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可以把你的悲痛带走,你会愿意吗?
电影中的本脱口而出的“愿意”,在几分钟后反悔。
我们一生自始至终都害怕着失去,即使是日夜折磨着我们的东西。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是部极富盛名的片子,毕竟比起中国银幕上的姗姗来迟,早在两年前就已备受关注,甚至入围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在我的心目中,该片和当年获奖的《超能陆战队》不相上下,甚至有超越之势。
之所以十分期待这部电影,有部分缘故是因为导演汤姆·摩尔。2009年,一部《凯尔经的秘密》横空出世,瞬间俘获了大量观众的心灵。特殊的画面和剧情的设置,人物的设定同观感体验,无不一透着点滴用心。继承处女作的优势,《海洋之歌》似一艘古老而又飘逸的木舟,乘上去不愿下来,更想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不久之前同样和海洋搭点边的国产电影《大鱼海棠》,虽说剧情被不少人吐槽,但对于画面还是得到了许多好评。也许不能够做出比较、分出个谁输谁赢,但《海洋之歌》中所有画面皆花费九年的时间逐帧手绘,自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呈现的美妙。一开始小小的接受不了到后来的叹为观止,这正是一笔一画所带来的魅力。
比起《凯尔经》,《海洋之歌》似乎更上一层楼,至少特立独行的摩尔导演摸清了门道,在与商业动画的天枰上找到了平衡,更加平易近人。
说起欧洲动画,我狩猎颇少,但是来自于爱尔兰的古老神话却是令我心驰神往。比起同样深得我心的日本神话,爱尔兰显得更为幽静,像一位穿着白色百褶裙的少女,在森林深处同我捉迷藏。《海洋之歌》便取材于爱尔兰的古老神话。选用这样的题材,在世界的范围内实在是太受局限,如未被雕琢的璞玉,值得人们奋力窥探究竟。
细细回味,这部电影恐怕不能够只被称为电影,更是一副精工雕刻的艺术品。
寻找与回归,乡愁与自由,透着爱尔兰空气里的湿气,满满的异域风情触及灵魂,着实令人难以忘怀。
影片里来自欧洲西北部穿透灵魂的空灵旋律将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发挥到极致。盛产悠扬小调的爱尔兰曾诞生过被誉为“世界最美旋律”的《Londonderry Air》,还有被Sarah Brightman唱遍世界各地的《Scarborough Fair》。闭起眼睛欣赏法国歌手Nolwenn Leroy在电影中的插曲《Le chant de la mer》,深邃且富有力度的嗓音,似是而非地在眼前飘过灯塔、海浪、童真的欢笑和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灵们。唯美的歌词瞬间打开了美轮美奂的新世界,海面上的乱风掠过的寒意,空气里弥漫着泪水的点点涩意,回味无穷......
电影中的唯一反派,猫头鹰女巫专门派遣她手下的猫头鹰们去汲取精灵们的情感,没了情感的精灵全都变成了石块,散落在城市的街边、森林的角落......源自与其内心的伤痛,猫头鹰女巫甚至吸取了自己一半的情感,让下半身化作石头,目的只是为了能让自己时刻保持镇定——一种病态的安宁。她认为这个世界不需要情感,情感只会害人,正如男主人公本和女主角西尔莎(国内译为“雪儿”)的奶奶一样,“我是为你好”常挂在嘴边,希特勒式强加性教育,一意孤行地顺从自己内心的指向标,直到满意为止。
假如真像猫头鹰女巫那样,“情感只会害人”,那世界会变成怎样?
冷漠?麻木?机械化?实则反倒会变得愈发混乱,而不是井然有序。当所有人都迷失了自我,找不到爱,甚至找不到遭人不齿的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及色欲,整个世界被按下了终止键,一切的一切都将停滞不前。
如果可以,本能够遗忘妈妈离开的这份悲痛,能够遗忘父亲偏爱西尔莎的那点嫉妒,能够遗忘奶奶硬是让他离开故乡的满肚子怨气......最终所留下来的只有一个空壳的人,那不是本,那甚至不算是个人。
电影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来自叶芝的笔下:“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
我们不用试图去理解,更不应该剥夺。我们不是先贤圣人,内心即使泪如泉涌,那也是人生旅途中的必经之路,总想着忘记,却发现前路漫漫,根本忘记不了。比起“放下”,人生更应该谨慎“拾起”,纵使事与愿违,也不该丢下包袱,只有那些才是当你化成灰时跟着你离去的东西。
感受过现实的骨感、见证过人性的自私、经历过社会的残酷,在深夜痛哭流涕地埋怨这满世界带来的委屈和不幸。生而为人,不甘地抹去显然比不上洒脱地宣泄,来得更彻底,让人找回初心。
本拒绝了猫头鹰女巫的问题,让妹妹西尔莎吹响海螺,把被锁住的精灵情感全部释放出来,瞬间世间万物溢出了光辉。之所以大自然生机勃勃,正是因为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是上天最简单的馈赠,也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
如果有人告诉你,可以把你的悲痛带走,你会愿意吗?
我想,忘记才是最残酷的割舍......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用真正的自己发现真正的美,留一片角落给难能可贵的纯粹。
胡图图 2016.08.18 00:0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