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
我在想,单纯是这样一句话,恐怕就足以让很多人落泪了。
小说很简单,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外国小说都是一个模子,并没有太多让我感觉到意外的结局,一切都感觉顺理成章,只是环境和心理刻画入木三分,中国的小说其实也是一样,只是翻译过后的外国小说把描写翻译地过于生硬而已。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吃一个女人的奶长大,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在主人家虽然是仆人,但是受到优待,干活但是从来不会受到歧视,甚至经常受到爸爸的疼爱。
年少时的孩子心里总是想争宠的,阿米尔不懂爸爸为什么对自己那么苛刻,对一个仆人却很好,所以尽管哈桑总是在帮助自己,遇到危险时也会拼命维护自己,但是还是免不了阿米尔的嫉妒之心。
在一场追风筝的角逐比赛中,哈桑为了给主人追到风筝,遭遇了几个曾经闹过矛盾的恶霸争抢风筝,为了给主人守护成功的果实,为了那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诺言,他遭到了最无情的欺辱,惨被强暴。而这一切,阿米尔都看在眼里,可是年少时的懦弱,两个小伙伴间微妙的关系,让他选择了退缩,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可是却在心里埋下了自责和痛苦的阴影。
年少的阿米尔无法忍受内心的压抑,那种看着同伴为了自己被欺辱而无动于衷的痛苦折磨着他,他想发泄,可是哈桑却始终是那个把他当成最亲密最信任的朋友的人,越是这样,他越自责,也越是痛苦。于是,他想办法陷害哈桑,尽管哈桑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这个无辜的孩子太善良,最终他为了保住阿米尔的清誉而不得不和父亲一起远走。
后来,阿富汗发生战争,阿米尔和父亲逃难到美国,也是在那里,他们过上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他迎娶了阿富汗一位将军的女儿,后来父亲也罹患癌症去世。
多年以来,阿米尔的内心始终无法对当年的事情释怀,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父亲的老朋友拉辛汗病重的消息,让他时隔二十多年,在他年近四十的时候,回到了暌违多年的故土。他看望老朋友拉辛汗的时候,他在弥留之际告诉他一个惊天谎言,原来哈桑是自己父亲的私生子,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
拉辛汗给阿米尔讲诉了这些年的情况,也说到了哈桑,他知道两个人当年的秘密。哈桑从来没有责怪过他,一直很想念他,可是,在战火中,哈桑夫妇为了维护主人的房子,被塔利班残忍杀害了,留下了仅有的年幼的儿子在孤儿院。
此时的阿富汗动荡不安,战火不断,阿米尔已经在美国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的内心在挣扎,他想去找弟弟的孩子,可是他害怕卷入战乱中死于非命,在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去寻找自己的侄儿,他要为当年的自己赎罪,如果不是他年幼的残忍,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悲剧。
最终,他千辛万苦找到了侄儿,并且勇敢地从塔利班手里救回了孩子,而塔利班的头目,居然就是小时候欺负他们欺辱哈桑的阿塞夫,虽然他被阿塞夫差点打死,但是关键时刻,年幼的侄儿用弹弓,就像当年的哈桑一样,救了自己的命,两人逃过一劫。
虽然阿米尔在为孩子办理领养手续带回美国的时候困难重重,甚至导致孩子自杀,但是他们终于在妻子和家人的帮助下,成功将孩子带回了家。最后,阿米尔带着年幼的孩子放风筝,然后追风筝,孩子只要想要,他都会去做,“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不复杂,但是却很震撼,人物关系和感情更是令人深思,而最为敏感的,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人性之间的较量,还有战争给一个国家带来的毁灭式的灾难。
阿富汗,巴基斯坦,以色列,小说里出现最多的国家名字。在作者的几十岁的生命里,阿富汗的命运一直都是悲惨的,先是政变,然后是前苏联入侵,然后是塔利班,再然后是“911”后美国的轰炸,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所有美好的事物一个个被战争无情地摧毁,令人不得不感慨,和平,是多么得珍贵。
他们在出逃的过程中,那个曾经的恶霸帮凶也在逃难的人中,然而在战乱面前,生命是那么得脆弱,他没有能熬过艰难的旅途,而他的爸爸也在绝望中吞枪自杀。
在孤儿院,那些孩子更是可怜,有为了伙伴被冻死的,也有胳膊腿残缺不全的,塔利班还要定期来“买”小孩儿回去供他们玩乐摧残,那些身心都受到严重创伤的孩子们,如何才能忘却这些噩梦。又或者,他们活不到需要忘记这些的年龄,就已经在战争中痛苦地死去。
所以,在故事的结尾,当阿米尔告知侄儿自己无法第一时间将他带回国而是要先将他寄养在孤儿院的时候,他的恐惧感马上就来了,虽然那里没有战争,是条件很好的孤儿院,但是他的心里,有了无法抹去的阴影,所以一直在哭着求叔叔不要放弃他,最后甚至在浴缸里用刀片划破了自己的手腕。
就算是到了美国,侄儿也不开心,孤僻的性格,排外的情绪,沉默寡言,是这些经历过战争的孩子最大的特点,那些纯真的心灵蒙受的阴影,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淡化。
对比之下,作者眼中的美国,民主,和谐,包容,最起码没有战争。阿富汗,却是一个一直活在提心吊胆中的国家,政变,外国入侵,屠杀,民族清洗……
当他回到阿富汗的时候,连自己都觉得可笑,明明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可是却像一个游客一样。因为时间太久,久到整个家园都变了,久到国家已经满目疮痍,久到连最起码的人身安全都保障不了,整个国家都变了。
这一切,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何能深深地体会呢?即使是我们贫困的童年,至少也可以保证生命无忧,而不用像那些战乱中的国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命更是朝不保夕。
阿富汗的妇女,也同样难逃厄运,民族保留下来的世俗传统,让她们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她们不能和陌生的男人接触,不能有僭越世俗的行为,塔利班不允许妇女工作,甚至在小说中出现了塔利班讲通奸的男女塞进半人深的坑里,然后拿石头往他们头上抛,直到将他们砸死的悲惨场面,在民族清洗的大屠杀中,他们干掉异族,只要有人收尸,全部屠杀。
正义,邪恶,一念之间。
即使是阿米尔崇拜的正义的父亲,那个在出逃路上还能为了保全一个陌生的妇女的清誉差点被俄国佬枪杀的人,也能做出强暴仆人的妻子并且生下私生子的事情,自己的岳父也是把尊严和面子看得高于一切,甚至是女儿的幸福。
只是在时间目前,一切都是那么渺小和苍白。
越是平淡,越是令人唏嘘不已。父亲癌症去世,总是让我觉得太过于平淡了,一个还算伟大的人,终究还是早早走了,而他,居然至死都没有说出事情的真相,这是一个多么残忍的事情。
哈桑的死,更是令我伤感,那个正义和善良的化身,仿佛世间所有的美好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居然就那样被枪杀,着实让我感觉到压抑,那种压抑,在我读《呼啸山庄》的时候也有过,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读《呼啸山庄》的时候,总是觉得他们就好像是活在一个小小的庄园里,从来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憋得我肺疼。所以,当我看到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告诉他自己读的是《呼啸山庄》的时候,我瞬间就觉得他们家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城堡一样,阴森森的感觉。在我看来,也许是因为作者当时太年轻,还没有见过太多外面的世界,后来又英年早逝的原因吧。
总之,在讲到哈桑死去的那一章里,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沉闷,脑海里浮现出他去为阿米尔追风筝的时候,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角的拐角处,他停了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真诚的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后。这句话一直在我的嘴里回味,我忍不住念出来。
为你,千千万万遍……内心像是被灌了铅一样。
哈桑对于阿米尔,不止是主仆之情,更多的是兄弟之谊,是年少无邪的心对“哥哥”的呵护,也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守候,至死方休。
所以,多年以后,阿米尔才能战胜恐惧,战胜邪恶,宽恕父亲,宽恕自己。
他始终记得,在年幼时,他曾问过哈桑,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
哈桑反问他,你会让我吃泥巴吗?
他说,如果会,你会吃吗?
哈桑坚定地说,为你,我会。
为你,千千万万遍,连生死都从不曾犹豫过。
我想,我们都放飞着一只灵魂的风筝,它携着每个人的人性,翱翔在天空,飞高飞远,又或者不小心降落,我们追寻,我们祈祷,我们悔悟,我们救赎,那些正义、责任和爱,那些抹杀不了的善良,那些成长路上终究会战胜的魔障,都曾告诉我们,总有人曾经或者一直陪伴着你。
为你,千千万万遍。
网友评论
名字不怎么记得了但故事情节记得
或许阿追风筝的过程便是他完善自我人格,救赎自我心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