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中说“知行必合一”,而我们一般感受到的都是“知易行难”,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读书比追剧更好些,但大多数人都是拿起书想睡觉,追起剧来却没完没了。用阳明学来说这个知就不是“真知”,那到底什么才是“真知”呢?
“真知”非智识上的知,翻译成一句大白话就是:真知不是从书本中学到,或他人告诉你,并获得你接受的知识。从外界获得并进入到我们的认知层面的知,并不能真正产生行,就像一个长期用不正确的姿势行动的人不会在知道正确姿势的那一刻纠正过来。这个获得认知的过程叫“学”。仅“学”这一个过程是不可能改变行为的。
而真正改变行为的是“习”。“习”是将表层认知转化为潜意识的过程。当一个物体坠落时,我们会不经过思维就从下面去接,接不接得到是技术问题,但“从下面去接”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我们潜意识里知道地心引力的明证,意识里知不知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潜意识知道,或者说,你的身体知道。而这个产生行的“知”才是阳明学的“真知”,所以“知行必合一”。
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这个观的过程没有语言的位置,因为大多数时候语言是在意识层面的,是不可靠的。而行为中透露出的,才是一个人真正所信仰的。(这并不是说人善撒谎,而是我们大多数时间的表里不一是骗过了自己🤕。)
那么“学”的意义在哪?学是一个人的意识延展过程,在学中遇到未知。但仅仅是学,就像一个碎片收集者,那些碎片仅具观赏的意义,一个不会思的人甚至不能理解自己收集的碎片的意义,就好像一个不识货的古董收集者,并不理解自己收集的古董的价值。
这里必须出现的还有“思”,“思”是一个将新学进行消化的过程,是将碎片串进自己的思维体系的过程。
最后是“习”,“习”才是让“知”变为“真知”,从而发挥力量的过程。
所以,当你下次准备对另一个人怒吼:“我告诉你很多次了,你为什么还这样做?”的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否可以通过他的行去理解他当下的“真知”,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将一个好“知”转成他的“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