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与桂林

桂林山水同泰山、黄山、庐山这些风景名胜相比,更以自然风光取胜,却少了一些人文底蕴。究其原因是少了一些大V的加持。古代的王侯将相、骚人墨客游历名山大川之时,才情勃发,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而这些诗作一经流传,会更吸引后来的文人来这里游览、凭吊、怀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杜甫在写泰山的《望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等等。
当时的桂林远离中原,尚属于化外之地。可能是路途遥远,可能是关山阻隔,可能是身不由己,可能是造化弄人。许多大V都无缘来到桂林,可能是上天觉得,桂林的山水本身就是最好的诗篇,无需其他溢美之词。
这第一位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描述了自己壮游时的经过,提到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其中九嶷山属于湖南省永州市,距离桂林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坐高铁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
这第二位,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去投奔在交趾(今越南)做官的父亲时,曾取道广西。据考是在广西省北部湾防城港登船赴越南时,由于风浪较大而溺水,被救后,因身体虚弱并惊惧而去世,年仅27岁。他路过豫章(今南昌)时,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滕王阁序》。我大胆臆测,他要么和桂林擦肩而过,要么就来过桂林。根据文人个性,见到如此美景,怎会不留下诗作。可能是旅途劳顿,后因溺水而亡,诗作散轶,就不得而知了。王勃据桂林0至100公里,可以说是离桂林最近的大V了。
这第三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被贬至湖南永州,和太史公一样距离桂林很近。这位夫子忧国忧民,忙于做社会调研,并写下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反映百姓疾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也许他当时并无游山玩水的闲情雅致。
第四位是八大家的另一位,柳宗元的好朋友——韩愈。被贬广东潮州之时,遇到了前来送行的侄子韩湘写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位夫子认为这次命不久矣,心情是非常低落。但到了潮州,却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兴办教育,治理水患,繁荣经济,使潮州成为化内之地,这些从他的风格幽默的文章《祭鳄鱼文》中可见一斑。潮州百姓为了纪念他,修建了韩文公祠。宋代重修时,苏轼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纪念之。直到现在,韩文公祠在潮州还是非常有名。潮州离桂林直线距离600多公里,可以说是一步之遥。
接下来这位是苏东坡,曾被贬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这位东坡居士,官越做越小,距离京师越来越远。但他却毫不在意,随遇而安,谪居惠州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惠州据桂林直线距离不足500公里。
最后一位是王阳明。这位“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被贬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当了一名招待所所长。在艰苦环境里磨练了王阳明,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逐步建立了“心学”的体系。贵阳距桂林直线距离300多公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