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公司的说法有一阵子非常流行,但前提是向着正确的方向。
哦注册豆瓣第10年,豆瓣计划海外上市,是时候写一发我停留最久的社区了。它曾经是慢公司的典型代表,从2005年活到今天,被视为一个神奇的存在,又一次次被诟病慢到错失了互联网一个又一个风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书影音,贯穿始终的重要功能
记录书影音,是豆瓣的一个大招,是很多人进入豆瓣的首要原因,经久不衰!早期的豆瓣是文艺青年聚集地,直到今天,书影音的评论,依然抗着豆瓣的优质内容输出的大梁。
关于豆瓣评分的争议愈演愈烈,我只想问,内容好不好,观众买不买单,是网友的几个星星就可以影响的?有空发稿说豆瓣低分影响市场,还不如多花点时间雕琢作品。
二、中二的豆瓣友邻
我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晚,2007年我注册了新浪博客,据说那时博客流量已超过新浪新闻跃居第一,UGC的力量不可小觑,那时正是论坛、博客的鼎盛时期,后来逐渐式微,全面衰退,此时豆瓣填补了空缺。2008年7月15日,我注册了豆瓣。
当时我稀奇古怪的想法多,很中二,在豆瓣发帖子,意外能得到不少中二青年的回应,因此,比起当时宣传最劲的校内网(后来的人人网),我更喜欢从兴趣切入的陌生人社区豆瓣。
据说阿北花了3个月在星巴克写了代码,上线时就只讨论书与电影,吸引了当时一大批文艺青年。我关注的第一批豆友有老乡,大学同学,以及一批有意思的人,大家互换明信片、写信、打电话、面基,其中有四五个至今还保持联系,挺难得。感谢阿北,让我在最中二的年纪遇到豆瓣。
豆瓣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透过兴趣来展示一个人的多面性。当你看到他的主页时,可以多角度了解他,从喜好揣测出个性。一目了然地知道你与他共同的兴趣,综合来决定他是否值得关注与信任。借用男神孔侑说的,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感性与纯真。你在豆瓣看到的人,比起现实生活中,更多地展现了感性的一面。了解完毕,你就可以开始用豆邮(1)勾搭朋友啦!
这九年,我看到很多人离开了豆瓣,也有一些人留到了今天,他们:
从熟悉的id变成 [已注销]
从为爱痴缠的小女子成为一位母亲
从迷茫的小伙子成长为优质公司的管理层
......
三、豆瓣社区的瓶颈
抛开书影音,越来越多用户涌入,豆瓣小组爆发式增长,没有哪个线上社区能逃避的宿命:无论是哪个阶层,亟待解决的都是生理与生存的需求。据我观察,豆瓣小组三大旺盛需求和别的地方没差:征友、租房、招聘!!!豆瓣的管控也越来越坑爹了,各种托儿、房产中介、垃圾营销一抓一大把,扫兴。
问题来了,豆瓣小组并没有专业性可言,专业小组都很冷清,用户更喜欢莺莺燕燕,而非严肃讨厌学术问题。豆瓣只是给庸俗的小青年披上了文青的外衣,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伪文青,讨论深度在小组里基本是毫无体现,可以说是非常浅薄了,哈哈。在豆瓣小组里若想有深度讨论,是一种妄想。
移动版的豆瓣私信,也早已经丧失了豆油(1)的魅力。人与人的关系无法维系,关注之后怎样才能让他们有更深的交集,这是豆瓣一直没有好好思考过的。你看人家FB,太懂得“好友”的重要性了。
插播一则硬广,我建了一个小组:读一本书爱一个人过一生,已有8.6万多人,不知道第10年,能不能到10万,就看流量给不给力了。
四、豆瓣移动策略的大溃败
阿北犯下最大的失误,也许就是把豆瓣各个业务都拆分成独立的App,ORZ。我就想问:在手机内存都还那么小的情况下,装那么多个非刚需App是几个意思!
移动策略的大溃败,让它从神坛跌落了下来。这9年多的时间,我一直担心它哪一天会挂。可惜啊,等他发现不对劲时,已经晚了,时不我待。慢公司的说法有一阵子非常流行,但前提是向着正确的方向。
五、傲娇如豆瓣,也一直在求新求变
我在某文学网站时,经常处于崩溃状态,一个小小的改动,都要层层上报,新需求经常被枪毙,理由就是一句话:用户流失,收益减少,谁担当得起?大家都无言以对。一个收入巨丰的公司,网站审美还停留在十年前,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夸奖它的机制牛逼。相较豆瓣,虽然每次改版都会遭到一片骂声,都会导致一些老用户流失,但也从没见怯步。每次改版,必然经历一顿痛骂,骂骂更健康,大家也都习惯了。
豆瓣几乎每个功能我都参与过,而且还是深度参与。从最早的看书影音评论到购票,从发帖小透明到建立小组、小站,从下载一堆App到简化成一个,以及最近的创作者认证,就差还没花钱买“豆瓣时间”课程。如今,豆瓣终于开始赚大V的钱了,我建议它多找找平台上的各种红人,好好地经营这波用户,估计他们的大刀早就饥渴难耐了。
傲娇如豆瓣,对广告主都有诸多要求,送上门的钱也要掂量是否符合平台气质。就是这样一家傲娇的慢公司,始终保持着本真,不端探索前进,虽然速度确实慢了点,但愿它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那些说豆瓣都是文艺青年的,是没上过豆瓣,还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