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当时英国最强大的矿业工人联合会的带领下,数以万计的矿工离开了他们工作了一辈子的矿场,加入到了抵制矿场自由市场化的大罢工当中。
那一年,比利十一岁,他的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和哥哥都在这次历史性的革命当中沦为了无业游民,他们每天都在罢工游行,在他的家乡,几乎所有的男人都丧失了生活来源,而他们一家,也从底层阶级变成了可笑的“自由阶级”。
英国的北方男人,都以“粗犷”作为品格来培养,比利也不例外,他的父亲逼迫他学拳击,但是他并不喜欢,他的身体里和血液里都流动着“舞蹈”的热情。
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拳击课后,他跑到了隔壁舞蹈班偷偷观望那群穿着白色舞裙,正在翩翩起舞的芭蕾女孩们。言行犀利的威尔金森老师看到了他内心的渴望,让他加入了这个团队,并收走了父亲给他上拳击课的50元。
他的紧张和亢奋溢于言表,他摆出一副专业的架势,但又因重心不稳而跌倒在地。他试图让自己看上去和真正的舞者一般,但他的基础功太过于薄弱,几度处于崩溃的状态。
而另一方面,父亲的权威不容置疑,他隐瞒着家中的人偷偷学跳舞,最后却还是引来了父亲的痛斥,他当面骂父亲“我恨你”,却不想父亲的爱从来都是建立在隐忍之中。
家中再无经济收入,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就连圣诞节父亲也都是砍了母亲留下来的钢琴来做材火,那个圣诞节,父亲痛哭流涕,他十分清楚这架钢琴对比利和其他人的重要性。
威尔金森老师希望比利能够去参加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甄选,比利起初答应了她,和老师偷偷上课。
但甄选的那一天,他失约了。与此同时,罢工事件越演越烈,哥哥因为极端的反叛行为被抓入狱,威尔金森匆忙赶到时,父子三人正从监狱里赶回来。
这一次,是核心的爆发点。
哥哥嘲笑他,父亲沉默不语,威尔金森和哥哥当面对峙未果,比利用尽情的舞蹈来宣泄自己的愤怒。那一年,经济萧条,家庭破碎,梦想崩塌,日子并不好过。
他的玩伴有着一颗“女儿心”,用异装来掩饰自己的孤独,用“亲吻”来回应比利对于自己“同性恋”的身份猜测。
但比利的善良和包容促使两人的感情更进一步的加深,那一晚,两人在拳击台肆意欢动,被自己的父亲全看在眼里,父亲跑进了冬天的雪地里,比利在后面追逐着,父亲只说:回家去吧,儿子。
比利惴惴不安,他猜想父亲回来时会怎样骂他,骂他一再地欺骗自己,骂他像个同性恋,骂他竟然喜欢跳舞,骂他不像个男子汉。但这一切都没发生,父亲跑去了威尔金森老师的家,问她:“让他去甄选要花多少钱?”
威尔金森说:“你认为我只是为了钱吗?我甚至可以帮你们出车票钱。”
父亲义正言辞地说:“但他是我的儿子不是吗?”
第二天,父亲坐上了前往矿场的车,一路上,看着那些罢工游行的人,却不想,自己也成为了被唾骂之人。哥哥看到了父亲在车上,极力追赶,父亲愧疚的模样令人心疼,他哭道:“我没办法,我要为了比利去赚钱,他还是个孩子。”
但哥哥的劝阻最终没能让他去成,在父亲的心里,他留有一丝希望:说不定我的儿子真他妈是个天才呢?为了去伦敦参加甄选,他卖掉了自己收藏的金饰。
一路上,父子俩忐忑不安,父亲一直都是沉默之人,在那晚看过比利跳舞之后,他也似乎深深被触动了,内心的那股暖流和爱意一下子倾巢而出,他想给儿子一次机会。
而这一次,比利却有些胆怯了,他在所有的面试官面前跳起了踢踏舞,正如他所喜欢看的音乐电影《礼帽》那般,自由,无拘无束,潇洒肆意。就连面试官们都看呆了,可比利却觉得自己失败了,他甚至出手打伤了好言相劝的小伙伴。
当面试官最后问比利:“你为什么喜欢跳舞?”
比利是这样回答的:“跳舞可以让我忘记这个世界的存在,跳舞让我觉得自由,它像电流一般牵引着我。”
在等待录取结果的过程里,家中的人无一不感到紧张,通知到达的那一天,父亲最为焦虑,看似平静的家人,都在等着比利告诉他们答案,而最后的结果让父亲欣喜若狂,他跑到了拳击馆,告诉所有人:他的儿子入选了。
但同时,罢工结束了,他们失败了。比利也要收拾行囊,远离家乡,正式成为皇家舞蹈学院的学生,接受残酷的训练。
若干年后,比利已经成为了赫赫有名的舞蹈演员,父亲看着舞台上的儿子,热泪盈眶,那一个跳动,牵动着他作为父亲疼爱的心,他知道,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错,他的儿子,注定要为“舞蹈”而生。
《跳出我天地》是史蒂芬·戴德利一鸣惊人的处女作,我已经是第三次写他的电影了,然而每次看他的电影都像体验了一段不同的人生,从《时时刻刻》中感受弗吉利亚·伍尔夫的呓语,到《朗读者》现实冰冷的爱欲,再到《跳出我天地》的克制温暖。
这个导演实则还有很强未被挖掘的一面,很多人觉得《跳出我天地》其实只是一部心灵励志片。
但纵观全片,史蒂芬·戴德利用他灵动的叙事语言和镜头调动能力以及剪辑手法,让本片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充满着社会意义和人格教育的佳片,由此他首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如果只是从梦想的角度来看待本片,会错失很多细节,比如:自我的身份认同,父权的挑战,历史的残酷以及感情的蜕变。这都是我们值得去探讨的主题。
还记得比利在父亲面前勇敢跳出那一步的场景,那是他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和父权威严的反抗,戴德利在一个场景下就把深刻的主题思想装载其中,让本片的核心价值观变得更为触动人心。
记得比利的玩伴亲吻他时,他疑问对方:“你是同性恋吗?虽然我跳芭蕾,不代表我是同性恋。”
对方回应道:“那你会告诉别人吗?”两个孩子温暖一笑,释怀了所有的隔阂和不安。
如果单纯为了感动观众,本片不会大受欢迎,史蒂芬·戴德利只是在借用一个梦想的故事来衍生出一个男孩的成长史,和一段历史的追忆。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其梦想的升温令我们为之感慨,也被父亲的角色深深触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人生,是现实而可触碰的,梦想有多大,你的心就有多大,永远不要怀疑你自己是谁,保持你的怪异,保持你的格格不入,并且永远忠于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