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之道」的提法,《系辞》第五章首见,原文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对于这个「君子之道」,历史上的解释,「道」无不哲学化、玄化。就是现在流行的解释「道,自然也。」
孔子怎么解释「君子之道」?这当然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可惜无从知晓,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以供后人烧脑。
《系辞》第八章引用及解释爻辞,并非单纯的翻译或者讲解那么简单,就像「鸣鹤在阴」其实是障眼法,目的是解释「易与天地准」一样,孔子之意在、但却并不限于爻辞。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语出《周易》「同人」九五爻。以此引出一大段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子曰直接套用「君子之道鲜矣」,利用解释「同人」第五爻的机会,对「君子之道」四个字原文照抄,是有意为之,真实目的其实就是解释这四个字。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明显无论是对「卦」和「爻」都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厘定最适合的作为讨论对象。
首先,「君子」的来历。
之所以能够从这个「卦」里面牵涉到「君子」,应该与六爻的第五个位有关。由于第五爻在「天极」,近「人极」,位置居高临下,俯瞰人极,所以俗称「君位」,好比看图说话,这个说法非常形象。
同时,所谓的「或出或处」,指的是在室外与室内这两种情况,也就是以君子的居处为核心,描述君子的「居」与「动」这两种不同的状态。
孔子为什么要特别挑选这两种状态?因为《系辞》第二章描写「君子」所提及的情况,就是「居」与「动」这两种。孔子这里属于直接模仿。
《周易》关于「同人」的爻辞,也始终充分体现了这种「或出或处」的定位标准。从初爻到六爻,分别在「门口」、「山林」、「城池」、「都市」和「原野」,呈战场逐步扩大,战争规模由点到面全面展开的状态。
其次,「道」的渊源。
子曰的「或默或语」,指的是沉默与讲话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语言这个范畴。也就是说,孔子对「君子之道」的「道」的解释,就是说话的本意,在本质上与「君子之道鲜矣」的「道」完全相同。
当然《周易》「同人」本身也有说话的含义。「同人」这个六爻,是三极的「巽」卦的展开图。巽卦的天极、人极都是「刚」,两个极都动,变为两个「阴」,整个三极由「本卦」的巽卦变成「之卦」的坤卦,之卦展开来的六爻是「未济」。所以整个「同人」的主线,就是三、五二爻的动,相同点是二者皆刚,不同点是一个居君位,一个在人极。《周易》的解释,君位之刚是发布命令,人极之刚则表现为军队。这就是「二人同心」的渊源之所在。
第三、「同」的含义。
这里的「同」,是集中的意思。「同人」就是集中军队或者民众。「同心」就是聚拢军心或者民意。「同心之言」指的是君主聚拢军心民意的讲话,而非两个个人的卿卿我我。
因此,孔子所解读的「君子之道」,其实是借助或者说设定为「君主」这个特定的身份来予以表达的。这个「道」不仅仅是说话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要。关于场所,是「或出或处」,在居所与在外行动的时候,命令形式不同。关于内容,是「或默或语」,大多数的时候是没有发布命令的需要的。一张一弛,基于需要,张驰有度,才是王道。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反映了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评价标准。凡是可以聚拢人心、振军人心的讲话,都充满馨香。
不知不觉间,孔子也对「君子之道鲜矣」提出了个人的修正意见。在孔子看来,《系辞》的「君子之道」的标准定得太高了,要求太理论化了。因为按照《系辞》的标准,天下的君子之道不仅仅是「鲜」的问题,是压根就没有。
《系辞》的「君子之道」为什么「鲜」?就是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了普通人。比如说,孔子用于举例说明的这个君主,虽然思想境界与圣人有可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国家治理,尤其是战争的特殊情况下,君主的命令,的确存在不亚于「君子之道」的类似威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将这样的讲话,列入「君子之道」,不但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填补了「君子之道鲜」的空白,同时也使得人们能够正常理解什么是「君子之道」。
没有「圣人」的思想境界,而又可以达到「君子之道」的讲话效果,可以单独称之为「君主敕令」以示区分。骨子里与「君子之道」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但却是客观所需。一方面解决了「君子之道」的理解困窘。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对「君主敕令」的重大影响力的高度重视与警惕。
《周易》关于「同人」第五爻的爻辞,「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孔子只借用了前半句「同人先号啕而后笑」,是表明自己目的仅限于「道」的效果,不涉及其它。但是关于为什么先哭后笑没有多说,关于执行命令的难度与代价,都刻意回避了。相对来说,是通过聚拢军心的难度之大,来烘托或者反衬了「君主敕令」的关键作用。
「大师克相遇」,也可以解释成军队与君主的会师。这样不仅更符合君主「或出或处」的场景描述。而且更多时候,古代的君主都并不随军行动,因此君主召见凯旋之旅的情况就要相对多一些,更具普遍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