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中国,曾以俄为师,中国社会万象都带有浓重的苏俄痕迹。80年代,世界历经前所未有之变革,中国成功着陆并逐渐抛弃以意识形态定亲疏的传统,转而更加注重国家整体利益。而苏联这场在风云变幻中分崩离析,是时美苏对峙的格局顿失平衡。
俄罗斯深受转型之苦,今日以其强硬的民族性格,被称为“战斗民族”。事实上,充满矛盾、难以用理性去诠释正是俄罗斯民族的独特魅力。
2013年夏,我游学于莫斯科,亲身感受这个民族的骁勇与柔情。尽管往事如烟,苏联痕迹依然存在,眼前的俄罗斯也如此可爱。
生活:听见岁月的声音
8月,我来到莫斯科,入读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一栋苏联一体式的小楼,一小片草地,就是整个学校。普院与世无争,仿若一位俄国贵族,静静地伫立在莫斯科西南角,悄然藏在几座著名学府身后,彬彬有礼地等待着被注视。
校园虽局促,城市倒是天高地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莫斯科。我站在公寓窗前,极目远眺,云卷云舒,美轮美奂;走在街边,芳草绵延,连着地平线;广场上和我一起漫步的白鸽,郊外浓密的白桦林,这些光景一一出现在眼前,勾勒出我的莫斯科。
每日晨起,我推开窗,一夜暴雨洗过的空气,冰凉清洌,让人产生尽情呼吸的贪念。洗漱后到公共厨房解决早餐,顺便把面包渣洒在窗台上,鸽子很快飞过来抢食,与鸽子共进早餐成了我在莫斯科一大乐事。如果整日无课,我会一边吃早餐,一边盘算着今日游览计划。
初来莫斯科,平日出行游览全赖地铁,不知不觉间跑遍了莫城每一条地铁线。莫斯科地铁,被誉为世界地下艺术馆,始于二战沿用至今,很多地铁站内的壁画上还保存着苏联式的口号标语、讲述十月革命的雕塑作品。每次乘坐地铁都是一次艺术之旅,于匆匆人流中驻足欣赏,故意与时间脱轨,欣赏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
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活环境,却未必有令人满意的生活质量。在莫斯科数日,我感受到社会撕裂,贫富分化,物价飞涨,治安混乱。这些国计民生现状,无不揭露这个国家发展的历史欠账。尽管今日中国的某些方面尚不尽如人意,但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况下,才真正怀念在自己的国家生活,或者说生存得那么理直气壮、自信踏实,那种感觉大概就是“安全感”。
暑期暂居的这间前苏联公寓里,俯拾即是时光斑驳的痕迹;其条件之简陋,一次次挑战我的忍耐度。当时年少傲娇,不曾尝过生活艰辛,且独身在外,遇到困难,只有隐忍克服。
夏夜,辗转难眠,思乡情切;窗外虫鸣,我在等下一场雨。此时,又一片墙皮簌簌落下,我能听见岁月在墙上剥落的声音。
阅读:领悟世界之美
在莫斯科,阅读是一种习惯,无论大街小巷地铁公交,还是街边长椅餐厅学校,哪怕片刻,人们都会从包里拿出书阅读。这是一种常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回国后,我常以此事说与人听,得到了回应大多数是质疑与嘲讽,不外乎认为随身带着一本厚书非常愚蠢,也下意识认为所读不过闲书,不需要动脑思考。
实际上,2013年俄罗斯还是按键机横行的时代,智能设备尚不普及,所以人们手上拿的还是纸质书,而且不乏大部头巨著。
我认为,阅读不在于介质,而在于心境。能在纷扰中静心阅读,必然也能在安静中寻到繁华。纸质书与电子书何论高下,无论载体还是内容,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你汲取了多少的知识,你的介质就有多少价值。
我们可以庆幸自己的国家物质非常丰富,但不应以此贬损其他国家某些方面的滞后。甚至应警醒他国在技术滞后的情况下,国民精神文化的自觉与发展。
一座乐于阅读的城市,不乏知识和学术的新血,自然也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文化使者。今天的莫斯科,阅读成就了它高贵的文化涵养。
在这种环境中,我逐渐放下思乡的负累,安静地阅读这座城市,阅读它对世事变迁理解和体谅,阅读它宽容的胸襟气量,对历史,对世界,这也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
我一直相信,缺少宽容难以领悟世界的美好。就像穿城而过的莫斯科河,沿岸有着欧洲文明痕迹,也兼容着亚洲传统风格,既有苏联风格建筑,也有现代化新式地标。在这样一种无所顾忌的混搭中,莫斯科河把一座风云城市的焦虑、梦幻和尴尬都淋漓尽致地流淌了出来。因此,这座城市,给人一种胸怀,能在“劫后余生”中,审视自己,领悟世界。
体育:从莫斯科到索契
莫斯科夏季白昼很长,从下午三点结束学习到夜幕降临,近乎七八个小时全部是闲暇时间。人们结束工作,开始一天的娱乐生活。他们涌入大大小小的运动场地、歌剧院、展览馆等等,这也许是俄罗斯体育和文艺都傲居世界之巅的原因之一,它不仅是刻意而为的兴趣,而是从来就如此的生活。
每天下午课后,我都要穿过一片小森林,走去林子那一边的超市购买买饮用水和食品;归来时,都会驻足林子里小型运动场,看着熟悉的小孩子们在运动器材上翻腾。我惊叹那些小孩子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他们自然流露出的体育之美,简单大气,是生命力本身的表达,而非表演。
论起体育,俄罗斯的奥运记忆似乎都不大美好。从莫斯科到索契,在政治因素的介入和蓄意干扰下,奥运会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博弈的舞台,以它极其淡薄的政治色彩,发挥着强大的政治功能。三十多年间,无论东道主是苏联还是俄罗斯,这个崇尚体育的民族,对此都难以释怀。
即便如此,高尚的体育情怀一直都在,它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从未离开。就像眼前这些小孩子,在平地上空翻、追逐,像极了运动场上的体操选手。我想,任凭世道再无情,也无法剥夺这个国家的坚强与美丽。
在这个主要看气质的时代,国民精神风貌就是最高的颜值。俄罗斯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战斗民族”,包含世界对这个国家人民的肯定,流在骨血里的不屈与骄傲,一如他们在奥运赛场上的自信张扬。
体育,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气质,它可以给国家以信心和勇气,给民族一种不断向前的力量,激励国人强健体魄、野蛮精神、挑战自我、追寻梦想。
那天,我走在运动场边的林荫道上,也萌生了一个小小的梦想,我期盼这些少年脚下的运动场,在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