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3274/4a8d3200f2083bcc.jpg)
听吴伯凡的《认知方法论》,对“算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世界上最早的程序员比第一台计算机要早一百多年,19世纪初期,法国人雅卡尔,就发明了穿孔纸带控制的纺织机,准确说是纺织提花机,这就是后来计算机用的纸带打孔机的原型,这就是算法。更早,1796年,瑞士人法布尔发明了八音盒。在一个轮子上做一些凸起,随着轮子转动,就能够驱使八音盒奏出制定的乐曲。再早呢?
可以往前推演很多。
所谓的编制算法,就是确定一套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然后遵照执行并产生确定性的反馈的体系。而程序员,可以被称之为体系的设定者。需要注意的是,这套体系是确定而中立,成立之后不再以任何主观意志所转移,而创造这一切的过程都是虚拟的。
现在的程序员,恰好符合这样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说,从人类开始有自主意识开始,就有了关于程序的认知。无论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感叹,还是诸如星象、卦象和占卜,根本上都是在适应一些程序和规律,那些先知、巫师、先哲可以算是最早的程序员,只不过他们只能“审核”,还没到“开发”的水平。
可以说,从逐步能掌握一些复杂技术开始,人们就有了制作程序、设定算法的想法,并在一步步实现着。科学理性与技术的结合可以说是算法的一次飞跃,在相应的边界里,遵循相应的规则,确定而中立,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
在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说在未来世界,只有1%的人掌握算法,其余99%的人沦为无用之人,想来这不但不是危言耸听,最多只能算阐述事实,因为算法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算法,而拥有设计客观规则能力的人注定是少数。毕竟,遵循现有的规则和程序是安全的。而仔细想想,我们现在遵循的很多“算法”,难道不也是那些少数人创造的吗?
201904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