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很重要的东西,都是自己教会自己的。”
加入再牛的组织,不如让自己更厉害
❤
毕业季,学妹将晋升学姐,学校将要融进新鲜血液,各个社团也正值换届。 最近周围朋友也包括自己,考虑得最多的一件事是关于大学社团的去留问题以及,
“是否要在社团组织里担任职务?”
这个话题促使我开始思考大学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说一些关于社团组织的个人想法。
听过无数个学姐学长对于学生组织的忠告,站支持的和不支持的各占一半,且有理有据。班里也有同学从开学起就做学生工作,每次聊起那些杂事时也都没少喊过累。
我觉得这是一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事情,想要出风头,就必须要承担得起相应的代价。
一般来说“社团”这个词比较狭义,代指比较偏向于个人兴趣的延伸和展示的学生团体,相比之下,学生会可能是更具代表性的“官方”部门。
平心而论,有些学校社团组织真的很不错,一些不过尔尔。想想大一可以随便混,时间成本不用担心,大二的时候必须开始取舍,要做下去还是及早抽身离开,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我学习和提高。
本质上,都是为了选择一条最有效的自我提高途径和前进方向。
加入再牛的组织,不如让自己更厉害❤
前两天打电话向我的一个上届的朋友求助,他目前在他学校的电视台做管理层,当时推掉了学校最厉害的社团的邀请,选择自己的心之所向,校广播站。由于和自己专业相关,没有包袱,又是兴趣使然,现在已经是学校的金牌主持了。
我觉得他是那种可以在社团中保持清醒,有着强烈原则性的人,所以我也请他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感想,以下是一些他的想法,觉得蛮有用的:
“作为过来人,觉得对于学生会,不要被廉价的成就感麻痹。对于社团,不是用来“混”的,是拿来让自己学东西的。在一个优秀的平台上,当个某部长或领导,会让人飘飘然,这样其实很危险,用目前的小成绩故步自封,有没有想过,其实自己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切记把握分寸,不要把组织带给你的光环和平台的优势当成是自己的本事。”
大多的学生组织,它丰富的资源积累和官方的扶持很容易给你提供一些功成名就的错觉,而在觥筹交错间大大强化了你自以为快人一步了解社会的自我麻醉,让你很容易将整片整片的时间花费在待人接物,左右逢源的琐碎事务上。
有人说:“这没什么不好,锻炼能力,又扩大圈子,很有用嘛。”
还有人说:“大学再大,但还是要学啊,不能本末倒置。”
怕就怕,你没有对自己的时间管理脉络清晰,退出了社团,也不见得那份时间真的能够被高效率利用。
又或者,被社团或组织占据的这份时间,你可以拿来做更有益自身生长的事情。
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时间也就这么多,这鱼和熊掌,不肯让你兼得啊。
衡量这件事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觉得你还缺少些什么,选择继续或是应该放弃什么。
不要犹豫,要么做好,要么,就索性不做,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成为自己的领导者。
加入再牛的组织,不如让自己更厉害❤
说到不犹豫,室友H这几天在换届风云里干净利落地迅速退掉了入的社团。原因有三。
一,所在的社团让她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
二,所在的社团不但带给她的东西少,且质量有待提高。
三,所在的社团带给她的东西少,质量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还占用了自己课业之余为数不多的宝贵时间。
她说,与其在这样的组织里消耗自己,倒不如退出来得干净,因为自己还要很多事情等待完成,生活总有侧重点和重心,真心耗不起啊。
说实话,我一直很佩服那些对自己的生活有长远想法,并且学会甄别的人。
拿得起,放得下,不纠结,不惋惜。
前几周接到在复读的时候处的不错的女孩的电话,她想从自己现在的本科大学里退学,准备单枪匹马,再战沙场。
她说她很不喜欢现在的大学里接触到的一切,不愿意像身边的朋友们那样,把自己的时间用来寄情于学生组织,周旋在喧嚣复杂的人际和应酬赔笑中。
她说她也试着尝试过这些,但她发现,她做不来。
她无比怀念和我们一起考学的那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了未来单纯地去做一件事,在画室里那些一起熬夜画画,谈理想,谈观念,相互勉励和安慰。
她嗤嗤地笑起来,调侃说:“ 如果说让我说说那个大学,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食堂的生煎很好吃。”
环境是真的可以改变人的。金卡柏特森在《一颗破碎的心》里说,“人们觉得独处会制造孤独,我并不信以为真,被裹挟于气场不合的人群中,才是这个星球上最孤独的事情。”
服气她这种,带着偏执的霸气的孤注一掷。
随大流走的人生很安全,走起来也踏实,但是趁年轻,你可以去试着危险一些。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明白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把目光投得更远一些,因为更好的自己,永远在前面。
加入再牛的组织,不如让自己更厉害
❤
前天和朋友聊天, 得知她最近刚竞选上她部门的部长。是值得开心的事,但那天聊到最后,她发来一句话,“我总觉得吧,现在的我还不是我。”
我明白她这句话的意思,她这两年来,忙着顾社团的事,所以专业成绩一直没能名列前茅。她享受在社团里那种被人捧着给她带来的自信,但是回到专业里去,她那点自信就无影无踪了。
“大一因为社团,就变得非常忙,每晚回宿舍,都能听见室友的鼾声,常常体力透支,每日开会,忙一些有的没的,做很多事。我也认真的告诉过自己,大二,真的不能瞎忙了。”
她和我说,大二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实在舍不得默契十足的团队和逐升的官。 所以大二又这么忙过来了,转眼就大三,每当看见同学在某某画展中得奖,真的不知道有多羡慕。
社团组织和专业成绩, 就像一碗混合着盛在学校生活大碗里的水,你在用力向前跑的时候,真的很难端平啊。
社团会带给你惊喜和压力,它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解决办法就是,要学会“适当抽离”,在组织需要你的时候,你努力去做,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也不要跟着瞎忙,就做自己的事情。
看历史上那些真正想明白的人,不会把组织内的身份看得那么重。比如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他墓碑上的墓志铭写道:“这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这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杰弗逊埋葬在此。”绝口没提美国第三任总统的身份。
我们留给历史的背影是自身带来过什么,而不是某个组织内的一级官衔。
加入再牛的组织,不如让自己更厉害
❤
读过罗振宇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U盘式生存,他提出未来的中国人须像个移动硬盘,概括起来16个字: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拔插,自由协作。”在市场中找到个人的定价。
市场就是靠无数节点和你联系后,在你身上形成一种定价机制。
个人觉得这个观点很酷,乍一听很刺激,其实说的挺现实的。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我们已经发现,活在社会底层的,往往是在那些5A级写字楼里面,每天上班打卡、中午吃盒饭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小白领。因为评价他们价值的标尺只有一把,那就是他们的上司、领导们的眼光。
话又说回来,这世界上的一百个人里,能拎出来几个做大boss的人才?不多。精英也好,底层也罢,大多数都活在在体制里,工作好不容易找到,不忍放弃,那就在组织内以U盘化的方式生存。
假以时日,等你的价值积累起来时,大不了就脱离那个限制你才能发展的组织,重新干一场。
在大学里,无论是参与社团组织,还是靠自己单打独斗,要相信,证明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混社团不是证明个人能力的途径,它的好处只不过是锻炼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勇敢一点,不要怕错,也别怕浪费时间,以身试错,在大学试错成本最低,还允许你输上个一两次。
因为绝大多数的重要的事情,都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不断犯错,不断总结后,自己教给自己的。
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让自己变得更厉害,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独自经营,都能够永远硬气到底。
“最重要的是无悔就好,大学社团不管你是否参与,都希望你不要后悔曾经做过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