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非首发,原文刊登于《学与玩》
长寿的陶
大家学过《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吗?文章讲的是厨房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平和谦逊,不与之计较。后来它们都被掩埋进地下,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腐朽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要从陶器的原料、制作工艺说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提到“陶瓷”一词,其实陶和瓷的制作过程虽然大体相似,但它们使用的原料和烧制温度等都不同。制陶使用的原料是黏土,或以黏土、长石、石英等为主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甲骨文字“陶”表示一个人蹲坐在地上,使用一根木棍一样的工具给黏土造型。
同学们制作过陶艺作品吗?一般大众体验到的是拉坯的环节,陶器的制作步骤还有配泥、成型、配釉及煅烧。配泥的目的,一来是为了清除杂质,二来是为了把产地来源不同、成型和煅烧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制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烧成温度范围的、能和釉及煅烧温度相呼应的熟土。
拉坯是成型的手段,准备工作是揉泥。拉坯前泥要揉匀,要把泥里的气泡揉出去同时,揉泥使得泥的分子排列有规律而便于拉坯。拉坯阶段,先把泥均匀归中之后。再用力把坯拉起来。最后要修坯,主要是把坯的底部修匀,同时也是调整器形的一个重要阶段。
成型后就要给陶器配釉,方法有三种:浸釉、涂釉和喷釉。浸釉是把整件坯体浸于稀稠合适的釉药之中,让它自然吸附到一定的厚度;涂釉是用毛刷蘸了釉药后涂于坯体上;喷釉是用喷雾器把釉药喷于坯体表面。
制作陶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入窑烧制,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在陶窑中,木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改变。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
最初的陶器露天烧成,粗糙易碎,后来人们将陶坯放到窑中,用控制燃烧状态的办法来提高陶器质量。-万年前,在原始窑中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
拉坯是成型的手段,准备工作是揉泥。拉坯前泥要揉匀,要把泥里的气泡揉出去同时,揉泥使得泥的分子排列有规律而便于拉坯。拉坯阶段,先把泥均匀归中之后。再用力把坯拉起来。最后要修坯,主要是把坯的底部修匀,同时也是调整器形的一个重要阶段。
成型后就要给陶器配釉,方法有三种:浸釉、涂釉和喷釉。浸釉是把整件坯体浸于稀稠合适的釉药之中,让它自然吸附到一定的厚度;涂釉是用毛刷蘸了釉药后涂于坯体上;喷釉是用喷雾器把釉药喷于坯体表面。
制作陶器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入窑烧制,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在陶窑中,木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使陶土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坯体的成分、性能和颜色改变。陶窑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陶器的烧成温度。
最初的陶器露天烧成,粗糙易碎,后来人们将陶坯放到窑中,用控制燃烧状态的办法来提高陶器质量。-万年前,在原始窑中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头上戴着奇异的帽子,像是化了装的巫师形象。人口部与鱼头外廓重合,好像嘴里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在两张人脸之间,还有两条大鱼在互相追逐。
绘制在陶盆上的这幅画看起来是不是很生动?当初发掘出来的时候现场的工作人员也是惊喜不已,对它进行了小心翼翼地检查,发现盆底中间有一个小孔,以为是受到了损坏,于是请专家进行了修补。看到“修好”的人面鱼纹盆,大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而不久他们就陷入了疑惑:在以后发掘出的一些陶盆上,又出现了这样的小孔!看来这不是偶然现象,是当时人们特意做的。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专家们终于得出了结论。原来,这个人面鱼纹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流行仰韶文化的地区有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即把天折的儿童遗体放在陶瓮中,用瓮当棺材,用盆当盖子,埋在房屋附近。而盆中间的小孔,是方便“灵魂”出入的通道,所以类似的陶盆上都有这样的小孔。小孔有个大作用,还真不能给堵上。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行为,但它代表着亲人对不幸离世的孩子的思念。最古老的“复印机”请你仔细看,这个陶钵的底部印有纹路,像不像我们夏天铺在床上用来纳凉的席子?这可不是为了美观加上去的,而是由于工匠把未干的陶坯放在席子上,席子的纹路便印在了陶坯底部。从席纹可以看出,
当时人们编制席子已经相当熟练,而且有了一定的规律。这块席子是用人字纹编织法编织成的,经纬粗细相同,都是扁条状,而且经带和纬带呈“人”字形相交,彼此穿过或压下二到三条,依次推移而成。当年的席子是很难保存下来的,而陶器恰巧成了它的“复印机”,让今人了解了当时编织的技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