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随感历史读书
定国安邦的谋略---浅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朱元璋

定国安邦的谋略---浅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朱元璋

作者: 微尘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17-03-27 17:20 被阅读112次
    定国安邦的谋略---浅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朱元璋

          纵观中国历史,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平均每两百年要经历一次劫难,朝纲逆施,社会不公,官逼民反,农民揭竿而起。但成功到达帝位顶端的唯有刘邦和朱元璋,成功者必有成功之理由。朱元璋生若草芥,家中赤贫以至于连裹身残布都是河边捡拾来的,少年时无奈遁入空门,四处流浪,“阅人既多,历事皆熟”,识近人间百态,深谙识人知人之道。苦难是个熔炉,朱元璋为了活命不得不变得心硬冷狠。 “流氓是皇帝的蛹”,乱世中仁柔之人是吃不开的,唯有强大的意志和蛮性才能得以立足。

         既得帝位,定国安邦是朱元璋考虑的首要问题。马基雅维里说过“能使君主赢得高度评价的莫过于伟大事业和非凡举动”,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帝王,是成功的。虽然他晚年滥杀功臣,罪孽深重,但丝毫无法掩盖他的成就。如钱穆老先生所主张的,看待历史需要站在时代视角,从历史的大环境和当时人物的成长背景及人性角度去思索评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毛主席非常认可朱元璋,认为朱所为皆为巩固政权之所需。

          以史为鉴,我认为朱元璋带给我们三点启发:

          第一、国无精神不立,民无信仰不定。朱元璋忧患意识极强,始终以军事思维来治国,希望天下大同,永远控制,他认为“明礼义、正人心、厚风俗”是治天下之根本,故推崇儒教,制定各种礼仪规制,在各个村镇树立“申明亭”、“旌善亭”,扬善驱恶,订立“六谕”,每逢初一十五,由各里老者宣讲政策要求,驯化民众精神,他深谙驯化精神比控制身体更为重要。没有精神指引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信仰支撑的民众是可怕的,政权颠覆无不是人心涣散。无论是毛泽东时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是现如今遍地开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不遵循民众精神训化之原则。而西方居心叵测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颠覆策略也是“污我历史”、“黑我英雄”,以达到瓦解民众精神之企图。所以,民众信仰的舆论引导、价值理念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第二、民本意识。朱元璋的出身注定他对农民阶级有天生的亲切感,在起兵造反和建国初期,注重民生,压制地主豪权,成果斐然,虽然晚期走了“民粹主义”的极端,但以民为根本的执政精神至今仍有借鉴。在农耕时代,对于平民而言,土地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是否有地可种,是否有饭可吃。朱元璋的“灭地主,均地权”的措施有效的巩固了其执政基础,共产党初期的“打土豪、分田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效。“公平”、“大同”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均平天下”亦是天下苍生之夙愿,所以,唯有把百姓利益摆在前面,“先天下之忧而忧”者方能纵横于天下。

         三、崇学重仕。朱元璋本是布衣,闯荡过程让其成长为“社会学家”,深谙知识、人才的重要。在与陈友谅、张士诚抗衡时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得益于其爱书重仕,一时名仕云集,汇聚各方智囊。立国后兴办教育,求贤若渴。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今中外多有印证。天平天国的覆灭根本原因就在于格局太低,一群农民草台班子,眼界狭窄,终究不能走太远。二战后美国网罗了以色列诸国大批人才,推动了科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当今中国,也只有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才能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历史的诡谲在于其两面性,成也英雄,败也英雄。谈论一代枭雄带给我们的经验,也不忘其局限性,唯有辩证的看待历史,才可以全面。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于格局、思路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朱元璋的卑微生世烙下的深深印记,使得他痛恨“压迫”阶级,清算地主,制造冤案,抄没财产,官俸降至史上最低,采用太过激进的监督措施,百姓甚至可以随时冲进官府捉拿“贪官”,以至于“官不聊生”,仕人惶恐,无人愿从政。晚年军事思维泛滥,滥杀功臣,专权可怖。虽然有着“小国寡民”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国家治理并不能完全靠专制那么简单,“绝对权力并不能纯洁人们的气质和纠正人性的劣根性”。

         历史总是反复的,唯有不断观照历史的明镜,扬长避短,才有望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5d2af573ca82:历史总是反复的!一语精心呀!
      • 董之尧:不是因为前朝的皇帝对知识分子太不重视才导致的农民起义成功么?

      本文标题:定国安邦的谋略---浅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朱元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br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