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她高考。为了备考,没回老家过年——到了19年,大事一过,杂事再临,她要拜年,奶奶家、外婆家,还有亲戚家。
1


她爸爸的老家,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屋”,名义上的新房,是爷爷奶奶几十年前和几兄弟亲亲相住的祖宗旧址。
大年三十早上,鸡鸣声中,她被妈妈叫去“拜公”,正厅内,香烟漫漫,红烛烁烁,长桌上摆满了茶酒果肉,她一怔,下意识咽了咽口水。年未正始,就有十一只黄油油的肥鸡“先宰为敬”,献祭先人,祈求福愿,“莫不是都要吃了?”
她和家人虔诚三拜后,接着烧炮,从院子的斜坡过三坎门至祖宗的正厅,三个门,楼梯门槛层层高,代表着旧时大家族的传统习俗和深规戒律。她第一次经历多人小规模的祭祖,不免多些拘束和好奇,接着噼啪阵阵,欢呼不停,家人们互相庆贺新年送旧年。
之后,她一家和伯伯、叔叔三家人齐去小厨房吃早饭。忽闻杂声,有一妇女门口说了句方言,屋内父系长辈相视一笑,说是贴春联了,让大家一起去看看。


高高的大门,需要几人上梯、扶梯、刷浆糊一起合作才完成三副春联的上墙工作。
2


葱姜白切鸡,是爸爸传承奶奶做的乡村回忆菜,基本上每次过年过节都会出现。
充分利用了祭祀后的煮熟的整鸡,利刃快刀切肉装盘,葱沫姜末炒香拌上鸡汤油,原滋原味的汁香肉嫩!
3


年三十晚饭后,大家架锅、烧炭、摆烧烤架和食物、配料。起初,她不耐烦,过去中学几年,大大小小的聚餐没少过烧烤,现在早已丧失了兴趣,只得陪坐吸烟气。
到了后半场,她意识到农村的烧烤比她想象中的熟套多了!烤玉米,大人熟稔地扯出锡纸包裹玉米,穿上银衣外套跳入火坑,旺火燎烤。待时机到了,夹出玉米,剥开锡纸,热气腾腾,甜香四溢,粒粒焦黄,受热均匀显出素食的别样美味。
4


乡村,暂时免于环境污染管理的限制,有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理由,加之孩子们喜欢,乐意而为之。
她空有一腔热情,拿着手机架起三脚架开始拍拍拍。经验不足,硬知识了解不够,全凭在失误中找教训,不是大团的热光,就是喷射的电焊,好不容易才有几张能看的照片。
她哭笑不得当晚,她有单反的朋友也在拍烟花轨迹,漆黑的夜空绽放出四五束绚烂烟花,清晰多彩,浪漫迷人。她远不及此,但又多了份学习的理由。
5

她爱美食,爱做菜,同时也爱创造。
不,成功了才是创造,没成功的都是瞎搞。

年初二,堂姐提议包饺子,爸爸们赶紧开车去十几公里外的马练乡买面粉。这儿还闹了个乌龙,两个老爸一起买居然都不认识面粉,买回来了粘米粉,同是白乎乎,且带有“粉”字,五斤回来加水揉面,愣是苦笑,“这个怎么都不粘呢?”
她爸爸听到消息哎嗬一声,立马重新进城买面粉。等到真正开始已经是近夜幕之时,她妈妈对揉面略懂一二,她却不信,狐疑一番,事实上,妈妈未得大厨外婆的衣钵,面剂子太软,只能说是大家齐上阵、多出力,修修补补,更更改改,才完成了一次幸福的劳动。
她煮着水饺,不时回头望望衣服、脸上挂白粉还在擀面皮的妈妈,脸上写满了认真,她心底偷喜:劳动的女人最美。
她又瞥到扎大马步,在桌上搓条儿的爸爸,恩劳动的男人也很帅。
6

年初四,她一家驾车三百公里近五小时,抵达外婆家。外婆家不同于新房老家,春节必需去几个舅舅家拜年,送礼包、送鸡、送肉,礼尚往来,吃饭喝酒,彼此招待。

每次都有一桌丰盛的宴席,一餐有羊肉冬笋火锅,白切鸭煮粥,酸辣鸭掌,香炸酥肉;二餐有玉米排骨汤,卤猪蹄,脆皮烤鸭,白灼虾;三餐有酸菜豆腐鱼,番茄牛排,烟熏腊肉。
7

过年啊,一年又一年,鱼肉佳肴外,亲情念旧情。
她走过十八,迈向十九,渐渐成熟,慢慢读懂饭桌上大人的谈话,聊家常忆往昔;她也明白,婴儿出生,孩子长大,老人变老,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如今觉起,珍惜,莫失,莫忘,你幸福,是我最大的期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