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学时,生活平淡无比,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直到我发现读小说的乐趣,从此生活多了些色彩。是《平凡的世界》让我发现这个乐趣,因为书里的孙少平一开始和我一样是个学生。通过读他的故事,我有了一种想象中的生活,与书中的角色,共度喜怒哀乐,真可谓是我的文学启蒙书了。读《平凡的世界》,我体会到父母挣钱的幸苦,感受到现在的生活与几十年前相比是富足的。我开始珍惜上学的机会,立志做一个像孙少平一样精神富足的人,直到今天也没有变。我后来还读过几本文学作品,比如《围城》、《尘埃落定》、《白鹿原》和《半生缘》。但中学时代的人生经历实在有限,读这四本本没有半点共鸣,通常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不知道好在哪里,反而因为看不懂而觉得自己没用,徒添烦恼,以至于我整个大学期间,在图书馆看书,除了文学,什么书都愿意看。后来明白,其实我读文学以外的书,都是在不知觉间为读文学书做准备。
大学毕业后,生活又趋于平淡,我重拾文学。从中学时代读不懂的书开始。发现每一本都秒不可言啊,每翻开一本书就像进入一个新世界。其中最喜欢的是《围城》,因为刚好对应我脱离象牙塔后的生活。《尘埃落定》虽然不太喜欢,但我至少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了,多少有些开心。直到读完《半生缘》,我感到一阵难过,我宁愿自己依然读不懂。
前十一章是让人觉得愉快的,让我回忆起少年时代的真善美,也对张爱玲的文笔佩服不已,是我所追求的境界。少年时代对人情世故不介怀,是因为用不上太多,看不看的破也无所谓,交朋友也好,谈恋爱也好,与亲人交流也好,真诚是发自内心的。
可是人终究要变得世故,所谓人情世故,以我现在二十四岁的眼光看,究其根本在与“利益”二字。与人交往做选择时,人更多地体谅他人,人就越真诚;人更多地为自己,人就更世故。在成长的过程中利益牵扯的范围越来越广,心里打的小算盘越来越复杂。半生缘里的男男女女,各自的境遇皆源于此。
从十二章开始,人与人间的真善美逐渐流失,这种流失在之前于长者中见得多,年轻人虽也有,终究还是以真诚为主。越往后读的过程中,越令人压抑,有深陷牢笼之感,看不到出路。我很难喜欢上书里的任何一个角色,他们的悲剧更多的是在于自己打的算盘。然而我也不讨厌他们,因为生活中你我莫不如此。《红楼梦》和《围城》读完后我还会时不时地听书听很多遍,这两本书可以给我超脱的力量。但《半生缘》我是很难再读第二遍的,因为我得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从书里超脱,这本书本身并不让我觉得积极。
张爱玲讲故事的口吻,像一个待我很好的姑姑,娓娓道来悠悠岁月里的爱恨交织。她没有能力,或者是放弃,去挣扎出她所不满的婚姻个命运。她和我说了很多知心话,希望我不要步入后尘,想让我明白生活的真相。
对于这样的姑姑,我能说什么呢?假如我还是少年,我会打抱不平,会劝她不要就此麻木生活。然而那毕竟是幼稚的,现在的我明白,爱情和婚姻不是生活的全部。无论处在何总境地,人都有选择自由的权利。也许“姑姑”只是婚姻不太美满,可是她还有爱她的子女,还有交心的闺蜜,还有对美的追求。
我毕竟还年轻啊。
网友评论