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与出书是文化领域中常见的两件雅事。人们对发文的流程通常比较熟悉。只需用一段时间研读自己喜欢的报刊,了解该报刊的栏目特点和取稿倾向,有针对性地撰写文章,按照它们的投稿方式径直投稿就是了。既不需要通过熟人辗转介绍,也不需要费心费神东转西转,作者只要肯用心,完全可以妥妥地自己做好这件事。
而出书这件事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不仅在于写成书稿要耗费更多心血,更在于图书出版的流程复杂,环节众多。
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根据书稿来源来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编辑提出选题策划,约请业界名家根据选题来写书稿;第二类是作者写好书稿,根据内容寻找合适的出版社。
不同的作者出书的难度也不一样:最容易出书的是已经有影响力的名作者,他们只要坐在家里,就会不断有编辑主动来约稿,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其次是人脉比较广但书稿质量中等的作者,他们只要和出版界的朋友招呼一声,不用出资也会比较容易地把书出版出来。再次是没有名气但书稿内容较好的作者,面临的尴尬比较明显,常因不甘心自费却无法保证销售量而四处碰壁。第四类是没有太大名气书稿质量也比较一般的作者,他们会直接选择自费出版自己包销,这种作者不大有苦恼,足够的资金支持会让一般出版社欣然接受。
这里重点说说占绝大多数的第三类作者该走好哪几步。
第一步是踏踏实实地经营好自己的书稿文字。不要有急功近利之心,投机取巧之意。怀着对文字的敬畏,对读者的尊重兢兢业业地写好每一篇文章,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等到有成书规模之时,再按照成书的标准,认真准备好图书内容和图书附件。图书内容不仅包括一章一节的文字,还包括结构框架。即使是章节标题,也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打磨。作为图书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附件从作者简介、内容提要、目录、配图到前言、后记、附录,都要一丝不苟地做到位。让出版社编辑一看到作者的书稿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态度。
事实上,不论阅读介质发生怎样的改变,图书都要做到“内容为王”。这是作者务必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手里有了好书稿就相当于有了一件优质商品。
第二步是为书稿寻找一家合适的出版社和一位优秀的编辑。
寻找出版社和编辑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在我们国家,报刊的投稿邮箱可以轻易获得,出版社的投稿邮箱则不多见,主要是出版社部门众多,很少会配备专门的公开投稿邮箱。即便偶尔遇到,对书稿的审稿周期也没有明确交代。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出书找熟人引荐成了第三类作者的不二选择。那些人脉不广、名气不大、财力不雄厚的作者苦恼尤深。虽然如此,作者还是可以做些工作的,比如,根据书稿内容去寻找相关出版社。教育类图书可以寻找教育出版社,文学类图书可以寻找文艺类出版社,科普类图书可以寻找科技类出版社……有了这样的大体分类,图书定位就会精准一些,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前段时间,受朋友之托,我帮忙引荐了一本书稿。作者是位美籍华人教授,书稿内容是对外商业汉语,读者对象是有一定中文基础、意欲从事中国商业研究的留学生。
和作者面谈后,我感受到她的专业水平、认真态度和书稿质量都是无可挑剔的。当问及为什么会找到我们出版社时,她坦言自己来上海做项目,虽有四年时间,但熟人很少,恰巧她认识的人认识我,没有考虑我们出版社主要是出版中小学教育类图书的,对大学的对外汉语这一块基本不涉及。即便勉强出版,销售也是个大问题,卖不去的书只有亏本这一条路。
类似这样的图书选题在选题论证这个环节就会遭遇滑铁卢。
如果说,能否找到合适的出版社关系到能否出版的话,那么能否遇到好编辑就关系到图书会出成什么模样。书稿遇到好编辑,就像自家孩子遇到好老师一样,是非常幸运的。
优秀编辑的书稿选题会非常多,出书速度相对缓慢,因为这类编辑往往不是出版一本书,而是几本书稿同时做。对书稿内容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对每一个环节都秉持一丝不苟的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出书绝不是速成的事,非有细致打磨的工匠精神不可。
据说有一位作者,因为人脉广名气有一些,书稿很快就找到了出版单位。虽然已经出了几本书,但是每一本都不精致,不仅内容一般,样子也一本不如一本,而他自身的催人功夫是出了名的,编辑一提起他的名字,都摇头皱眉,表示再不想出版他的书。即便书稿质量上去了,单看这急躁的脾气也还是远离的好。
如果有机会成为书稿作者,请务必要注意自身的涵养功夫。当今时代,出书虽有快餐化的趋势,但真正经得住考验的好书还是要有时间做保证的,“慢工出细活”,用在出书上,同样适用。
一本好书的出版是优秀作者与优秀出版人通力合作的结果。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各司其职是出版好书的前提。不可不知道,不可不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