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智文化学习《道德经》第十二讲
慧智文化学习《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的这个“仁”,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仁”不是一个意思,在这它是指私爱、偏爱的意思;“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的形状,过去是用于祭天的。
我记得小的时候过小年,我哥曾经给我拿高粮秸扎过一个马,说驮着灶王爷能上天,烧了,当时民间有这个习俗,现在可能是没有了,可能就是类似的这个东西吧!“圣人”注意,在这儿还依然不是儒家的那个圣人,知道他是修大道的,掌握大道的人,这个圣人。
“橐籥”就是风箱,过去农村的大锅旁边有一个风箱,就是那么来回推拉,推拉推拉让火着得更旺,是那么一种做饭的工具;
“虚而不屈”的“屈”是竭、尽的意思;“多言数穷”的这个“多言”,需要重点解释,这个“多言”,很多版本,很多权威的版本都解释成“政令过多”,其实我感觉不是这个意思,其实老子说的更宽泛,不单指从这个社会学角度说的,不是,这个“多言数穷”是指的什么呢?是从修炼学的角度说的,不单单是政令,他是跟“守中”对比着说,那这个说法就是要大家多去向内守,多去守中,后边说,他是那个意思。好,大概知道这意思就行了。
那么我们用现代汉语去翻译一下: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虚空的世界,一旦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话语过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慧智文化学习《道德经》第十二讲在这里,老子其实是劝大家,劝大家什么?上一课我们曾经说到“道心”的问题,培养一种道心,这是最起码的。前边的内容大家不要理解走了,天地不仁,圣人也不仁,把人当狗,什么都当成那个刍狗了,扎的祭祀品。
其实这意思就是说,人也好,其他的动物也好,应该说万事万物在老子看来都是平等的关系,老子本身就强调了天人合一,“道”对于一切都是平等的,而“道”也存在于一切当中,这个没有分别。
他只是拿这个作为例子来说的,让我们要知道,道存在于一切之间,一切都跟“道”有关系,他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这里边,没有所谓的什么侮辱人了,说这是看不起百姓啊,什么老子怎么怎么着,又批评一通,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不是这样的,老子是从修道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生命,看待他自己都是一样的。
老子这里边没有教训人的内容,所以他做了一个比喻,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虚的时候,不动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一动的时候,那就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运动起来了,他就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了,是这样的意思。
其实这儿讲到的是他的一个体会,人在放松下来的时候,守虚、守静的时候,你也会感觉到气机萌发,体内达到静、静极的时候,他会生动,动极的时候又会生静。那么我们从这当中,可以体会什么?你就放松,静下来的时候,能感觉到气机的运动在你的体内。
所以,如果要达到这个境界,你就得静下来,不要去多说话,不要去多行动,表面的多了,守内在的就少了,是这个意思。你守内在的少了,内在的气机发动不起来,那等于说你光消耗,你不去吸收。
按照老子的观点,你静下来的时候,气机发动的时候,那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时候,那就是采先天一炁的时候,你静下来了,去守中,那么那个境界是修炼的一个最基础的、进门的境界。
慧智文化学习《道德经》第十二讲“中”在哪儿呢?“中”可以说是大的方面,就是你放松下来之后,你跟宇宙比,你是小宇宙,那是大宇宙,那么你就可以放松整个身体,就可以体会全身,当然以具体的位置来讲,一般是指下丹田。
下丹田在哪呢?在肚脐这个位置,包括肚脐这个位置往下,你的手心这么大的那块位置,就是小腹那个部位,那就大概是下丹田的位置,大家可以想着那个位置,去守在那个位置,守在那个位置你可以达到一定的境界,你可以感觉到气机的发动,你感觉到静极而生动,而真的这个动起来之后,那就是你体内的气机被调动起来了,这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这是最起码的一个。
所以在这儿其实老子教给我们的多内守,内守的时候,我们就不分散,内守之后我们就能够发动气机,就能天人合一,就能够得到宇宙间的先天一炁。
微信咨询:1513277755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