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刷完了《芳华》这部电影,从国庆等到如今,期间一直忐忑这部电影是否还能上映,虽然全片明显被剪掉不少地方,但还是庆幸搬上了荧幕。
这段时间看的《寻梦环游记》、《帕丁顿熊2》都是特别棒的电影,有欢乐、有感动,但在《芳华》面前则不是同一个高度的影片。
还记得冯导被人熟知,因为早期的贺岁档电影,而近几年的《1942》讲述民族苦难、国民性和中国几千年来官僚体制的冷漠无情。《我不是潘金莲》讲述愚蠢而紧张的各层级官僚体制如何把一个离婚妇女的小事,逼成了天大舆情。
正在上映的这部《芳华》则又提到那段不愿被提及的历史,以及鲜明的阶层对立。
这几天朋友圈,被一篇好人好报之类的文章刷屏,在我看来,对这部影片的理解真的太浅。
(2)
1976年,如今的80后、90后还未出生,而70后大多也还未记事,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那一年,因为发生的大事实在太多。
1月份,为新中国操劳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
7月份,朱德总司令也撒手人寰
7月底,唐山23秒的震动,造成20多万人死亡、10多万人受伤
9月9日,毛主席也离开了人世
10月份,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而《芳华》这部影片,则是演绎在这个大背景下。
说来有些遗憾和痛心,在网上看到一些人问道,电影里的战争是和哪个国家的?让我不禁沉思,一些前人的付出,到底是否值得?
在此我不多谈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国与国之间本就只有利益,而无正义。就像我昨天文章写的,很多人认知严重受限于所接受到的信息。
比如当我们知道,苏联拿走了我们150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40个台湾面积大小),还会有多人觉得,苏联佩当我们曾经的“老大哥”呢?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对朝鲜、对印度、对越南、对苏联,带来的则是崛起。
(3)
回到这部电影,反馈七八十年代,一个军区文工团的故事,男女主角为普通阶层,而几个配角均为高干子弟,男主演头顶着“活雷锋”的光环,简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因为是“活雷锋”,因此就要去做任何他人不愿意去做之事,而另一堆人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就是那些功臣之后的嘴脸。
天生的优越感鲜明的出现在一个阶级的人身上,看不起不如自己出生的人,不愿与之为伍,可以任加职责。
整部电影中,诸多细节,都把那个时代演绎的淋漓尽致,比如,“你没拿到军装之前,就不能算是军人”这句话,就非常的“文革”。
男主因为喜欢的女生,放弃了诸多机会,一直留在其身边,最后却被那个女生为了表示自己所谓的清高、纯洁或是名誉,而诋毁男主,最后导致其下派到野战部队。
形成极大的反差则是,这个女生在此前被摄影干事送罐头吃时偷亲,并未有任何愤慨。
再看看女主,一个父亲死于劳改农场、母亲改嫁的女生,在被冠上“英雄”的光环之后,也被下派至野战医院。
整部剧中,出现在战场上的都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而一些有权势之人,则在后方自娱自乐。
(4)
在多年时过境迁之后,战斗英雄,因为残疾被所谓的执法人员所欺负。
而那些高干子弟,则在忙着自己的大生意,比如买地盖楼。
整部影片,有好几个场景让我眼眶含泪,片名叫芳华,但不同的人,却在几十年间从未变过,芳华未逝。
高阶层的人,还是原来的秉性,临于众人之上。而低阶层的人,付出辛劳以及自己的血肉,却还在社会的底层。
可他们还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对比在战争里失去生命的战友,自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如此直面惨淡的人生。
作者孙凌,知名公司校园&海外事业部执行总监,终身学习者,曾连续创业获得多轮融资,以创业心态去生活,我的第681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