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整理自朱老师对学员的讲课录音(2018.8.19 于修真堂)
话题:行禅功(自性功法)
朱老师:这些功(指自性功法中所包含的站桩、行禅、打坐、睡功、发咒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在行禅当中去摸索那个气脉,体知那个惯性或自性,有意无意随着它去运化。任何事物你能掌握它的性质就掌握了它的核心,所有东西就一通百通了,掌握了本质性,就在这个领域开悟了,成就只是迟早的事。
性质是什么?就是事物共同的本质。掌握了本质,事情就好办了,你就不用左思右想这样修练对不对,你就只管这样修下去。这个性质是很难找的,有的人一辈子都找不到。性质就是根本,万变不离其中,你看各门派拳架有多少招式,包括桩功,市面上所有的桩功,性质都是一样的,不二法门,换汤不换药。
朱老师问:上午走得怎么样?
学员:走的感觉挺好的,断断续续,脑子里不要去想你怎么走,就跟着它,感觉很奇妙,一下子就想转弯,再一下子,你就想往后退,有时候,那个步伐就快起来了…
朱老师:对,快就随着它快,慢就随着它慢,不要人为的去指挥身体,听身体的话,修真性。
学员:感觉转弯那下特别妙,跟着它转弯。
朱老师:放开去练,不管它,外部形态其实就是我们体内的状态,有诸内必形于外,它通过各种方式,直的、侧的、正的、斜的、拐弯、转圈、退步、甩手、跺脚、拍打、托举、爬行等等,去调整我们体内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身心平衡。这也是一种修禅定的方法,在佛家讲叫动中禅,但很多修佛法的人,他们的动中禅跟这还是有区别的,他们是绕塔或是跑香,是一种固定行程模式,固定模式下的修炼修行很难修出真性,修出实相。
修禅定时佛法上讲守所缘,如果纯粹是一种方式的话,我们的思想容易固摄不住。长时间做一个事情,一直一直做下去就容易开小差,因为这个东西习以为常了就容易走神。

我们这种是修实相的禅法(观自在),是圆通法门。似守非守,守而不守,不守而守;似观非观,不观而观,观而不观,是中性中道的修法。
修行心过紧不行,心过紧了会心累心沉重;心太松了也不行,太松了就容易散乱迷失昏沉。很多人所修所理解的禅定是打坐站桩时身心像枯木一样静止不动,这不是禅定的本质,禅定的本质是心学。
还有人修单一的有为方法,比如观呼吸就一直观,观空,观想其它……这属于小乘法,人为里面的一种。大乘法是什么?它是一种自性自然的东西,它来什么我们接纳什么,不妄思妄为、应物自然不做作!人的一生当中很多灾难的因就是妄欲,以心为本、无妄则能趋吉避凶,修炼到一定高度时顺逆境它并不影响我的心境。
学员:我今天觉得走得很好,这个广场气场也很适合,很空旷,走了觉得很放松。

朱老师:这是练禅定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们武汉老师把这种功法叫行进当中的似有意似无意运动,我把它叫做自性功法也称行禅功,这种方法是可以开发智慧的。纯粹观一个东西的时候,心还是在那色相上,佛家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行进当中,似有意似无意的禅法不是我刻意为而为的,前面那种是我刻意关注的,这种我不是刻意,而是意而无意,观而不观,守而不守。前面那种是刻意为而为,后面这种是不刻意为而为,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两个东西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一种能开发智慧,另外一种不能。这种单一守缘(参照物)方式,比如:观照呼吸、观腹部升降起浮、或者念阿弥陀佛……用来固摄我们的身心,可以累了休息使用,开发智慧不行。自性很聪明,你看我们这样走着走着,杂念就少了,心里一有杂念,它就转化了。
学员:这还是要多练,像我杂念比较多,我就是一静下来,练静功的时候,都是杂念。
朱老师:静不下来,可以多练这种行禅法。其实养生啊,把这个心修好,一样的养生。佛道两家不同的修炼出发点,但同样的归宿。道家讲的练功练丹,其实真正的练法同样是性命双修,练功到很高维度的时候,也一样可以开悟。
练功把身体全部练通透了,身体通了,心也就通了;身体堵了,那么心智也会受堵。通过练功身体通透了,上通天、下通地、中通人事,知己知人、知物知微、知通达微、至微全道。通就达了,通就是道,道无所不通,什么东西都在通,把自己练通了之后就与宇宙合为一体了。你没练通就达不到那么高的境界,修炼合道后自然能够知道自然界的一切事情。佛家讲的是修心,走的是修心这条路,是把心修得很敏锐,非常敏锐,就是觉性,所以佛家称佛祖为觉者,大觉者。不管如何修行,都需要一个载体、一个好的法器,修行就离不开身体这个法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