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了凡 / 第19篇
![](https://img.haomeiwen.com/i6529788/d9962ef685170744.jpg)
很多人看到这类种类型的标题,可能会觉得又是标题党了。在这个10000小时理论已经泛滥的时代,作为见多识广的人,已经没有那么容易被骗。确实,掌握一个学科、学会一门技能需要需要花很长时间磨炼,不能急功近利。
但是入门一项技能,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由入门向大师进阶,才需要漫长的修炼。
在工作、学习中,经常需要学习很多新东西,经过长期以来的沉淀,我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论。它大大的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比如思维导图,从零基础到思维导图讲师,80%靠的是自学。
如果我能在大学的时候就知道这套方法论,我现在的人生境界一定比现在高出许多倍。不过俗话说的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有两个,一个是十年前,另一个是现在。能在20多岁的时候收获它,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一、心法
学习的心法主要分两个阶段:聚和散。
聚,就是把凡是你能搜集到的所有与主题相关的资料都收集起来,仔细钻研,抽象概括为一定的规则、流程。这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规则和流程,也可以叫做思维模型,下文细讲。第二阶段是学以致用,用思维模型去指导其他的行为。模型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6529788/f12a637e9373d5f0.png)
左边的点事零散、毫无系统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收集全,将其聚拢成一个方法论,再用此方法论去指导更多右边的行为。
这是所有学习的心法。
我第一次体会到此方法论的神奇,是在大四写论文的时候。说起来也真是失败,大学拿了几年奖学金,却不懂得这样的方法,全是瞎努力。
大四论文开题的时候,导师让我们只管去图书馆去把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找出来,越齐全越好。我整整找了100多篇,实际上也有些偷懒,还有很多的没找。
结果看完50多篇论文后,突然发现对要研究的问题了如指掌了。
所以,如果你想学习某样知识,不妨去找50本相关的书籍好好读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6529788/25a873b9048d01dc.jpg)
二、搜资料
搜资料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很多人只知道百度。不过,其实我也不敢说自己多专业,只是推荐几个渠道和心得。
豆瓣、知乎、贴吧都是不错的地方,上面有很多人会推荐相关的东西。
我会先在百度上搜一下基本的信息,接着在知乎、豆瓣上看看有没有相关的书籍以及书评,也可以去亚马逊、当当上搜相关的书。
另外,对于特定内容,不妨可以去网上找些学术论文研究一下。
搜资料也不是也多越好,要有所取舍,否则不仅浪费精力,中期研读的时候会想狗带。
找一些经典书目、文章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有时间想尽善尽美那更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6529788/d2fdc6c0536f9f65.jpg)
三、研究方法:检索阅读与可视化
资料收集完毕之后,就要开始安排时间研究了。这里推荐常用的一种快速阅读:检索阅读。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问题去检索想要的内容,通俗讲就是挑着看。
检索阅读需要在阅读前对自己的提出一个问题,你对某项知识感兴趣,必然是带有问题的,比如它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这What、How、Why也是最基本的三个维度了。只要你搞清楚这三个问题,你就基本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准备纸、笔,随时准备写写画画。不用很工整的记笔记,只是把重要的内容用关键词的形式记下来。
如果时间精力允许,推荐学习一下思维导图。如果暂时没法学,怎么舒服怎么写,这叫可视化。
人类思维是看不见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完前一段文字,很有感觉,但看到后面却发现把前面的忘记了。可视化能有效避免这个问题,并且功效及佳。
记录的时候切忌,不要按照资料中的目录、或者文章先后顺序去记,而是要按照你理解的关系去记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6529788/1a8c6970eb720e95.jpg)
四、抽象概括:神奇的思维模型
这个阶段,其实是将各种关系再进一步,升华为更具有概括性的规则。
比如众所周知的5W2H;或者数学中的公式。
模型相当于框架,它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套用模型去做发散运用。
好莱坞传奇大师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将好莱坞的英雄故事总结成了英雄之旅的12阶段模型,将故事人物总结为英雄、导师、信使、阴影等不同的原型。
它的理论高度概括一个刺激观众荷尔蒙分泌的英雄故事的必经之路,他的著作《作家之旅》也成为了各国编剧、作家们入门必读经典。
另一位推崇思维模型的人,是沃伦.巴菲特的绝世搭档查理.芒格。
思维模型其实就是一切的规则、流程、范式。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爱因斯坦公式、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社会演化论等等,都是思维模型的体现。
我们钻研感兴趣的领域时,如果不能自己提炼出独特的模型出来也不要紧,能把资料中所蕴藏的模型提取出来已经足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529788/9d603d79fb2afd36.jpg)
五、输出:像写学术论文一样写作
我提倡写出来,而不是在心理自鸣得意“我已经学了”,是因为往往我们认为会了,其实还是一窍不通。如果你在小学、中学时吃过类似的亏,你就能明白我所说的不无道理。
写是二次输入,能倒逼你自己检视哪里还不懂;在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写完后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把习得的东西写出来,常用的模型是前面讲过的What、How、Why三个维度。如果你有时间学习一些写作技巧的话,当然也可以用更具文采的方式表达出来。
你可以尝试像写学术论文一样去写。
学术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谨,对待一个概念,一个关系,引用的一处案例,一句名言,都会做严格的考证。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要细抠入骨。
你当然不用去抠每一个标点符号,只要用严谨的态度的去细心求证你的想法,论证你的理论即可。
当然了,从严谨来讲,这篇文章的题目不应该叫《如何快速入门一项技能》,技能是需要练习的,这里大可将其理解为理论知识。
至于严格意义上的技能,比如吉他、游泳等,需要的时间比理论知识要长一些,以后分享。
好了,今晚就到这里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