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演义读法第十九

作者: 平凡的爱好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21:54 被阅读19次

    邪恶者联盟

    《两晋演义》第六回、第七回叙事较多,比较零散,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外戚、后宫、太子党、权贵势力相联合,中央上再次排挤宗亲,同时削减地方力量,进一步大肆夺权。

    这些势力能够联合,根本在于利益一致,其次则基于裙带关系。太子是大杨皇后力保才得以确立的,她在死前请求皇帝纳自己的堂妹为新后,也是为了保护太子,巩固太子的地位。外戚三杨依靠一门二后而成为朝中实权派,当然拥戴跟自己亲近的太子。贾充嫁女于太子司马衷,自然希望司马衷能继承帝位。外戚势力和权贵共同拥戴太子司马衷,都明白让白痴当皇帝他们能够利益最大化。

    不过,他们现在利益一致,却非没有分歧。司马炎没有死去,则三杨为外戚;贾充为权贵。而司马炎一死,司马衷上台,则三杨成旧外戚;贾充家变新外戚。新老外戚必然会各以太后、皇后为干政影子展开较量。这是后话。

    他们现在则能够团结起来,并且他们很清楚他们需要什么,应该做些什么。首先是孤立司马炎,阻断内外联系;其次是排挤共同的敌人,即朝中宗亲和忠臣。他们不敢公然用极端措施除掉政敌,故先求放之外任。第三就是削弱地方。这是为将来搞大动作作的铺垫,把地方搞虚了,将来闹出事来,反对的力量就比较可控。

    所以,司马炎广选美女,热衷于后宫采花,竟没有人出来谏阻。不是没有忠臣,而是三股势力把持了朝纲,忠臣不能说话了。所谓虎狼当道!

    罢郡兵

    西晋灭掉东吴后,司马炎忘乎所以了。他认为天下从此可以永远太平,司马家可以司马万世千秋了。

    秦始皇灭六国后,收天下之兵(金属兵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司马炎没有销毁天下兵器,却搞了一个“解除地方武装部队”的运动。他颁布诏书称“……悉去州郡兵,大郡但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以示朕与民安乐,共享太平之意。”古代秦汉以来是郡县制,郡相当于今天的市,人口虽少,地盘却很大。

    对这种自毁长城的作死政策,许多忠臣都极力反对。交州牧陶璜第一个出来批评了这个诏书。因他是东吴旧臣,司马炎没有理会。

    西晋老臣山涛见了罢兵诏书,顿时坐不住了。他不顾老病,紧急入朝,与司马炎讨论武事。司马炎听了他的话倒被说动了三分,可一来东吴已灭,天下已定,他自认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二来他觉得诏书已下,如果现在收回成命,将有损天子威信。因此,司马炎虽心里意识到了罢兵的害处,却既不能认错,也不能改错,像二傻子一样死要面子活受罪,将错就错,把这个事情延误过去了——这是他不如曹操的地方,曹操常常不肯认错,却勇于改错。

    看到司马炎罢兵,沉迷后宫,又令人想起了山涛的反战言论。山涛反对灭吴的理由与贾充等不同,他不是害怕因有军功而崛起新势力,而是明白司马炎是什么人、西晋是个什么情况。他明白灭吴对西晋而言祸大于福,灭吴之后,西晋从内部开始崩溃的速度将大大提高!他说的确实是有依据的。

    帝锁后宫,外戚侵权,忠臣闭塞

    东吴美人以美貌把司马炎绑死在了后宫,他无暇顾及朝政,政事遂推诿给了外戚三杨。结果,“所有佐命功臣,多被疏斥”。山涛跟司马家是老亲,加上威望很高,倒常常规劝司马炎不要这样,无奈司马炎不胜其欲,心以为然而魂与色受。

    议“散外族”

    侍御史郭钦给司马炎上表奏请迁移西北少数民族,他说:“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飚忽南来,不三日可至孟津,恐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

    在奏表中,他对胡汉杂居的现状充满忧虑,担心将来会有大患。他还建议:……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认为应当慢慢的把内地胡人放逐边地,修建西方关垒加强防备,然后按照先王王化蛮夷的法子跟他们搞好关系。

    应该说,他的少民政策远远不能跟诸葛亮比。不过,就西晋的情况来说,这也不失为上策,而且是有远见的上策。但是,这个政策本身有一个很严重的缺陷,就是没有具体讲怎么妥善安置胡人。你讲了“渐徙”,就是不敢速成,这是好的。问题是不仅要慢慢来,更要注意方法方式,不然,实行起来是很容易激起民愤,引发暴乱的。

    司马炎则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郭钦多事,笑他是杞人忧天,看了表随手扔在了一边。又拉着羊车到后宫采花去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两晋演义读法第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qv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