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与心理】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22:48 被阅读8次

【癌症与心理】

【癌症与心理】

一、癌症概述

简单来说,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通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块)。

肿瘤一般主要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良性肿瘤通常被称为某某瘤,恶性肿瘤一般被称为某某癌、某某肉瘤或某某癌肉瘤,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癌症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

癌,发生于人和动物体组织、器官的细胞无限制增生,导致对邻近正常组织的压挤、侵犯和毁坏。增生的癌细胞可由血液或淋巴带至身体其他部位进行增殖与破坏。

那么肿瘤是如何形成的呢?

肿瘤产生的原因是,机体受到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体内细胞正常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

二、致癌因素

致癌因素是指能使人群或实验动物群体中恶性肿瘤发病率显著增加的物质或因素。

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是放射性,约占人类肿瘤病因的5-10%。

生物性致癌因素主要是致瘤性病毒,如热带性恶性淋巴瘤(Burkitt 氏瘤)及鼻咽癌,可能与E-B病毒有关。

生物性致癌约占肿瘤病因的5%左右。

遗传因素引起的肿瘤不超过5%。

其余约80%的肿瘤是由于化学致癌物引起的。

确定致癌因素,需要经过动物致癌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

(一)分类

1.化学物质

对动物有肯定或可疑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很多,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癌瘤有关。

多数化学物质需在体内(主要是在肝脏)代谢活化后才致癌,称为间接致癌物。

少数化学物质不需在体内进行代谢转化即可致癌,称为直接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多数是致突变剂(mutagen),具有亲电子基团,能与大分子(如DNA)的亲核基团共价结合,导致其结构改变(如DNA突变)。

化学致癌物起启动(initiation)作用,引起癌症发生过程中的始发变化。

(1)间接化学致癌物

1)多环芳烃

存在于石油、煤焦油中。致癌性特别强的有3,4-苯并芘、1,2,5,6-双苯并蒽等。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致癌成份,可由有机物的燃烧产生,存在于工厂排出的煤烟和烟草点燃后的烟雾中。

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生率日益增加,与吸烟和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

此外,烟熏和烧烤的鱼、肉等食品中也含有多环芳烃,这可能和某些地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有一定关系。

2)致癌的芳香胺类

如乙萘胺、联苯胺等,与印染厂工人和橡胶工人的膀胱癌发生率较高有关。

氨基偶氮染料,如过去食品工业中使用的奶油黄(二甲基氨基偶氮苯)和猩红,可引起实验性大白鼠肝细胞癌。

3)亚硝胺类物质

可在许多实验动物诱发各器官的肿瘤,可能引起人胃肠道癌等。

肉类食品的保存剂与着色剂可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也可由细菌分解硝酸盐产生。在胃内,亚硝酸盐与来自食物的二级胺合成亚硝胺。

我国河南林县的食道癌发病率很高,与食物中的亚硝胺含量高有关。

4)真菌毒素

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霉变食品中。霉变的花生、玉米及谷类含量最多。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有许多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致癌性最强。黄曲霉毒素B1是异环芳烃,在肝脏代谢为环氧化物,可使肿瘤抑制基因p53发生点突变而失去活性。这种毒素可诱发肝细胞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导致肝细胞慢性损伤和再生,可能为黄曲霉毒素B1的致突变作用提供了条件。HBV感染与黄曲霉毒素B1的协同作用可能是我国肝癌高发地区的主要致肝癌因素。

2.直接化学致癌物(此类致癌物较少)

主要是烷化剂和酰化剂。有些烷化剂用于临床,如环磷酰胺既是抗癌药物又是很强的免疫抑制剂,用于抗肿瘤治疗和抗免疫治疗。由于它们可能诱发恶性肿瘤(如粒细胞性白血病),应谨慎使用。

(二)物理致癌因素

1.阳光中的紫外线(UV)

可引起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UV可使DNA中相邻的两个嘧啶形成二聚体,造成DNA分子复制错误。在正常人,这种DNA损伤通过DNA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机制进行修复。前面我们曾提到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着色性干皮病的患者,由于先天性缺乏修复DNA所需的酶,不能将紫外线所致的DNA的损害修复,皮肤癌的发病率很高。

2.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包括X射线、γ射线以及粒子形式的辐射如β粒子等)可引起癌症。

放射工作者如长期接触射线而又缺乏有效防护措施,皮肤癌和白血病的发生率较一般人高。

辐射能使染色体发生断裂、易位和点突变,导致癌基因激活或者肿瘤抑制基因灭活。

(三)病毒

可以导致动物肿瘤的病毒称为肿瘤病毒(tumor virus)。人类某些肿瘤可能与病毒有关。

1.DNA肿瘤病毒

DNA肿瘤病毒感染细胞后,若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中,它们的一些基因产物可以导致细胞转化。有许多DNA病毒可引起动物肿瘤。与人类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DNA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 有多种类型。其中,HPV-6和HPV-11与生殖道和喉等部位的乳头状瘤有关;HPV16、18与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等有关。HPV的E6和E7蛋白能与Rb和p53蛋白结合,抑制它们的功能。

(2)Epstein-Barr病毒(EBV)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肿瘤有关。其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上皮细胞和B细胞。EBV能使B细胞发生多克隆性增殖。在此基础上再发生其它突变,如N-ras突变,发展为单克隆增殖,形成淋巴瘤。鼻咽癌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多见,肿瘤中有EBV基因组。

(3)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B,HBV) HBV本身不含转化基因,病毒DNA的整合也无固定模式。但是,一些研究发现,HBV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几率是未感染者的200倍。这可能与慢性肝损伤使肝细胞不断再生以及HBV产生的HBx蛋白有关。

2.RNA肿瘤病毒 RNA肿瘤病毒是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可分为急性转化病毒和慢性转化病毒。急性转化病毒含有病毒癌基因,如v-src,v-abl,v-myb等。病毒感染细胞后,以病毒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催化下合成DNA,然后整合到宿主DNA中并表达,导致细胞转化。慢性转化病毒本身不含癌基因,但是有很强的促进基因转录的启动子或增强子。逆转录后插入宿主细胞DNA的原癌基因附近,引起原癌基因激活和过度表达,使宿主细胞转化。

主要发生于日本和加勒比海地区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I(human T-cell leukemia/lymphoma virus I,HTLV-1)有关。HTLV-1不含有已知的癌基因,也不在特定原癌基因附近整合。它的转化活性与其tax基因有关。Tax基因产物可激活几种宿主基因的转录,如c-fos、c-sis、IL-2及其受体的基因及粒细胞-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这些基因激活后能引起T细胞增生。

(四)家族遗传性

许多常见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食管癌、白血病往往有家族聚集现象。因此家族直系中多人患有恶性肿瘤,自身患癌风险也会增加。

三、恐癌心理

当今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终极病,使得一部分人对癌症的发生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即恐癌心理。

恐癌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盲目惧怕、担心、怀疑自己患癌症的心理。

通常是由于受自己的亲人或身边的同事邻居朋友死于癌症的刺激造成,或受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PM2.5、毒胶囊等等事件报道的影响,好像生活在到处是致癌物质的世界中,每天都受到癌症的威胁,从而产生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适度恐癌是好事,能唤起人们对癌症的警惕,激起征服癌症的决心,自觉抵制“致癌因素”。

但是,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要有个度,这种心理过头了就是心理疾病——恐癌症、疑病症。

恐癌症、疑病症是过分恐惧自己会患癌症,并四处求医,经医学检查的阴性结果也无法消除其疑虑。

这种心理导致心绪不宁、坐立不安、吃不香、睡不着等躯体症状,又会影响工作和学习,社会功能受损,从而导致神经内分泌活动紊乱、器官功能活动失调,并使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免疫监视功能减弱,进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易导致癌细胞转化和突变。

有报道说,武汉的一位女编辑发现罹患癌症时对朋友说:“越怕越有鬼。”她母亲死于直肠癌,总是怕自己也被癌纠缠,结果真的罹患直肠癌。

这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对癌症的不了解造成的,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

其实,癌症并不那么可怕,没有必要在恐癌的紧张中度日。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约有1/3恶性肿瘤可以预防,1/3可以治愈,1/3可减轻痛苦和延长生命。

一些物质诱发癌症的说法仅仅说明这种东西被证明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但并不造成必然的结果,也不意味着你对这些物质没有防御和修复能力。

癌症是否遗传,医学上至今尚无定论。据目前研究所知,家族中同患一种癌症,多是由于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所造成,就拿胃癌来说,它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目前国际肿瘤研究机构把胃内幽门螺杆菌(Hp)列为一类致癌物质,全世界每年有60万人死于胃癌,其中1/3~2/3是由于胃内Hp感染所致。如果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导致Hp感染,并进而导致家族中相互传染,致父子或母女同患胃癌,就容易造成胃癌遗传的假象。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肝癌(上辈患乙型肝炎,传染给下一代,最终均发展成肝癌)、肺癌(共同有吸烟嗜好或上辈有吸烟嗜好,吸烟或长期被动吸烟导致同患肺癌)等。

相反,终日怀有患癌症的恐惧和担心,这本身就是一个致癌因素,正如一些心理学专家和医学专家发现“心理致癌”、“性格致癌”。

因此提醒公众,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癌症,一方面要积极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合理营养,定期检查,另一方面要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即便是家族中有癌症患者,也没有必要整天恐惧不安。

四、心理致癌

心理致癌,是指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而患上癌症。

精神心理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却往往以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肌体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发生率。

(一)研究历史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莱西曾对一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做过调查,他发现这些患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童年时开始便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

他们或早年丧母,或青年失恋,或中年丧偶,或老年失子。

所有这些精神刺激,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 孤影自怜,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工作缺乏热忱,进而抑郁悲伤、情绪紧张、精神压力沉重。

德国科学家巴特鲁施博士在研究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时发现,病情发生有较明显的10位病人中,有9个与绝望、孤独的心情有关。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对早期施行手术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实行预后观察,结果对治疗效果表示怀疑,情绪压抑焦虑者,病情常常复发且预后不良。

美国一学者曾对8000名癌症病人进行调查,其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都发生在失望、孤独和其它沉重打击与精神压力频繁发生的时期。

中国也有调查资料表明,许多癌症患者发病前半年有较大精神刺激,其比率超过50%以上。

(二)群体特征

1.性格内向,表面上逆来顺受、毫无怨言,内心却怨气冲天、痛苦挣扎,有精神创伤史;

2.情绪抑郁,好生闷气,但不爱宣泄;一件极小的事便可使其焦虑不安,心情总是处于紧张状态;

3.表面上处处以牺牲自己来为别人打算,但内心却又极不情愿;

4.遇到困难,开始时不尽力去克服,拖到最后又要做困兽之斗;

5.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方法来达到虚假和谐的心理平衡等等。

(三)成因

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可引起机体紧张状态,进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抗体产生减少,同时阻碍淋巴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除。这样,就可使癌细胞突破人体防线,开始无限制的增长,最终形成癌症。

(四)影响

不良情绪能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如果人的情绪或其它心理因素长期不好,则会降低体内的免疫功能,从而对癌细胞的肆虐束手无策。

(五)预防与治疗

1.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豁达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绪,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预防癌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2.可以有意识地做一些调整,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心理行为,采取一些对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减轻内心的压抑,如把自己心里的愤怒和烦恼对朋友和亲人诉说出来,以保持心情舒畅;

或对不满意和令人气愤的事情适当地发发脾气也未尝不可。

可以肯定,良好的心理行为对癌症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3.心理治疗可使患者正确认识癌症,心胸开阔,坚定战胜癌症的信心,增强其它疗法的效果,则能产生极大的制癌效应。

美国“恢复健康俱乐部”定期为“癌症病人举行“逗与乐”晚会,以笑制癌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癌症性格

癌症性格,是指容易导致罹患癌症的个人性格特征。

性格与人的癌症关系密切,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癌症病人一般有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具有这些性格的人较其他性格的人,容易得癌症,因此称“癌症性格”。

(一)由来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和别人比较疏远以及容易招惹是非的人,与普通人相比更容易罹患消化系统和淋巴系统癌症;

性格忧郁、感情不外露的人患癌症的危险性比性格开朗的人要高出15倍。

因为精神抑郁(抑郁症并不仅仅是“心病”)等消极情绪长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了抑制,癌细胞突破免疫系统的防御,形成癌症。

致癌的因素十分复杂,而精神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好发于一些受到挫折后,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焦虑、沮丧、苦闷、恐惧、悲哀等情绪紧张的人。

精神心理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却往往以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肌体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发生率。

(二)原理

1.肿瘤可以“气”出来

调查发现,81.2%的癌症病人患癌前遭受过不良事件的打击。

在心理学上,压抑自我、爱生闷气被称为“C型性格”,它甚至被叫作“癌症性格”。

建议大家不开心了,一定别憋着,要通过与人倾诉、培养爱好等方式,及时清理自己的垃圾情绪。

2.特征

(1)习惯于自己怜悯自己,情绪抑郁,甚至悲观失望。好生闷气(生气时进食容易得胃癌)但不爱宣泄,性格内向。

(2)缺乏自信,对任何事情都不抱希望,自己感觉对所有的事物都无能为力。

(3)经受不住任何打击,特别是失去伴侣或其他亲人时无法摆脱痛苦的折磨。

3.诱因

癌症患者病前大多经历了亲人故去、失恋、离婚、失业、降职或天灾人祸等重大生活变故,这些生活重大事件加之负性情绪极易形成“癌症性格”。

4.具体表现

“癌症性格”的具体表现包括:性格内向,表面上逆来顺受、毫无怨言,内心却怨气冲天、痛苦挣扎,有精神创伤史;情绪抑郁,好生闷气,但不爱宣泄;生活中一件极小的事便可使其焦虑不安,心情总处于紧张状态;表面上处处以牺牲自己来为别人打算,但内心却又极不情愿;遇到困难,开始不尽力去克服,拖到最后又要做困兽之斗;害怕竞争、逃避现实,企图以姑息的方法来达到虚假的心理平衡等等。

5.危害

人体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用一套信号。一旦受到“癌症性格”的干扰,就会导致神经内分泌活动紊乱,器官功能活动失调,并使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免疫监视功能减弱,进而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监视作用,易导致癌细胞转化和突变。

6.预防

(1)保持正常体重,尽可能瘦一些。人们的腰围每增加1英寸,得癌症的风险就会增加8倍以上。

(2)要有体力活动,至少每天活动30分钟,参加健身锻炼,少静坐,如看电视。

(3)少吃能量密集食物,这是指100克能产225~275大卡的食物,如多油脂、加糖及/或低纤维食物。少吃快餐,不吃含糖饮料。

(4)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全谷类(如粗粮)及豆类,非淀粉蔬菜水果每日>400克。

(5)少吃动物食物,如红肉(猪、牛、羊肉),每周<500克,不吃加工的肉类(如腊肉、咸肉、火腿等)。

(6)如果饮酒,男性每日<25克酒精,女性每日<15克酒精。

(7)少吃咸的及用盐加工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每日食盐<6克。

(8)定期检查身体,平常多锻炼身体,可以吃些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

3.提示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癌症,还有利于治疗,而孤寂、愤怒、悲哀、绝望等负性情绪则可损害人的免疫系统,诱发癌症。应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尽量避免形成“癌症性格”。

4.心理测试

性格与癌症发生确实有一定关系的,测试一下你是否有癌症性格吧。

测试题目:

下列问题能帮你准确查明你对癌症的易患性是否增大。

1.当你感觉到强烈愤怒的时候,你是否能把你的感受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

2.你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毫无怨言地把事情做好?

3.你给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可爱的、值得信赖的好人吗?

4.你会经常感到孤独、被别人排斥和孤立吗?你认为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没有价值吗?

5.你非常满意你的工作和社交关系,并且对想做的事一定会全心全意?

6.如果从现在开始你只有半年的生命期限,你会不会把正在做的事情继续下去?

7.如果有人说你的病已到晚期,你是否有某种解脱感?

正确答案:

1.是。2.不是。3.是。4.不是。5.是。6.会。7.不会。

结果分析:

如果你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2个以上是不相同的,就说明你具有潜在“癌症性格”的特征。但你也不要紧张,虽然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是性格只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诱因,它是会随着后天的人生阅历和环境因素而改变的。因此,你不妨去请教心理医生,做个心理咨询,听听他们对你的指导和建议,从而扬长避短,改正你的性格缺陷,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不良情绪。遵循平和、宽容、豁达、善良、乐观的心态去生活,是避免“癌症性格”的好办法。

六、癌症与心理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对癌症的治疗尽管在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病人的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心理—社会干预方面的研究尤为滞后。

根据国外文献记载,约34%~44%的癌症病人有明显心理应激反应或心理障碍,其中18%的病人符合重症抑郁发作的诊断。

目前已有人确认癌症是一种心身疾病,近年来心理免疫学的发展更为之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癌症发生发展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1.个性因素与癌症 

自古以来,就有人注意到癌症发生与个性有关。

早在公元二世纪Galen就观察到抑郁的妇女较性格开朗者易得乳癌。

以后的许多研究中提到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反应迟缓、不大表露感情、与父母感情较冷淡”;

“抑郁加抽烟易得肺癌”;

“乳癌患者往往是怒气难以自制而又被压抑着”;

“孤独、无助并处于绝望等情绪忧伤可使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发展”。

我国的恶性肿瘤以消化道为主,胃癌最为常见。据1980年的资料,胃癌死亡率占癌症总死亡率的23.03%,近年的研究表明,饮食因素及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胃癌的高危因素。

据全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1981)指出,与胃癌相关密切的社会心理因素有:

①性格特点:性格内向、抑郁、不灵活性;

②生活事件:青少年时期或早期的精神创伤。

张宗卫、郭艳容,用自制的肿瘤流行病学研究量表测得,抑郁和不灵活的个性在胃癌的发生中有一定的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但与其他癌症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说明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发生中具有普遍意义。

北京城区调查表明,“好生闷气”居胃癌各类危险因素之首。

2.生活事件与癌症

Miller在一篇综述中指出:

①在200余篇涉及人格、情绪、应激对癌症关系的文献中,结论均为肯定其间的联系;

②临床经验表明,确信自己癌症诊断者,往往预后较差,而对诊断持怀疑态度者常较好;

③临床上有些长期存活(15~20年)后突然复发,其原因均为在复发前6~18个月内有严重的情绪应激;

④乳癌与无法解决的悲哀有关;

⑤对1,400对配偶作癌症发病调查表明,配偶一方患癌或死于癌症的心理应激可引起另一方患癌(当然还应考虑“共同环境”因素的参与)。

对比血液化学与心理学的变数之间的关系发现,血液化学可提供疾病的近期信息,而心理学变数对癌症的预后有关(Achterberg等)。

修女的乳癌发生率高于其他妇女(其他部位癌症发病无显著差异),这符合独身妇女乳癌发生率高于婚配妇女的事实。年龄超过40岁的修女,其乳癌发生率甚至超过独身对照人群。修女乳癌发生率较对照组为早。

在45~49岁期间有一“突变”性增加,较消化道癌的“突变”早5年。

有人将不同疾病人群中出现类似的个性,称为一般性因子(G因子);

另外,还有一种界定癌症特定部位和类型的心理精神因素,称为特异性因子(S因子)。

研究表明,乳癌病人的S因子为:

①孩子较小或没有;

②难以发泄的敌意和被遏制的愤怒;

③信奉宗教或社会的正统规定;

④犹豫不决;

⑤早年生活特征是童年丧失父母形象或由于父母冷淡而使童年期较少保护和爱抚,使之常处于抑郁与绝望心境中。

用社会再适应量表作比较,癌症患儿在发病前一年内,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的比率较高。

在心理治疗组中,72%的癌症病人在发病前数月到八年期间均受过近亲丧亡的冲击,而其他原因作心理治疗者(对照组)只占10%。

有关癌症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的研究在解释上有重大困难,这是由于方法学和实验设计的多样性所造成,另外抑郁是与癌症有密切关系的情绪状态,究竟是病前致病因素还是癌症后的身心反应,或者两者都有,都需要有力的证据。

(二)心理因素致癌的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促进癌的发生、发展显然是通过心理生理学途径实现的,这条途径就是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轴。

大量的实验表明,电击、创伤性恶性刺激、反复而集中的条件反射实验可引起神经系统的过度或普遍应激而促进“自发的”肿瘤生长。

去大脑皮质或使用中枢抑制药物(如巴比妥钠)可促使移植肿瘤发展和使动物提前死亡;

而咖啡因及小剂量士的宁可明显延缓或阻滞肿瘤发生。

毁损下丘脑背内侧核及室旁核使甲状腺的腺样增殖退化;

破坏背侧下丘脑可使移植肿瘤存活期延长;

带状破坏下丘脑前部可引起抗体滴度降低和过敏反应的抑制或延缓。

这些实验资料提示,下丘脑在中介心理社会因素对肿瘤的影响中起重要作用,下丘脑与免疫反应之间可能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等多种过程共同影响的。

有关的资料包括:

1.内在发怒(anger-in)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外显的发怒(anger-out)伴随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加(Funkenstein等)。

2.不同类型的应激可引起血、尿中激素发生明显的特异性改变,多数应激反应可致17-羟皮质类固醇、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及生长激素的增加(Mason)。

3.亲人丧亡(父母、配偶)、防卫应对失败而致精神抑郁时,有17-羟皮质类固醇升高或T细胞数减少。

皮质醇水平增高对乳癌病人的预后不良;

应对较好或灵活者,皮质醇水平低,而且预后好(Stenback等;Katz等)。

4.神经内分泌系统

主要是集中于下丘脑弓状核区及延髓孤束核的阿片-黑色素-皮质素系统(opiomelanocortin,即ACTH/内啡肽)以及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神经元核群。

这两个系统都是免疫反应产物反馈效应的靶组织(Joseph等;Blalock及Smith)。

心理社会因素启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环路,从而影响癌症的发生与发展。

(三)对癌症治疗的心理反应

用药物、放射线或手术治疗癌症所伴随的副反应常可构成暂时或持久的心理冲击。

病人的反应取决于治疗的躯体应激及对自尊心冲击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化疗及放疗所致的恶心、呕吐是暂时性副反应,一般在24~48小时内消失。

但是反应的严重与持续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别。

如病人的焦虑可增强或延长反应;

在预期或回忆治疗也可引起恶心、呕吐常成为病人坚持治疗的顺从性(compliance)差的主要原因。

秃发也是许多化疗药物带来的副反应,常要持续于整个治疗期间。

虽然,戴上假发可以解决不少病人的问题。

但是,头发脱落这个事实会使病人为之心烦意乱,还可损害病人“否认”癌症的应对机制。

手术的结果是永久性改变。

涉及颜面部或截肢、内脏造瘘、器官切除等都可构成心理创伤。

有人发现,乳房切除后适应不良者约占20%,病人在获得装饰性乳房后,术后的抑郁降低,信心增加(грасименко)

乳癌病人术后约1/3有中度以上的焦虑及抑郁需要心理上的帮助。

另外,结肠癌手术或癌性截肢因毁形或功能丧失而损害自尊心。

(四)癌症病人的心理社会康复处理

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经常与病人的适应障碍或短期精神障碍有关,这些障碍在乳房切除术、损伤性手术和放射治疗后特别常见,如在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后频繁发生不舒服、疲劳和恶心。

深入治疗前发生严重恶心可能是预期性焦虑的一部分并且可能严重到妨碍治疗的继续,通过焦虑处置技术可以帮助解决预期性焦虑。

复发或癌症的预后可能导致情感性障碍,有时会形成脑器质性综合征。

医生在治疗前应详细说明治疗的必要性、效果及可能发生的反应使病人有充分心理准备。

治疗期间耐心听取病人诉说躯体及心理反应,并作出必要的解释和处理。

在开展手术或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的同时,应结合心理治疗一并进行,以减少心理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远期疗效。

治疗后复发的癌症病人,他们的心理反应更为复杂。

随着病情进展,病人常常产生深沉的孤独感,受到既有希望又使人绝望的折磨。

根据复发情况拟定治疗计划虽可给病人带来希望前景,但病人预期的不良后果也相应增加。

医务人员及家属给予病人的情感支持是很重要的,应关心、同情病人,对于病人强烈要求使用"治癌秘方",只要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也可"照办"而不使之失望;

对有强烈痛苦体验的病人,要防止其自杀;

对性格异常、持敌视态度、不能合作的病人应加以谅解。

抗癌症治疗中,由于药物或放射治疗本身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也可导致心理反应。

如激素的使用可致病人情绪不稳,产生欣快或抑郁。

L-门冬酰胺酶可能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使病人出现精神混浊,甚至谵妄。

药物所致心理反应一般在停药后即可减轻,必要时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物。

总之,处理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时,必须分清哪些是器质性、哪些是功能性症状,以利及时正确处理。

(1)健康教育

对癌症病人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减轻无助感和弥补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或不了解,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提供癌症诊疗常识、防癌知识、如何去面对癌症,以及如何疏导情绪反应等。

如Jacobs等对何杰金氏病病人进行了教育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组21例病人各发放一本有关疾病知识的小册子。3个月后与26例对照组病人比较,发现实验组病人不仅在知识水平上有提高、而且焦虑、抑郁水平和生活应激方面有减轻趋势,同时社会竞争压力也降低了。作者认为知识的增加可以帮助病人更多地认识自我,并在社会环境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可帮助癌症病人减轻心理应激和躯体并发症,干预技术有渐进性肌肉放松(progressive muscle relaxation, PMR)、催眠、深呼吸、生物反馈、主动放松和指导性想象(如"想象愉快的情绪"和"想象自己的免疫系统正在杀死癌细胞")等。

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二方面:

行为训练用于减轻癌症病人的化疗副反应和行为训练用于降低病人一般性痛苦或苦恼情绪。

如Morrow和Morrell用系统脱敏法来减轻病人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结果发现,接受系统脱敏的病人在副作用的频度、严重程度和病程上有显著改善。

Gruber等研究行为训练对10例癌症转移病人免疫系统的影响,在1年期间让病人接受想象和放松训练,每月抽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并与其基础数据比较,发现免疫系统功能在一年后显著改善,病人心理状态中的内在控制力提高,免疫和情绪变化与使用放松、想象技术呈平行关系。

另外,其它研究者的结论也提示,心理治疗性干预可使得病人的抗癌治疗疗效维持长久。

(3)个别心理治疗

个别心理治疗能减轻癌症病人在知道诊断后所出现的苦恼和挫折情绪。

当然,癌症病人的心理治疗大多为一般性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即支持、同情和理解是个别心理治疗成功的基础。

已有多篇文献进行了个别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帮助癌症病人康复的临床研究。

尤其是Moorey等做了1年后随访研究,发现实验组继续呈现较少的焦虑和抑郁,证实了简单的辅助性心理治疗对于癌症病人有益和有效的结论。

Maguire等研究探讨了由专业护士进行咨询能否预防乳腺癌症病人乳房切除术后出现的精神异常,结果发现咨询并不能预防精神异常的发生,但实验组在乳房切除术后12至18个月中病人的异常心理水平有下降。指出认识和早期发现精神异常和及时提供治疗性服务能减轻癌症病人的苦恼情绪。

Grossarth-Maticek等试图通过心理治疗纠正有关负性社会心理因素,并探讨在致癌危险因素中社会心理与病理性改变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设计了二个研究:在第一个研究中,50例乳腺癌妇女被随机分入三个组,即行为治疗、短程心理治疗和由作者设计的"创新疗法"组。行为治疗使用想象和脱敏技术纠正"不良"行为,短程心理治疗着重把儿童时创伤体验作为适应障碍的原发因素。创新治疗则以认知行为治疗方法为主,通过矫正病人的不良认知来改变病人的不良行为。结果显示所有三种方法均使病人的生存期延长3.64个月,结合化疗者则平均增加22.40个月,其中创新疗法组生存期最长。在第二个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了生存期和创新治疗的关系,98例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癌症病人在放疗中加20次的创新治疗,生存期比对照组长9.4个月。

(4)集体干预

癌症病人进行集体干预的文献是在1970年出现的。

Ferlic等在二周内向30例癌症病人进行了6次1.5小时集体干预,内容有病人健康教育、医疗和营养知识、如何与护士的配合,以及集体支持等。结果发现,干预组能改进病人在集体中的态度,改善对医院的适应性与相互关系,增加对肿瘤知识和对死亡的认识,以及对自我概念的认识。

Weisman等使用结构干预法,即关心癌症病人、提供教育和放松技术,在6周内提供4次集体干预录像。59例癌症病人参加干预组,58例参加对照组,结果显示干预组病人在交流和应对技巧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Spiegal等对癌症转移病人进行了前瞻性干预研究。实验组病人一年内每周参加心理支持小组活动,内容是启发式人际交流、开展死亡和临终的讨论,以及家庭间交流等;重点在于小组内聚力、相互支持、共同分担苦恼、自我疏泄和病人与病人在小组外的交流。1年后实验组病人紧张程度、疲劳、精神异常情况、抑郁、不良反应、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10年的追踪随访发现,实验组生存期平均为36.3个月,而对照组为18.9个月。

综上所述,可以说有组织的心理社会学干预(如健康教育、应激处理、行为训练、应对技巧和集体性支持干预等)能为新诊断或早期治疗阶段的癌症病人提供最大可能的心理帮助,因为癌症病人经常存在情绪焦虑、抑郁等心理痛苦,并且不能很好地去应对。

倘若在诊疗过程早期给予有组织的心理社会干预,可能会使病人少一些打上"绝症"的烙印,多一些被人理解的接受。

当然,心理社会学干预的治疗方法在中国起步较晚,有关的研究报道不多,医务人员和病人对此了解甚少,所以在我国开展这项工作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使更多的癌症病人得到帮助,达到更好的康复。

(五)癌症心理历程

其实,每个人在得知自己患癌后,心理变化的阶段是相似的,都会经历这几个改变。

1.害怕、质疑

得知患癌后,大部分人会先质疑,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癌症。因为大家的心理是不愿相信自己患癌的。质疑后就会感受到害怕,心理恐惧。怕自己真的患癌,病不能治好,怕自己死去。

2.痛恨、抱怨

害怕的情绪过后,确定自己确实患癌后,就会产生痛恨、抱怨的心理。心中会想:“为什么患癌的是我,而不是别人?我为什么患癌?”

3.放弃

由于人们对于癌症的认知还处于“不能治好”的阶段,大部分人就会出现放弃治疗的想法。

4.冷静

在所有的负面情绪慢慢消失之后,人会冷静下来。这时人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对疾病做出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5.乐观

人对于活的渴望是很大的,大多数人会重整自己的心态,乐观面对,积极接受治疗。

其实,癌症早已不像以前那样不可治疗了。现在很多人的存活率都有所提高,甚至有一些晚期患者创造出存活奇迹。这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乐观的心态。很多早期的患者,因为受到旧观念的影响,得知患癌后,万念俱灰,茶饭不思,反而导致自身的免疫力下降,病情快速扩展。而许多乐观的人,求生欲望强烈,积极配合治疗,坚持运动,反而会好转,甚至痊愈。

(六)正确应对

那得知自己患癌后,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要冷静,不要慌乱。

与一些理智、客观的朋友保持联系,多向别人倾诉,寻求家人的安慰。虽然说要保持乐观,但不能刻意抑制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害怕、憋屈可以有释放,可以哭泣。当然,每天以泪洗面就不行了。

发泄之后,要接受自己是患癌病人的现实,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积极调整心态,做好健康管理计划。要做好终身抗癌的准备,定期锻炼、复查,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保健工作。

战胜癌症需要身体与心理想配合,身体要保有抵抗力,心理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癌症与心理】

丁俊贵

2019年7月17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癌症与心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vsh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