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于永正《卜算子·咏梅》课例研讨

于永正《卜算子·咏梅》课例研讨

作者: 李丹720 | 来源:发表于2023-06-09 20:32 被阅读0次
一、把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读两首词,理解“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

2. 对比学习两首词,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理解两首词的主旨。

3. 读出两首词的不同感情,背诵两首词。

教学重难点:

对比学习两首词,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理解两首词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词”

1. 由背诵古诗到背诵词进行过渡。

2. 从学习过的词导入“词牌名”,对比着学习两首《卜算子》。

3. 抓住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前面的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两首词,理解关键词

1. 借助注释自学两首词。

2. 小组合作理解“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指导学生读书时“熟读精思”。

3. 抓住“反其意而用之”的“用”和“反其意”两个关键词,既而引导学生掌握比较两首词的方法。

(三)比较学习,总结学习方法

1. 小组合作比较学习两首词,分析陆游笔下的梅花虽然孤独、悲观,但依然拥有一种骨气。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勇敢、坚强、大度、奉献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2. 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3. 出示陆游的资料,毛泽东的写作背景。

(四)主题升华,当堂背诵

1. 结合写作背景感悟陆游的爱国情怀、感悟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

2. 读出两首词的不同感情,并且当堂背诵。

二、依据新课标第三章(学段目标)和第四章(发展型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第三学段的内容谈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于老师的这节课中,每个环节,每个问题的设置都紧扣课标。如开始导入时让学生背诵诗词,这正是一个检测积累的过程。于老师在整节课中,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时所需要注意的停顿、韵律、节奏等,逐步让学生达到了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瞄准在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相关内容,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感悟,通过“熟读精思”“涵泳朗读”“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三、结合新课标,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读于老师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的路径。

我认为主要路径有两条:

路径一:对比感悟,启发思考

于老师在这一节课中,将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和陆游写的《卜算子》对比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创造,并且抓住毛泽东写的《卜算子》下面的一句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词的不同韵味。

1.读陆游词,感悟梅花

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从“驿外断桥”中,看到了陆游笔下的梅花无依无靠。虽然梅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处境,甚至“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却依然“只有香如故”,这表达了一种骨气,也表达了一种无奈。从而引出“孤芳自赏”,这是一种傲骨。

有的孩子在课外资料中有所了解,有的孩子从注释中理解,在于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引导学生体验了一番如此深度的思考。

2.对比诗词,深入剖析

在理解了陆游词的意思后,与之对比,再体悟毛泽东笔下的《咏梅》,对照鲜明,相反相成,更耐人寻味。

在毛泽东的词中,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看出了梅花的坚强、无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读出梅花的大度;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看出,毛泽东好像把自己比成了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地开心。

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总是在寻找着最恰当的那个词语。学生说到:从最后几句可以看出梅花的大方。于老师马上引导:还有比“大方”更准确的词语吗?有学生马上想到了“大度”,这样的表述就更恰当一些了。

路径二:总结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拾级而上

1.抓关键词理解意思。

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写的和陆游写的《咏梅》有什么不同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关键的词,把关键的字、词、句画下来,做个记号,它会帮助你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迪,彼此碰撞。

2.引用写作背景。

当学生将两首词进行分析后,于老师提到: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有些古诗文还要知道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引出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对两首词的真正寓意也将会理解得更清楚、更明白。于老师通过古人说过的“诗言志”,引导学生谈谈陆游,也正是有了出示的写作背景,学生才会结合背景谈到:表达了他在不受皇帝的信任,而且投降派也在排挤他的时候,不动摇,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孤芳自赏的精神。孤芳自赏是当时情况下的一种无奈,它不仅表达了一种无奈,而且表达了自己的一种骨气、一种傲骨,表明自己爱国的思想是永远不会变的。

在分析毛泽东词的时候,学生说到:他想鼓励全党同志,不要害怕,要像梅花一样坚强无畏。是啊,要敢于和一切困难做斗争。毛泽东的性格是不屈服的。什么困难他也不怕,什么敌人他也不怕。明明美国很强大,他说;“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就是毛泽东的性格。更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中国人民的胸怀。

3.熟读成诵,体会不同情感。

根据两首词不同的情感开始自由练读。课堂上,于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背诵。然后针对背诵的要求也是有梯度的,第一次要求看着书朗读,第二次要求不看书背诵。

为了激发学生更高的背诵热情,于老师请同学跟他进行比赛,在于老师背诵的过程中,于老师说“看老师的表情”,其实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心情感的集中外化。

这样的课堂逐步走向了“以读代讲”,这样有梯度的朗读,熟读成诵已经不在话下,并且是通过自己的感悟将古诗理解透彻了,一定会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章

  • 712《卜算子·咏梅》课例研讨

    《卜算子·咏梅》课例研讨 话题:于永正老师在《卜算子·咏梅》一课中如何帮助学生借助时代背景理解文本? ...

  • 不见之处的思考

    于老师《杨氏之子》课例研讨 文字/丹老师 11月16日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的课例研讨,是我第...

  • 20201201于永正《狐狸和乌鸦》课例研讨

    于永正《狐狸和乌鸦》课例研讨 本课中,于老师的识字教学给你怎样的启发? 读了于永正老师《狐狸和乌鸦》这堂课的教学实...

  • 美的链接之解词遇见朗读

    于老师《惊弓之鸟》课例研讨思考 文字/丹老师 课例研讨于永正老师的《惊弓之鸟》课堂教学实录。围绕于老师的“解词和朗...

  • 20201214于永正《梅兰芳学艺》课例研讨

    于永正《梅兰芳学艺》课例研讨 1、谈谈你对本节课中“重情趣”的理解。 “重情趣”是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中的第一...

  • 对比感悟,启发思考

    于老师《卜算子·咏梅》课例思考(一) 文字:丹老师 于老师在这一节课中,将毛泽东写的《卜算子》和陆游写...

  • 于永正《草》课例研讨延伸

    教学手段引发的思考 文字/丹老师 在党玲芬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对于永正老师《草》的课堂教学实录进行了深层次地挖掘。三...

  • 20220307小语课例研讨

    课例:阅读于永正老师的《再见了,亲人》和《白杨》课例内容,话题结合两篇课例,谈谈自己的课堂实践。 读完于永正老师...

  • 语文课例研讨《白杨》

    于永正老师教学课例的《白杨》研讨! 《白杨》是现代作家袁鹰写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本课中,于老师的课例中值得学...

  • 20201112于永正《狐假虎威》课例研讨

    于永正《狐假虎威》课例研讨 梁娜茹 1.学习本节课中于老师的解词教学,请结合老师的教育思想谈一谈。 在本节课中,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永正《卜算子·咏梅》课例研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bz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