩负义之举。

精神方面,汉朝推崇儒家思想的大环境,曹操是修习儒家经典长大的,所以他本人也对忠孝节义推崇备至,在几十年忠君爱国孝敬长辈思想的浸淫洗脑下,曹操养成的精神羁绊和道德约束时刻警醒着他不可突破君臣大防行僭越之事,这种精神层面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天下,是以自己二十多年兴兵平灭四方为主、以汉献帝名义收揽人才、招降纳叛为辅,才辛苦挣来的,若称帝了,曹操便是个忘恩负义、不忠不孝的丧德之人,便是个欺骗世人、欺骗祖宗的不孝子孙,到那时,曹操再想以不忠之名要求臣子们对他尽忠,以不孝之名要求儿子们对他尽孝,这可能吗?

所以为保住自己统治臣民、教育儿子们的忠孝节义之操守,曹操绝不能称帝。

其二,当个没有统一天下的皇帝,不符合曹操长久以来的志向。

未统一、令曹操颇为不满的三国局势

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中,我们可得知,曹操是个想统一四海,想招揽天下贤才尽为己用,想如周公般匡扶天下的能臣。

所以曹操若想当皇帝,他也是想当个统一天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完美皇帝。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外部,孙权割据于江东和荆州,刘备霸占着西蜀和汉中,天下还没统一;于内部,在陈群、司马懿等世家大族的不断崛起下,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也越来越难以推行下去,所以,曹操当然不愿意做个残缺天下的瑕疵皇帝,更不愿意做个不能人尽其才、不能物尽其用的悲催皇帝。

其三,称帝对曹操的名声、位份均有不利影响。

浸淫官场四十余年、征战沙场三十余年,久历宦海沉浮,跋涉过尸山血海的曹操,已经在天下建立起了绝对的权威:在庙堂,他可以势压群臣一呼百应;在战场,他可以威压诸将令行禁止,可以说,曹操已经是无需称帝的皇帝了,若再名副其实地称帝,就会有画蛇添足的多此一举之隐患。

因为曹操若称帝,便会如袁术称帝那般招来后世史官的痛骂,招来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的声讨和攻伐。即便曹操能够痛杀史官篡改历史记载,即便曹操能够击败刘备、孙权的讨伐,然后世史笔如铁,谋朝篡位的恶名仍将伴随曹操及其家族一生一世,刘备、孙权败退回去后,也会有样学样地称帝自重。

要曹操身兼“篡位国贼”的骂名登基称帝,要曹操与占据弹丸小国的刘备和低自己一级辈分的孙权同以帝王之尊逐鹿天下,颇有自毁名声、自降身份之嫌,这让睥睨天下的曹操怎么可能愿意?

其四,曹操想将此害虚名却有实惠的僭越事交给儿子去做。

临死之前,曹操曾向天下人声明:“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此举既表示他会如周文王即使天下三分有其二,也仍会服事商朝那样尊奉汉室,又暗示他儿子曹丕可以如周武王伐纣那般颠覆汉室取而代之。

从曹操大半生的行为作风中,我们可知,他既喜欢争实利,又喜欢躲避坏名声,如利用郗虑杀孔融以争杀政敌之实利、逃害贤之虚名,如利用空食盒逼令荀彧自杀以争杀天子忠臣之实利、逃害自己功臣之虚名,如利用张鲁杀马超儿子以争杀仇人子孙之实利、逃戕害幼子之虚名,而称帝这种只能争得实利、难以争得好名声的腌臜事,曹操肯定是不愿意干的,所以他只能暗示儿子曹丕称帝以争保护曹家之利、逃丧德亏法之虚名了。

那么,相比功高盖主的父王而言,为什么功劳不大的曹丕继位后就立刻称帝呢?

功劳不大却要立刻称帝的曹丕

其一,立刻称帝可以将曹氏家族置于绝对安全的地位。

前汉权臣霍光死后,掌权的汉宣帝族灭霍家,而曹操死后,曹丕面对的也是汉献帝欲重掌大权族灭曹家的险恶境况。

从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继而作威作福开始,到199年玉带诏事件案发时曹操残害献帝董贵妃、国舅董承,再到曹操杀害伏皇后、立自己女儿为皇后监视皇帝,直至他称公称王加九锡……

以上种种皆表明,曹操已经将汉献帝得罪透了,所以,如果曹操、曹丕让出大权归政皇帝,那曹家就会如霍光家那样被汉献帝灭族。因此,要想绝对安全地保护曹氏家族,曹丕只有尽快谋朝篡位成为皇帝,以避免夜长梦多地胡乱担忧或防止在曹家父子权力交接之际生出其他变故。

其二,立刻称帝可以水涨船高地借提拔文臣武将之机尽快收买朝野人心。

对于文臣武将们,曹丕由于储君之位确立得晚,再加上曹操的猜忌防范,所以虽然也是魏王的他,却只与司马懿、陈群、吴质、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少数人关系密切,这导致刚接掌大权的曹丕在官场上的权力基础极为薄弱。

而在至关重要的军中,曹丕更是毫无威望,他与统兵诸将也没有如曹操与诸将那样肝胆相照的关系,尤其是曹操死后,青州军没经允许就随意迁徙,这已经显示出,曹丕约束军队没有曹操那么一言九鼎令行禁止。

所以曹操死后初掌大权的曹丕,在官场上统治基础非常薄弱,在军中又毫无威望,这些,对于手握大权的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要想如臂使指一呼百应地统领文臣武将们,要想使文臣武将们死心塌地地效忠于自己,曹丕只能通过称帝来做到恩威并施:称帝以后,曹丕才可以通过皇帝之位的崇高威望来慑服群臣,才可以水涨船高地封赏众将士来获取将士们的忠君爱戴之心,才可以将整个魏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授予陈群、司马懿等世家大族,以掌握选拔人才的权力为交易条件,来获取那些实力强大的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

其三,立刻称帝能够尽快统一官制礼法,尽快明确隶属关系,提高魏国行政效率,解除曹魏征讨吴蜀时汉帝从中作梗的内忧。

曹丕继承父位时,时值34岁,春秋鼎盛正值壮年的他也想继承父亲统一天下的志向,进而对吴蜀两国用兵。

而要想南征东吴西征伪蜀,与武将调派、后勤供应、情报管理有关的行政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然而,曹操生前,魏王臣僚多在邺城,天子家臣多在许昌,还有很多臣子既是魏国臣僚,又是汉朝天子家臣,官职的重叠带来了职业权限的模糊和礼法官制的混乱,同一官员多重身份的矛盾处境带来了官员们的无所适从和迷茫难定,这大大降低了魏国与汉室支持对外作战的行政效率。

同时,曹操时代的南征北战,许都的汉献帝曾多次从中作梗想要收回大权,这对曹丕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隐忧。

因此,为了打破这种混乱局面,迅速明定官制礼法和隶属关系,稳定官场人心浮动无所适从的人心,提高魏国官场的行政效率,解除汉帝从中作梗的内忧,曹丕必须迅速称帝。

其四,立刻称帝可以迅速明确自己与亲兄弟的君臣关系,彻底掐灭弟弟曹彰、曹植企图夺位的不臣之心,并能尽快将他们分封出去软禁起来。

从公元208年曹操爱子曹冲病死到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四弟曹植与二哥曹丕,已围绕着曹操的继承权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明争暗斗,期间,正是因为曹操的偏爱曹植,使得曹丕对曹植产生了异常深刻的嫉恨防范之心。

才华横溢的曹植

而公元218年,曹彰借平定乌桓叛乱的意外崛起,以及父王曹操死后曹彰对魏王玺绶的蛮横索取,均让曹丕对这位强悍难制的三弟疑惧不已,曹彰不死,魏难未已……

勇猛善战的曹彰

在这种尴尬背景下,无论曹丕是继承父位之前的五官中郎将、魏王世子,还是继承父位之后的丞相、魏王,他与这两位不太臣服自己的弟弟都是汉臣,是同事,是一家人,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尊卑之别和君臣之防,这自然让曹丕心忧不已,这当然会让曹植、曹彰对曹操遗产也心动不已。

所以,为了建立最大的尊卑之别和难以逾越的君臣之防,曹丕必须立刻称帝,以迅速明确自己与两位亲兄弟的君臣关系,彻底掐灭两位弟弟企图夺位的不臣之心,并尽快将他们分封出去软禁起来。

综上所述,曹操征战天下三十多年可谓功勋卓著,却至死都不称帝,其原因如下:

其一,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种种窒碍导致曹操不能称帝;

其二,当个没有统一天下的皇帝,不符合曹操长久以来的志向;

其三,称帝对曹操的名声、位份均有不利影响;

其四,曹操想将此害虚名却有实惠的僭越事交给儿子去做。

而次子曹丕在老爹死后不到一年,就在无开疆拓土之功时立刻称帝,原因在于:

其一,立刻称帝可以将曹氏家族置于绝对安全的地位;

其二,立刻称帝可以水涨船高地借提拔文臣武将之机尽快收买朝野人心;

其三,立刻称帝能够尽快统一官制礼法,尽快明确隶属关系,提高魏国行政效率,解除曹魏征讨吴蜀时汉帝从中作梗的内忧;

其四,立刻称帝可以迅速明确自己与亲兄弟的君臣关系,彻底掐灭弟弟曹彰、曹植企图夺位的不臣之心,并能尽快将他们分封出去软禁起来。

总之,无论曹操、曹丕父子行事如何矛盾、秉性如何迥异,他们的初衷都是怎么对自己最有利,自己就顺应时势地怎么去行动。他们爷俩至死都不称帝和立刻称帝的原因和明智行事的这一原则,我们可以认真思考后谨慎效仿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曹操战功卓著仍至死都不称帝,为何曹丕功劳不大却要立刻称帝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xq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