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所经历过的许多大事,都淡忘了。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这是电影《城南旧事》,开篇的第一句话。
关于《城南旧事》,我们并不陌生,毕竟那篇著名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入选了中学课本。而我,也是在课本中记住了这本书,这个作者,还有这篇文章。
几天前,读完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紧接着看完了电影版本,就像作者所说的,童年的那些琐事,永久地刻印在她的心头。以至于多年后,写出来的书,依旧是儿童的视角,小孩儿的口吻,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童年。
明明是很淡很浅的文字,却读出来了一种难言的失落。这份失落有对离别的伤感,有对世间疾苦的忧愁,还有对童年的怀念。
如果,一切就像是一场梦,该有多好。
或者,做一场梦,也好。
02
但,这个梦有点儿长,还有点儿美好。
秀贞和妞儿没有被火车撞死,而是手牵手去天津找思康叔,而秀贞也因为跟思康的团聚不再疯疯癫癫,一家三口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
做小偷的哥哥找到了一份正经的工作,供养着弟弟上到了大学,母亲的眼疾也治好了,虽然生活清贫但很知足,偶尔哥哥还会和英子聊一聊大海和天空;
宋妈的小栓子并没有死,丫头也没有送人,他们都活得好好的,小栓子来到了城里,和英子一起上学,丫头在家里和宋妈一起,料理林家的生活;
英子爸爸的病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痊愈了,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英子还是那个无忧无虑的英子,而不是被迫长大为一个“合格的大人”;
只是,爸爸的花儿还是落了。
房间里的挂钟,仿佛在加速,耳边还在回响着“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是的,英子不再是小孩子了。
03
我们多么不想长大,这样就不用区分好人还是坏人,也不会介意疯子不疯子。
在《我们看海去》那一章节中,英子说“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那么,与其因为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而苦恼,不如顺其自然,该谈天谈天该看海看海,世俗眼中的坏人,未尝不能是小孩儿眼里的玩伴。
小偷也好,疯子也罢,在英子的世界里,只有朋友和陌生人之分,并不世俗之嫌。就像这个章节的最后部分:
“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做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绝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多么诗意的一句话。
如果,这个故事的结尾,也这么诗意该有多好。
04
每一个故事,说到最后,都是一场离别。
怪不得《送别》这首歌,贯穿了《城南旧事》电影的始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在这一个又一个离别的故事里,作者用她那含蓄的文字,轻描淡写着,点到为止着。
浅斟就好,万不可沉醉其中。
就像是故意的,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简简单单的童年,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文字中透露着伤感和离别,却只字不提痛苦、难过和苦涩,有选择性地把它们剔除在列。
每个故事的各种味道,任君各自品尝,或深或浅。
在第一章《惠安馆传奇》中,作者并没有提及在她晕倒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醒来后便搬离了原来住的地方,在爸爸的那句“从前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英子都会慢慢忘记的”中匆匆了结了。
电影中的情节是,英子醒来,听到外面卖报的声音:一对母女被火车撞死了。
我想象中的故事情节应该是这样的:
秀贞带着妞儿赶往去天津的火车,英子在后面喊“妞儿”,但是由于下着大雨,声音并没有传到妞儿的耳旁。英子只能拖着发着烧的身体,趟着水,在雨中追赶着。英子的爸爸、妈妈还有宋妈,在胡同喊着英子的名字,终于在火车到来前找到了英子。但由于秀贞拿着英子从家里偷来的银手镯和表,宋妈怀疑是秀贞怂恿英子偷东西。因为秀贞精神不太正常,没办法正常地表达情绪,再加上忙着赶火车,一着急更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英子的爸妈,更坚信了秀贞偷东西的这一事实,并从秀贞的手里取走了银手镯和表。在争扯的过程中,火车来了,秀贞拉着妞儿要上火车,宋妈和英子爸妈不让,秀贞硬拉着妞儿往前赶,结果被火车撞死了。两个人都死了。
你看,在作者含蓄而又克制的文字里,我却读出了这么多痛苦的回忆,看来还是浅斟最好。
那些回不去的时光,还是就让它回不去吧,不管是痛苦,还是美好。
李荣浩《老街》歌词里这样唱道:刚刚下完了小雨的季节,爸妈又一起走过的老街。记不得哪年的哪一天,很漫长又很短暂的岁月。
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日子呵,弄丢的是童年,留下的是回忆,不如趁着某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漫步于老街,抚摸熟悉而又陌生的旧城墙,也许那里也曾发生过惊险或不惊险的故事,也在别人的文字里,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