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在家里,每次上厕所拉粑粑前的心情,就像是要去赴一场阅读的盛宴。
知子莫如妈。上小学时,只要我妈看到我在屋子里面红耳赤,像没头苍蝇一样地东翻西找,急得团团转时,都会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儿子啊,先去上厕所吧,别书还没找到,你已经拉到裤子上了,那不好洗……”
我之贪恋厕所里的阅读时光,于此可见一斑。
在厕所里读书,恐怕算不得什么好习惯,我从何时起有了这癖好,已茫然不可考,大概从上小学识字后就开始了吧。当初读的自然都是些《儿童时代》《故事大全》《童话大王》之类的少儿刊物,其中尤以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在厕所里阅读体验最是酣畅淋漓,从小学到初中主要都是这本杂志随我入厕。
那时家中厕所里有一个塑料圆篓,挂在墙上放卫生纸。我每每上完厕所,就随手把书放在纸篓里,时间长了,我的书竟然比纸篓里的卫生纸还多,那塑料篓大有不堪重负,摇摇欲坠之态。
爸爸有一次上厕所,在纸篓里找不到卫生纸,看到全是我的书,怒极,就抽出一本我的童话大王,从上面撕下几页,让我的书跟他的尊臀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亲密接触。知道这件事后我痛心疾首,以后再也不敢把心爱的书放在厕所里,但上厕所看书这个习惯却是始终不改。
有时候我也奇怪,为什么我会如此痴迷于在厕所里看书,后来细想了下,主要还是厕所里阅读环境好啊!
厕所门一关,裤子褪到腿弯,立刻自成一个小天地。这小天地里只有一个我,我除了努力做些五谷轮回之事外,也别无其他事可做,这时手握一卷在手,正是格外专注,阅读效果出奇地好。再加上那时课业负担颇重,要是在家长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地读这些闲书,心里总是有些忐忑,在厕所里则身心彻底放松,读起书来畅快无比!
世界厕所组织(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神奇的组织!)统计过,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算下来人的一生约有3年时间在厕所里度过。如此看来,我从少时开始在厕所里读书,本身就是珍惜生命之举,其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不过,积予二十年厕上读书之经验,深感要找一本合适的厕上读物并不简单。我亦曾写过一篇小记,略作申说:
“古人云,马上,枕上,厕上,皆可读书。厕上所读,即为大便书。大便书装帧,不要精装,不要皮面、布面,不要锁线,不要附带藏书票、珍藏书票。开本不可太大,页码不可太多,封面不可太素雅。内容上,题材不可太重大,太高雅。文章篇幅不可太长,文字不能太啰嗦……”
先说装帧,总之是越简单越好,书本越轻要小,越便携越好,小三十二开平装本最是恰切。因为在厕上读书,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出现在擦自己敝臀时,长期的厕上读书生涯,我练就一手绝技。蹲在厕上历经一番辛苦要完事时,我总左肘压书于左膝盖上,右手执卫生纸擦之,然后取书于膝,提裤于腰,按钮冲水。
这一系列技术动作,要是稍有闪失,将大大不妙。算起来我把书掉在厕所地上的糗事,总共有那么四五回。沾上一些主人的潲渤也就罢了,最不幸的是,有一本书翻翻滚滚,竟掉到了还没来得及冲的便池里……其状之惨烈,不忍细述。所以,厕上所读之书,总是开本较小,分量较轻,页码较少,封面较耐脏为宜,精装的大部头,则万万不可。
内容方面,不能是重大题材,最好谈些轻松随意的话题,太过沉重,影响心情,恐通路不畅。像《平凡的世界》,读起来让人饭都难以下咽,遑论……太高雅的也不好,上厕所毕竟是个最接地气的大俗事,要是谁把董桥先生那精雕细刻阳春白雪的文字带进厕所里,于气氛总不大相宜吧!
语言方面也要有讲究。最好是轻灵跳脱,句子不长,篇幅也不长的小文章。像那种叠床架屋,缠缠绕绕,啰哩啰嗦的文字切切不可于厕上读之,作者会把他文字上的便秘传染到你的身上。篇幅以短小为宜,否则你贪看文章,蹲的时间长了,腿脚酸麻不说,更易得痔疮。
说了这么多挑大便书的标准,最近十几年来,我翻来覆去读了不知多少遍的大便书有两本,一是王朔的《随笔集》,二是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堪称我厕所读物“双璧”。我和这两本书每天于厕所中见面,一日不见,它们的主人就郁郁不欢!可以说,我的价值观就是在这两本书的帮助下,在厕所里奠定的。
西谚有云:“一幢房子里最有用的是厕所。”信哉斯言!对我而言,厕所不仅是厕所,也是最好的读书室;不单是物质倾泻之所,也是精神吐纳之地;不光有异味,也有书香;偶尔有身体上的痛苦纠结,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欢畅。不能领略厕上读书之乐的读书人,人生是有大缺憾的啊!
先写到这儿,我现在马上要到厕所读书去了……
网友评论
每次上厕所无论大小,不至腿麻不罢休😈
手机代替了我曾经了我拿书看的习惯,其实有人要问我,人在什么时候注意力和思考是最为专注的时候,我想什么也比不上上厕所的时候,蹲坐在马桶上空间封闭,无所事事,这时候看手机才是最为专注的,而且往往不爱听歌,手机看视频的声音也调到最低。当然其实坐在马桶上看文章要比看视频要舒服的多,皱着眉平时生涩难懂的文章却看得异常仔细。
有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话的意思我想不仅仅是用于对肥料的尊敬,往往是人们精神上的追求,一般内急的情况下在小区旁有公厕也不会去,会坐上电梯回家解决。这种情况的建立的条件是“能忍则忍”。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是有马桶的,比如在老家,几乎每个村子的路口处都有着一个公厕,过往的人都指着它来方便,也方便了老家的菜地。记得小的时候在地里忙,遍地都是厕所,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蔬菜。直到现在在公园里或者路边的绿化带旁走到偏僻的地方总会下意识的在地上看一看,生怕有着不注意的“地雷”。
在酒店在繁华的商场,内急应起,这时候就会抬头去看指示牌,或者询问服务员。当然这时候就不能提厕所在哪,这厕所来源于古语,古代厕所修在院子的最边处,厕同侧,房屋居室称为堂、室,四面围挡上方未完全封闭的叫所。古人上厕所叫如厕,这一叫法沿用至清朝,可谓古老。现在美其名曰洗手间和卫生间,这只是现代人更文明的说法而已了。虽然更加文雅,但却凸显的不那么贴切。在山东一般人人问你去干嘛,我们一般回答说去“解手”,熟悉一点的年轻朋友会说“大号,小号”,也有时候不得不佩服中国的文字能把形容词用的意味哲理叫“夜来香”。
当步入一个新的环境,这时候在去厕所之前总要先分辨男女,有的直接标明男女,但往往都是没有字以图片来表述,穿裙子的是女,有些四方体的是男。我一度怀疑现在不标明字,用图片表述是不是应景了现在的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归类了第三类性别。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着双厕,有的地方是单卫生间,例如于街边的面馆,楼下的地摊。有的挂着一个牌子“有人”但是大多数是没有任何的指示,我们唯一能够分辨的是开着门还是关着。有的人处于习惯每次解决完都会把门关上,这时候一般都会敲敲门,里面回应“有人”。男的好说女的出来后有时候还会厌恶的瞪上你一眼,这时候你还得面无表情的走进去,进去后还会暗骂冲个厕所也冲不干净。并非男女不能一起上厕所,当然他们所谓的上厕所不可谓不苟且。
早上上班或者出远门,我总会要提前去一趟厕所,担心一路上便意难耐没有个公厕。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习惯,就算没有这浓浓的感觉甭管有没有都要去一趟,寻求下心理上的舒适。如果真是发生了拉肚子这种状况,我一般尽量的少喝水,转移注意力,但往往盯着的注意力就抵不过被这攒起来的便意尿意。越是回避越是难受,双脚交叉脚趾扣着地面,手紧紧的按住下腹,希望能遇见一个厕所。遇见了厕所,你还不能快步的跑过去,尽量忍着表现的从容一点,就快到了,就快到了心里默念。当然出来后就如同满血复活一般。
一直在想厕所的来历,记得有这么一句话,路的来历是,当走的多了,这个地方便成了路。其实我在想立足于厕所的来历其实也是一样,洪荒时当一个地方尿的多了,这个地方就成了厕所。文明的出现才让厕所分为男女,也有了固定的归集地。处于这种种的原因,就会在楼下的巷道,公园草坪上,街道内,河道边,树林旁写上几个大的不能在大的几个字“禁止大小便”,即便是找到了厕所你抬头还是会看见“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翻半天终于找到
没有你这个深度。。。
我小时候的厕所是一块大石板,中间掏一个洞,当然担心小孩子掉在茅坑里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