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统一与分裂》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留意一个问题——“统一”这种已深入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统一”这种价值判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非常深刻,古斯塔夫•勒庞在他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说过,研究一个群体的特质不要看他们表面的价值判断,而要试着去解读背后的深层逻辑,而“统一”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无疑就是这样一条深层逻辑。
比如,那些我们称颂的伟大君主都是为统一做出贡献的人,秦始皇、汉武帝、赵匡胤、康熙,,我们熟悉的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文天祥、林则徐都是在抵御外族侵略上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在当代社会,最敏感的问题还是事关统一的问题,钓鱼岛、台湾问题。
而且,“统一”不只表现在对待领土的态度上,在精神领域同样影响很大,我们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思想要统一,价值观要统一,提倡民族凝聚力,甚至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其实也是其中的一个体现,这是我们强行对所判断对象品质的统一。
那么统一的思想,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1 两个前提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先说明两个前提。
第一,文化形成之时,有其必然的社会环境与社会使命,然而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思想惯性,即使环境已经不再适宜,也会继续存在。所谓存在即是合理,并不是说存在的事物在当时当刻一定是合理的,很可能是曾经合理过,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已变得不合时宜。
这是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共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社会性动物》中,艾略特•阿伦森发现,美国南方人在受到挑衅与侮辱后更容易愤怒,北方人更多会选择忍让,这来自于美国南方人的荣誉文化与北方农耕文化的差别。
最早期美国南部多为牧民,牧民在解决争端时多采用暴力的方式,所以荣誉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时至今日产生荣誉文化的土壤早已不复存在,而这种文化还是固执地存活下来。
其实在中国也有极其类似的现象,南方最早的大批移民目的是为了进行农业开垦,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农耕生活,而北方是游牧民族活跃的地区,所以北方人更加粗放暴躁,南方人则相对柔软细腻。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非常顽固地延续下去,这是第一点。
第二,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一直掌握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非数量更占优势的农民阶层。
在中华文化圈中,一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士大夫阶层以及准备进入这个阶层的读书人的价值,和农民阶层的价值,而主流价值观一直是前者。当然,这只是客观事实,而非前者比后者高明。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最重要的发声工具——笔——掌握在文人士大夫的手中,他们可以通过文字来发声、记录,而我们所认知的主流文化如家国情怀、统一等思想其实是活跃在这个文化圈中的,而农民阶级的价值观则更加实用一些,他们看惯了起高楼,看惯了楼塌了,对于分裂和统一没有强烈的取向,唯一希望的是风调雨顺,少交皇粮,事实上,很多时候处在分裂的情况下农民的负担更小。
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民族强音只会出现在读书人阶层中,并不是农民冷漠,是因为天下兴亡和他们真的关系不大,天下易主对于农民来说只是换个上司交粮而已,没有太大区别。天下更多是士大夫贵族的天下,对于农民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才是常态。
而我们所讨论的统一也是士大夫阶层所主张的统一。
2 追溯历史
那么回到正题,我们试着去寻找“统一”这个主流价值观形成的时代。
在《分裂与统一》这本书的第二章,用了两节内容简要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从近代往前翻,在唐宋元明清这些中央集权制度已经非常完善的朝代,虽然偶有分裂,但统一是大势,每一个分裂政权在有实力的情况下无不追求统一疆土,只有朝廷软弱无力时才会如南宋朝廷一般偏安一隅,而这种偏安无疑是被主流价值观所鄙夷的。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说的就是对这种不思统一的讽刺。也就是说,在那些时代,统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
往前追溯,会很容易发现,自秦第一次统一全国,其实中华民族这块领土的向心力就已经形成了,之后虽然经历过东晋末年五胡十六国、唐末五代十国的大分裂,但是最终却没有形成欧洲版图那样小国林立的状态,统一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
秦朝取得全国性的统一,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混战,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同样作为农业国家的五国或者七国,为什么不可以和平而独立地作为一个个国家存在,而非要拼个你死我活成为一个大的共同体呢?而且,即使在秦始皇灭六国之后,还是积极地向外扩张领土,秦军的铁蹄越过了原六国的领土,南下打到了越南,北上驱逐了匈奴,穷兵黩武而至民不聊生是秦国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而让秦始皇如此不顾一切地扩张土地,必然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已经植入了他和同时代的人脑中。
继续往前翻,春秋之前是周朝,周前是商朝,史书中所记载的夏朝是否存在还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明,现在史学界公认最早有据可查的朝代是商朝,至于再早的三皇五帝就更不可考了。
到这里就会发现一些端倪了,在周朝,有一个极其有特色的概念出现了,天子,通常认为,帝王被称为天子自周朝所始,所以我们会说周天子,但是没有说过商天子,夏天子。
所谓天子,就是代天治下之人,代替上天治理天下。所谓天下,即是普天之下的所有领土,当然,商周时期的祖先以为中原土地就是全天下,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我们才认识到天下不只是中国。
统一的思想很可能是在这时期形成的,下面就来说一说为什么。
3 天朝上国
在讨论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那时的情况。周朝的国家形态与我们熟悉的近期的王朝是非常不同的。
首先,周在领土范围上是非常小的,远小于今天的国土范围,大致北起燕山,南至长江中下游,西起关中盆地的西缘,东至山东半岛的中北部。而这还是名义上的领土,实际控制的范围还要小一些
另外,严格意义上说,周朝才是真正的封建社会,后面自秦朝起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不是封建制度了。封建,指的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有自己的封土,相对独立。在分封初期,周天子对各个诸侯国有比较强的约束力,可以命令各国家,是真正的天下共主,而到后期天子权利衰退,周天子就只是名义上的天子了。
最后,在周天子的“天下”之外是什么呢?是蛮夷,这些地区或者蛮荒,或者生存着文明水平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不会再有如中原一样发达的文明社会。这些零零落落游牧民族以部落或者原始国家的形态存在,无论在生产力还是在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上都要落后于中原地区。
商朝也是类似的情况,天子所居中心地区,四周是各分封国,在往外围是蛮夷之地。
我们的先人一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形成如下认知:天下只有我统治所及的这么大,再往外或许也有土地,但是最多生活着一些蛮夷,或者荒无人烟。
这就像最初我们以为天圆地方一样,是在对外界环境认识不足时形成的错误结论,但问题是,这种认识在当时看来无懈可击,而且即使到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末期,这种认识在当时人看来都是没有问题的。
也就是说,在夏朝周周朝的半个多世纪,或许还有可能再加上之前存在的商朝,中原王朝发现目之所及只有自己的国土,国土之外只有落后的蛮夷,这是对世界的认识,而在这种认识之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呢?中原天朝上国,中原之外只有蛮夷,这是一种独特的“天朝”文化。
我们前面说过,认识可以随着时间而改变, 而文化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以改变,何况对于中华民族的这种天朝文化,在之后的一两千年还在不断的被加强。虽然在隋唐时期就有大批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但是当时的朝廷从上到下都在刻意编造一个谎言:这些使节来自蛮夷之地,他们是仰慕天朝文化才来朝拜。
这样欺骗自己到最后荒唐到了什么程度,直到清朝鸦片战争初期,还是很多清朝官员不愿相信有欧洲的存在。
4 无处安放的优越感
理解了为什么会产生“天朝上国”的优越感, 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华民族会有强烈的统一情结了,既然我们是天朝,皇帝又是天子,必然要统治普天之下的所有土地。
从某个角度或许可以这么说,只有统一了所有疆土,才能算是名正言顺的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像我一样,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种失落感。比如上地理课时,第一次知道中国原来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还有更大的加拿大和我们上方那一大片俄罗斯;上世界历史时,第一次知道原来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都比中华文明要早;后来,在一些外国人的史学著作里,发现大唐竟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在于吐蕃、阿拉伯文明的较量中都曾败北过。
但是即使戳破了这些谎言之后,我们依然要找到一些证明我们特殊的地方,比如,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断绝过的古代文明。
现在想来其实很奇怪,我为什么会认为中国一定要是世界上最古老领土最大最强大的国家呢?或者说,为什么在发现这些不是现实之后会失落呢?
根源, 就在于那份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自于长辈谈到古时骄傲的口气,谈到外国时的不屑。虽然事实已经教训过我们,并没有什么天朝,然而天朝上国的迷梦依然存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中,所以我们最喜欢的话是“犯我天朝者,虽远必诛。”
也正是因为天朝与天子的迷梦,每一代的封建君主都要谋求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假如我是天子,又怎么能让自己的土地落入别人手中呢。
可以说,统一的行为是天朝文化的实践,而天朝文化还有很多其他的后果。
比如我们的面子文化,因为我们已经是普通之下最强的国家了,当然要尽一切努力来维护这份看起来的强大,至于是否真正强大,反而不是那么关心。
隋炀帝在洛阳的树上挂满丝绸,以向外国友人展示自己的富足,而为饥饿所迫的百姓已经准备揭竿而起。历朝君主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对于各国朝拜的使臣都会给予价值远高于贡品的赏赐,有时甚至打开国库任君挑选,强大的利益诱惑致使外国使节成群结队,最后皇帝不得不限制使节“朝觐”的次数。
这些看似离奇的现象背后,其根源都是那个传自商周时代的天朝梦,天子梦。
而最可怕的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已经明确知道我们从来不曾是天朝,这种天朝思想还是存在绝大部分的国人头脑中。
5
仔细观察现代社会的种种怪现象,其实莫不是这种天朝文化在作祟。
比如国际峰会召开期间国家清扫街道关闭工厂,只为显示天朝之美,即使国内经济吃紧也要援助非洲国家。还有我们面对“辱华事件”极其脆弱敏感的自尊心,为什么无法容忍别人说我们的坏话,因为我是天朝上国,怎能任人侮辱……
在心理学上讲,我们分析一种心理特征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其背后的根源,而在寻找这个过程中也就能慢慢摆脱这些心理特征的影响。
比如分析一个人为什么会自卑,有可能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对他的每一次尝试都予以否定,从而让他觉得自己很差,形成了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心里惯性,而看透了这点之后,也就明白了并不是他真的差,只是在小时候形成的阴影而已,而自卑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弭了。
而我分析上面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一样的,有一些执着只是来自于历史的灰垢,比如那些不存在的优越感,只是两千多年文化带来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惯性,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才能不再自傲自负,接受了自己的普通,才能真正的强大。
过去强不强大没那么重要,我们该抓住的是未来。
强者不足拜,自强方为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