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爆文首页免审核专题首页大陆文汇
新疆行——难忘的同学情(六)

新疆行——难忘的同学情(六)

作者: 业余养花 | 来源:发表于2024-10-29 06:02 被阅读0次

本集还是由叶云飞同学供稿,讲述的是她的一位高中同窗、同事兼邻居,及两家人友情建立、发展的前前后后。事迹虽平淡无奇,但从两家的友好一直维系多年,并且还传给了下一代看,除了有同学这层关系作支撑外,彼此良好的人品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六集:聊聊插班生——王哥

王星照同学是我上高中时才认识的,从毕业开始就在一个单位工作,后又成为邻居,且两家关系一直都不错。由于他年长我几岁,在一起时,便以“王哥”相称。

王哥出生在河南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瓷厂的绘画工,下面还有个弟弟,一家四口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12岁那年,父亲得了严重肺病,不幸英年早逝。从此,王家人的生活,就跌入了谷底,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顷刻就像天塌了一样。

王哥虽是家里的长子 ,但十几岁的孩子还无法挑起家庭责任的重担。失去了爸爸,生活便无法维系,母亲是家庭主妇,为了生计,只好带着弟弟改嫁。

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王哥懂事了许多:“我不能就此辍学,一定要继续读书,完成初中学业!”

1970年6月,王哥踏上了去新疆的征途,寻找自己的亲叔叔。

叔叔是兵团农七师针织厂的普通工人,王哥的到来,无疑给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

叔叔说:“你这么小,又无法工作,以后的日子咋办?”

“我一定要完成学业,继续读完初中。”那时候王哥心心念念只想着读书这一件事。

经打听,农七师“一中”已开始复课,设有初中班、高中班。王哥到学校教导处联系就读事宜,教导处的老师热情地接待了他。

当时从内地来疆投靠叔叔姨姨、哥哥姐姐的人不少,他们和兵团子弟上学的待遇一样,都是免费的。

1969年曾经搞过一次大分配,不管外地转来的学生还是当地的学生,只要到年龄,全部分配到团场工作。

王哥是1970年转来的,晚了一步,要不然提前就可以参加工作了。

当时的一个年级叫连,一个班叫排,根据王哥在原籍的学习情况,教导处的老师认为他初三课程没学完,就安排他在初三(八连)继续就读。王哥从此就成了八连的一名插班生。

叔叔得此消息后,也格外高兴:这下有指望了,王家又多了一名有文化的人。

王哥自然是最开心的。这次寻亲来新疆,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不仅没有缀学,而且也解决了将来的就业问题。

1971年,七一中学搞教育改革试点,八连(初三)和九连(高一)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被选定下连队学农。

王哥随八连一起来到了小拐农场,边学习、边劳动。

王哥同所有的学子们一样,打着背包,穿着叔叔给的一套旧军装,裤子和袖子都长出了一大节,虽不合身,但俨然是一名兵团子弟学校的学子了。

在小拐我们走的是一条军事化管理、半工半读的改革之路。早晨 ,吹冲锋号起床;晚上,吹熄灯号就寝。

集体睡大通铺,吃食堂。上午劳动,下午学习。田间、地头、宿舍都是课堂;没有教材,老师们自己编;没有课桌,就趴在膝盖上做作业。

虽然生活很艰苦,体力劳动和成年军垦战士一样繁重;但同学们都很上进,整个九连同学之间的感情,就是在那个时候的特定环境下培养和建立起来的。我们即是同窗 ,也是战友。

半年后,学校又决定抽调八连返校复课,教育处对他们加强了文化课的学习和管理。但我们九连仍继续留在小拐半工半读搞教改。

八连的同学撤回奎屯时,唯独把王哥一人留在了136团。

后来我才知道,王哥是经校委会决定,报师领导批准,由初中毕业班转到高中部就读的,他又一次成了我们九连的插班生。

这分明是跳级呀!是对优秀学生在学习上的褒奖,也是学校对学生在学习阶段给予的最高荣誉。

他被分配到了我们班,还和我同在一个学习小组。

当时王哥因年纪稍长几岁,同学们有点欺生,故意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老家伙”。

王哥心想:你叫你的,我要像兄长一样,做给你们看。

王哥为人沉稳,从不与同学们发生正面冲突。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段,能做到与人为善确实不易。

想当年,我们九连师生能在小拐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务农学习、克己自律、艰苦奋斗,也太难能可贵了!

王哥是在内地初中就读过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不像我们奎屯的初中,拉下了许多课程,很多时间都去了附近的131农场搞夏收、秋收。学校也有务农基地,种些水稻什么的,根本就没有完整系统地学习过初中课程。

所以在我们这个学习小组里,王哥的理解力、接受力都较强,还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

他兴趣爱好较广,寒暑假休闲之余,都会练画画、练书法。他还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会唱豫剧。

记得有一次,在欢送方雪芳同学的联欢会上,王哥唱了一曲豫剧片段:我俩个在学校……刚一开腔,同学们就笑得前仰后合,掌声断断续续 、响个不停。

这是我们少男少女们特有的幽默,至今回想起来,我还是捧腹大笑不已。

王哥根据父亲留下的一张小照片,画出了一幅肖像,他的素描功底很深厚,不注意还以为是黑白照。

我离开新疆的时候曾在他家见过。2019年回奎屯这幅画像还依然放在王哥的卧室里。

我说:这画像你足足保存了三十多年了吧?他说“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曾经见过呀,这是你的父亲。他说:“有点年头了,咱们真的是老朋友啦!”

在136团四连 ,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拾棉花。

小拐136的棉花地一望无际,白茫茫的一大片。从早到晚,拾也拾不完。

我们九连的文化课也因秋收而中断,每天老师和同学们都是起早贪黑地去棉花地里拾棉花,一直拾到降霜了,第三茬棉花还在拾。

当时最能干的就是我们班的方雪芳、袁淑琴、杨珍等同学。

参与教育改革的师生是一个整体,当时叫“教育革命小分队”,有党支部,后来有又成立了团支部。为了鼓舞士气,在学生中可以发展党、团员。

王哥是在口内上初一时,班里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的。老团员这一特殊身份,在九连可谓凤毛麟角、独一无二。所以被当时的党支部任命为九连团支部组织委员。

当时组织的发展力度很大,我们班有几个入团不久的同学,由于进步快,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学生中发展党员这是先例,也应该算是教育革命的成果之一。

拾棉花我也曾经拾到过第二名 ,与袁淑琴同学就差一斤。

班主任李乃宏老师还表扬了我,说我娇滴滴的人,也能拾这么多棉花,建议作为入团培养对象进行培养。

为了入团,我拾棉花真的很拼。我也就是在那个快要离开小拐的时候,最后一批发展为共青团员的。介绍人是安玲娜同学,王哥也是功不可没。

九连团组织从无到有,从零到发展壮大,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个人,就是王哥。他当时是带着使命、带着嘱托而到我们九连来的。

王哥白天参加劳动,晚上还要与入团积极分子们谈话 ,当入团介绍人。还要撰写很多的入团材料,忙得不亦乐乎。

1972年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结束后,我们九连全体师生又返回到母校,开始了全日制的文化课学习。

有一天 ,王哥和我同时被班主任老师留下,任务是:抄写批林批孔材料,也就是用毛笔抄写小字报。老师知道他会画画,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在同学中也是一名佼佼者。

我的毛笔字只能说还凑合。因为在浙江小学读书的时候,学校设有毛笔课,曾以描红的方式练习过毛笔字,比赛还得了班级第一名。

由于抄写篇幅过多,抄到很晚很晚。天已经黑了,我怕家人担心,就急着想回家,手忙脚乱间,不小心把教室的门给锁了。但书包还在教室里,这下做作业没辙了。在教室门口的走廊里急得团团转。

这时王哥从走廊的另一头慢慢地朝教室走来。此时我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叫王哥快点过来,帮忙打开教室门拿书包。

他说:“我也没有钥匙,好像钥匙在班长手里。”

翻窗吧是楼房,有点危险;砸锁吧,和破坏公物没什么区别。

正当我手足无措时,王哥不紧不慢地从裤兜里拿出个钥匙串,取出一个像针一样的东西,三晃两晃就把门打开了。

当时我高兴得连一声“谢谢”都没说,拿了书包拔腿就往家里跑。

那时候的男女生之间都是不讲话的。但在我看来,王哥这样的人,真了不起,将来可以做公安 、特工什么的,因为他有一项特殊的技能——会开锁!

他的这一技能,有没有给其他人展示过,我不知道。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是第一次公开此“细节”。

我们九连同学1973年秋季就毕业了,因新的分配方案没下来,毕业后又在家呆了半年,延迟到了1974年4月,才分配工作。

此时的王哥已经20岁了 ,如果还在八连,按老方案初中毕业就可以参加工作了。其实他们那批的初中毕业生,分配的工作特别好,全都分到师里的各个工厂了。

因为插到了九连又延迟好几年,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哥也是牺牲小我,服从大我。直到今天我才感到,王哥也是一名难得的“奉献型人物”!

1974年我和王哥同时被分配到农七师水工团。那时候,连队、团部知青少,凡有点小特长的,都陆续被抽调到机关、学校工作。王哥是最早就被抽调到了团部机关当干事的。再后来,他又调到司法系统工作。

在同学中王哥算是结婚比较早的,在实行计划生育前,他就有一儿一女了。

爱人张佩英是我的同事,她是农七师师专毕业的,牌子比我们硬。我们都是通过考干,才转为正式教师的。我和佩英都曾在机修厂子校、奎管处学校一起当老师。

后来,我们两家又成了住前后排的邻居。我女儿和她女儿又成了同班同学,两代人的情缘就这样得到了延续。

2019年我返疆,王哥和佩英嫂特邀请我暂住他家,说:“机会难得,咱们要好好地在一起唠唠嗑、聊聊天。”

因为住到他们家联系同学们也比较方便,所以我便愉快地接受了。王哥还亲自到火车站来接我。

为了给我营造一个方便、舒适的生活小空间,王哥和嫂子特意腾出了一个房间。上下铺式样的床,上面放东西,下面睡人。还有一个大衣柜,东西腾的空空,说是让我挂衣服。

细心的王哥还翻出了多年不用的半截门帘,挂在我卧室的门框上。我说:是新疆特色,好漂亮。他说:“这样你会方便些,也可以保持房间通风良好。”

他和嫂子每天都是早早的起床做早饭,我如果出去与同学们赴约没回来,他俩就把饭留在那儿等我。其实,我出去是饿不着的,这边吃,那边吃,忙都忙不过来。但王哥和嫂子都把我当成家人一样,周全地呵护照顾着。

一个多月来,什么家务活都不让我干。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放松、最快乐的日子。

这些年奎屯的变化也太大了,除了北京路、乌鲁木齐路这两条主干道和火车站没多大变化外,其它的一切都变得让我都感到陌生了。

我要去社保中心、社区服务点、快递点办点私事,王哥都亲自给我带路,陪我同去。

同学们第三次聚会,王哥拉着手拉车,陪我一起赶早市,去买各种水果;像西瓜、甜瓜,葡萄、蟠桃等,都是他亲自挑选。还去杂货店、超市帮助买瓜子和酒。

五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新疆行——不虚此行。

我和同学们由此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终生难忘!

相关文章

  • 难忘同学情

    毕业三十年小学同学会有感发言 尊敬的老师、同学: 大家觉得这玉兰和泽锋兩位主持是不是好出色,绝配,难怪他們一直做兄...

  • 难忘同学情

    人的一生,有一些人,抹之不去。有一种情,挥之不去。有一种经历,深深烙印。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昆钢分校会计班的同学,就...

  • 难忘同学情

    有一种情, 像玻璃透明,像月光恬静, 有一种情, 像大海宽容,像白云轻松, 这是同窗几载的依恋, 这是青葱岁月的证...

  • 难忘同学情

    曾记同窗日月酣, 未忘分道梦魂憨。 阔别三十八年后, 今日得以再聚首。 有幸建立同学群, 谈笑风声尽开颜。 开开心...

  • 难忘同学情

    也许你正在为事业奔忙,也许你正在为生活所累, 但无论怎样,我们相信在这个多变的社会,唯有同学之情不能变,也不可能变...

  • 难忘同学情

    作者:经典清秋zh 同学情是一壶上好的陈年老酒,无论何时何地开启,都会让人沉醉。”遥想当年,在人生的黄金年代,迈进...

  • 难忘同学情

    我和郑直是5o多年前的同班同学,那时他长得好帅气,高高的个子,自然卷的浓发,那双黑溜溜机灵的大眼睛总是笑眯眯的,给...

  • 难忘同学情

    转瞬间,农历春节过去了。一年一年过得真快呀!我依然漫无目的地生活着。心里真的很烦,思绪犹如一只午后的苍蝇飘忽不定,...

  • 难忘同学情

    难忘同学情 慢慢地稀释了聚会的热情, 渐渐的谈化了团圆的激动。 带着遗憾带着不舍, 亲爱的同学陆陆续续地踏上了返程...

  • 难忘同学情

    参加初中同学聚会,大家十几年没见,如今再见之时,读书时的点点滴滴不由自主从记忆深处浮现。初中时代是我学生生涯最快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疆行——难忘的同学情(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gud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